APP下载

评述《逍遥游》的虚无人生观

2020-07-23李赫

大经贸 2020年5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也成了一种强烈的需要,庄子就是那个纷乱年代中熠熠生辉的明星。相比于儒家学派的积极入世,庄子以一种“退守”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处事之道。而代表作《逍遥游》通过精妙的修辞和曼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了庄子的虚无人生观。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庄子 《逍遥游》 虚无人生观

一 庄子的痛苦

春秋战国时期,“殊死者相枕,桁杨者相推,刑戮者相望”。就连荀子也愤然感慨,“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庶人则冻赢瘠于下”,精确指出了社会的不公与弊病。而礼崩乐坏的年代,“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篇》),人心不古伪善横行,道德的宣讲在乱世中终究是一场毫无用处的自我高潮。庄子在这样一个“最坏的时代”里便会显得尤为格格不入,他对善有多么高的憧憬就会对仓皇血腥的现实有多么失望,在恪守自我与扭曲人性中间,庄子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回归本心。

战国时期,文化也成为了一种强烈的需要,彼时的孟子积极入世游说于诸侯之间,墨子广收门徒,而唯有庄子“身处陋巷,以织草鞋为生,……,还得向人借米。”[ 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0:2.]古希腊时期有位智者叫第欧根尼,他和他的犬儒学派就一生秉持禁欲主义,视富贵荣华如敝屣,身披破布常年在木桶中生活,倒与庄子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然而究起根本都是对本心与自然的探索。

这样的庄子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得未尝不通透。庄子主张“齐物论”,他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天下万物是没有绝对性的差异的,他认为众生皆平等没有差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有差别也是相对的。而这样的相对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把庄子带进不可知论的洪流里,形成了一个属于他的虚无的人生态度和悲剧的人生观。

二 浅谈《逍遥游》中的“虚无”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首篇极为著名,隋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将解释为“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从庄子追求自然人生境界,“心无挂碍”的人生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解说的正确性。那么庄子是如何得出“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的观点宗旨呢?纵观全文,庄子以设喻的方法,与自然化而为一,在精神上获得彻底解脱。

文章设喻取象部分不外乎围绕“小大之辩”展开,大的部分鲲、鹏,借野马、尘埃、大舟喻大鹏,借水与生物之息喻大风,大鹏、大风为大知,冥灵、大椿、彭祖为大年,而蜩与学鸠、斥鴳之流为小知,朝菌、蟪蛄、众人则为小年。在那个平均年龄只为31岁的战国时期人人效仿八百岁的彭祖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吗?若是反念一想,即使彭祖存于世上八百年,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为秋,却也难逃死亡、衰落的命运,时间的长短便也只是相对,而宿命却是必然。这也是便是下文庄子所阐述的“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鲲鹏、大椿、彭祖之辈,却也目光短浅,终不免与蜩与学鸠为伍。造成这样一个原因的根本就在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即使是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鹏,徜徉于海际之深的鲲都免不了有所凭借,即使地位、权势再高的人也还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生命终究到达尽头的那一天,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庄子认为人生是虚无无意义的消极思想,有否定人生在世努力拼搏进取精神的嫌疑,但在另一方面颇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味,强调众生平等,无差别齐物的论调。而庄子在讽刺自视甚高的肉食者之时,同时也肯定了宋荣子、列子的人生态度。

冯友兰根于人生在世的境界不同,由低到高概括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毫无疑问,庄子的自由人生境界就是冯友兰所提出的自由人生境界。所以毋宁说庄子人生观是虚无的,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抒发和阐释,是一种超脱功利超脱道德的自由的审美的境界体现。

三 从叔本华的悲剧哲学看《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偏否定与消极的,这就让我想起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悲剧哲学家叔本华,他同样对生存是虚无的做出了阐释。庄子和叔本华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是空虚与无意义的,他们的思想像是冥冥之中在某一个时空交汇之时而达成了互相契合。但空虛与无意义之外,我们人生在世就只等从出生便开始等待死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不断向命运抗争的故事,纵使“宿命论”导致其悲剧结局,但是人在与天地无止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才是无意义世界中最有意义者。

再如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叔本华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在欲望和无聊之间来回往复,而人的欲望是得陇望蜀无法餍足。我们如今大谈“欲望”总有些色变,认为凡是“欲”都是不好的东西。但为理想为信仰而奋斗不是一种欲望吗?人类对无穷知识的探索不也是来自于一种欲望吗?当矛盾转化,转向积极的一方时欲望就是人生在世前进路上最重要的助推器。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没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再谈庄子,相对于积极入世的儒家,庄子更多显现的是一种“退”,而“游”又显示的是某种游戏精神。退守本心,无求无欲,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审美境界的充盈和丰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飞机、电梯、互联网高速传送的节奏中逐渐变得琐碎与空虚,人们丧失了与自己的对话。回归本心和暂时的退守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积淀过后会引起升华,准备好了便又可以重新出发。不必要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和同龄人的节奏,在这个客观的世界里总需要相对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费婷婷.庄子的痛苦——论庄子是否能在美学意义上实现“逍遥游”?[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5).

[2] 方勇译注.庄子[M].中华书局.2010.

[3] 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叔本华.陈晓南译.生存空虚说[M].重庆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赫(1993—),女,汉族,吉林省榆树市人,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艺学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