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日现代化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020-07-23董晨曦

大经贸 2020年5期
关键词:明治维新改革

【摘 要】 19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改革和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扩张逐渐入侵亚洲。东亚谋求变法图存,日本于1868年推行明治维新,中国在1898年实行戊戌变法,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首次尝试。两国命运不同一成一败,以背景和内容为前提,探讨他内部有何重要原因。

【关键词】 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原因

一、变革前的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经济开始发展。17世纪中叶,人权思想兴起,相继建立资本主义政权。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科技实力和军事能力,实力逐渐远胜东方。英国等国家开展圈地运动,使大量农奴成为劳动力。为寻找材料原产地和海外市场,对海外殖民地展开激烈争夺。亚洲在西方列强面前是待开发的市场,中国和日本闭关锁国,列强迫切地想打开中日市场。

19世纪末西方国家为建立自身的殖民体系。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集团为对变法造成双重压迫。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导致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虽然清朝统治者卡丝是变法图强如“洋务运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日本在变革前,日本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1853年,东印度公司船长培里挑起黑船事件在神奈川以武力强迫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这个条约是打开日本国门的第一步。严重的损害了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农民受到剥削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德川幕府末期,农民反对幕府封建统治的斗争日趋激烈,后发展成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萨摩藩与长州藩决心武力讨幕的“戊辰战争”,新政府军彻底打败了幕府方面军,取得了倒幕维新革命的胜利。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日本列岛蓬勃发展。此后,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日本在被打开国门后,封建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商品经济渗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动摇幕藩体制基础。但其他欧美国家忙于战争,使日本得到喘息时间,维新派武士抓住机遇实行内部改革。

二、中日两国的变革比较

一是掌权者的不同。戊戌变法的领导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虽然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是缺少行政经验,权力并没有触及朝中权力的中心。领导人物康有为是工部主事,虽光绪帝极力配合但无实权。触及封建利益的举措,遭到慈禧太后和各级官员的抵制;明治维新的主要成员是中下级武士,幕府末年,由于幕府腐败,武士阶层对幕府阶层沉重厌恶,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中下层武士一部分创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部分因为早年参加并主持过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善于利用形式进行革命,看清阻碍的阶级政权,发动了“戊辰战争”倒幕成功。

二是群众基础不同。由于国家等级观念的不同,所以两国的封建等级制度是有所区别的。两国都将人民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中国除了皇帝和上层贵族地位不可随意变动外。各层通过“科举”制度向“士”补充人才,中国的等级制度是可以变动的,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平民与统治阶层的对立;日本各等级世袭,互不通婚,日常生活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士为武士四民之首,掌握着统治者的权力。农则被牢牢困在土地上,为士阶层服务,有着繁重的赋税,不可随意变动土地。等级制度使日本人民苦不堪言,下级武士政治压抑濒临破产,被统治者在社会底层不断进行反幕斗争,群众基础优渥。

三是实施措施的不同。中日两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皆以西方为榜样进行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自梁启超、康有为维新思想逐步发展后,借古改制。短短 103 天,皇帝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这些政令的确实行民主政治,但未触及封建势力的根本,只是一纸空文;在1868年改元明治开始,明治政府为了划一藩政,加强监督,着手改革各藩藩政,后来决定“废藩置县”统一管理。“殖产兴业”发展資本主义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开化”则仿效西方,发展近代教育。都是根据日本的发展所量身定制的,并吸取其他国家改革的教训。

三、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对于戊戌变法而言,首先,康梁思想理论知识丰富,但没有经历过政治的洗礼,对本国的情况难以认识清晰过于急功近利。其次,慈禧政变时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维新派的法令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造成反弹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第三,主张“君权变法”,将不切实际的想法寄托于没有实权皇帝手中,导致没有反抗的手段。最后,缺乏社会基础,国家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上则建议封“八股取士”触及封建守旧派的利益,下则没有为平民取得土地上的应有权利,而且不懂利用农民阶级力量,思想晦涩难懂不利传播。

在日本明治维新方面。首先,黑船事件叩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本看见西方的强大和中国的落后,开始疯狂学习西方的制度、科技、经济知识。西方此时忙于寻找材料原产地开辟资本主义市场的大门,西方国家的目的在于亚洲其他国家,日本恰好在夹缝中发展。其次,发动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的统治者,对民族危机有着正确的认知。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主要斗争矛盾的焦点是倒幕。第三,拥有优渥的社会基础,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革命重要前提。幕末尖锐的剥削和压迫造就良好的革命形势。下级武士破产;农民被严密的控制在土地上,生存困难;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低下;新生资产阶级在幕府管控下难以发展。社会阶层对幕府严重不满,所以一旦有革命爆发,一呼百应,加速了幕府的灭亡。最后,引导维新变法的下级武士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接受过先进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存。对国际形势有着一定的了解,对政策的规划也是分阶段实行,有条不稳的完成维新变法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

总 结

近代,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为了紧跟国际形势,免于沦为殖民地的风险都做了许多变革。但区别便是是否改革彻底、是否符合本国形势、是否认清国际形势。中国不仅做了这一次尝试,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未能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而日本看到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 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2] 王岚译,冈田英弘.日本史的诞生[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8.

[3]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上海:中华书局,2016.

[4] 王国锋等译,菲利普迈尔斯.世界通史[M].四川:天地出版社,2016.

[5] 姜秀玉.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以戊戌变法、甲申政变和明治维新之比较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7.

作者简介:董晨曦(1997—),女,汉族,籍贯:吉林九台。硕士研究生,延边大学,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133000,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欢

明治维新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改革创新(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与启示
“着色”历史画面,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