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07-23康佳琼

商情 2020年29期
关键词:旷达苏轼思想

康佳琼

【摘要】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沉重的打击之后,他豁达通透的胸怀释放了一切忧郁,即使沦落黄州,也能从风雨中窥见彩虹的光芒,但此刻他已荣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寄妙理于空灵,淋淋尽致的体现了苏轼旷达的心境。

【关键词】苏轼;思想;旷达

在宋代众多文学词家大咖中,苏轼无疑是响彻文坛的文学家之一,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篇。作为开创宋代豪放派先河的词,他也挥洒的独具风格,同时诗歌方面他也很出彩,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另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尤其他画的枯木、怪石、水墨竹更堪称一绝。

苏轼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带他离开四川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当赫赫有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连声称赞,还误以为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写的。并预言苏轼的文章以后一定会独霸天下。当雄心壮志的苏轼考取了功名之后,正打算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时,王安石倡导的北宋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苏轼作为旧党站到了新法的对立面,被迫转任地方官。但苏轼的这一决策也没有让他避免政治上的灾祸。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苏轼在地方官的位置上干得颇有名气时,一纸抓捕令放到他面前,原来,朝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诬陷他在谢恩的上表中,字里行间有讥讽朝廷之意,宋神宗本就对苏轼反对变法耿耿于怀,于是,苏轼被捕,这就是宋朝历史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当时因为文章写的好而名气颇高,但在狱中也未逃脱严刑逼供。历时四个多月的狱中囚禁,苏轼以为自己这回必死无疑,不仅和妻子诀别,还专门写了信给弟弟苏辙交代后事。苏轼的遭遇,其实就是新旧势力的斗争,很多人都替他打抱不平,纷纷向皇上求情。最后皇上网开一面,免去他死罪,把他流放到黄州一个偏僻荒凉的小镇上,死里逃生的苏轼到了黄州,心情低落到了深渊,对官场的惊悸,别有用心的人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最大的风浪,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里阴影,有段时间他甚至不敢提笔写字。到了黄州,他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处于低谷。但生性豁达潇洒的苏轼最终走出了阴影。黄州生活让他的思想又经历一次很大的蜕变。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定风坡》便在这时期写下的。

暮春三月,是踏春出游的好季节,苏轼和朋友相约出行。却没有想到一场大雨忽然降落,出门时,虽然已经带了雨具,但书僮带着伞早已走到前面,已无踪影。朋友们惊慌失措的埋怨着大雨的到来。苏轼却好像完全没有受到暴风骤雨的影响,他继续悠闲的走着,拄着一根竹制的拐杖,脚下的草鞋虽然早就浸透了泥水,但丝毫都没有影响到他步履的轻松。滂沱大雨打在山林的树叶上,发出密集的刷刷声,可那又怎么样?面对滂沱大雨,苏轼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不管风雨的急骤,淡定的前行。一身登山的打扮轻装前行,比骑马还显得轻快,诗人与景物构成了一幅风雨山行图最后两句是从真实经历中提炼出东坡式的人生哲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场大风雨有什么让人害怕的呢?人生总是要经历这样那样的风雨坎坷,既然躲不过,那就让我披一袭蓑衣,一直这样潇洒地往前走吧!

词的上半阕描写突然遭遇的风雨,下半阕转入雨后天晴。风雨再大,但山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多久雨就停了,山風吹在身上还带着几分料峭的春寒,让人感觉有点凉意,但山头那一缕斜射过来的阳光让诗人心里平添了几分温暖。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处处都是风雨交加的过程。所以无论多大的风雨,不退缩、不害怕,只有从容地闯过去,才会有温暖的阳光在前方。“也无风雨也无晴”并不只是简单地鼓励人们坦然面对风雨,勇敢闯过风雨,去迎接前方的阳光。在这场大风雨过后,那些本来很狼狈的朋友们可能都恢复了镇定,恢复说说笑笑的喜悦。可是苏轼,并没有因为雨过天晴而狂喜不已。在暴风雨来临时,他镇定自若,风雨过后,在阳光的沐浴下,他还是那么从容淡定。

“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苏轼理性人生的智慧表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或许万里无云的晴空正隐藏着一场暴风雨,而狂风暴雨过后也许就是绚烂的彩虹。

人生的道路也亦然,遇到风雨不惊慌失措,沐浴阳光也不必得意忘形,要始终有清醒的头脑,较强的理智,要保持随时居安思危的意识,同时还要有化险为夷的能力,才能达到那种率性自然的人生境界。

词中上阙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在逆境中的勇气,也是一种力量。下阙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处于顺境中的清醒与淡定,也是一种智慧。那么,苏轼这种力量和智慧的修炼来自于他多年来积淀的学识以及比别人更为开阔、更为高远的精神追求。对于苏轼的思想,他既受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影响,但骨子里也透露出道家思想的顺其自认的洒脱。

对于苏轼,他是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的情怀,又有道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潇洒态度,甚至还有佛家那种洞察世事、超然物外的空明智慧。不怨天尤人,他是一个精神世界足够丰富的文坛大家,才能够从容应对同样变化莫测的人生。这就是苏轼笑对风雨的气魄,是直面人生种种变化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孟凤梅.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传[M].华龄出版社,2017.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旷达苏轼思想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苏轼吟诗赴宴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