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河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07-23李亚

商情 2020年29期
关键词:产业经济河南

【摘要】构建特色的产业体系,是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明确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特征,接着分析了特色产业体系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河南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立河南特色产业体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经济;河南

一、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一)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的内涵

十二五对现代产业体系给出的定义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健康、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有其特征:创新性,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创新起推动作用;可持续性,在现代产业体系中质量高,效益高,消耗低,污染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开放性,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要求更高层次的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通过国际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从比较优势过渡到核心竞争力优势;融合性,各个产业部门各行业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二、产业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还要体现在经济的质量上的提高。现代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只有高度化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才会更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使区域内各种资源发挥出其最大效能,实现高效的投入产出率,加快经济的持续发展速度。在区域产业系统中提高现代产业的比例,在生产中促进新型设备和新技术的大量采用,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重要途经

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其转变方式的重要途径。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实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主张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过程中其重要作用。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质的提高过程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必走之路。

三、河南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一)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

近年来,河南的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不断的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形成了当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根据2019年的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54259.20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35.40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3605.7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8.01亿元,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为8.5:43.5:4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56388元,增長6.4%。从表1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河南三次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二)三次产业内部现状

1.第一产业内部现状

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农业内部组成结构不平衡。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19年,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0734.54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706.65千公顷,减少33.20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01.33千公顷,减少117.6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33.93千公顷,增加72.53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223.11千公顷,增加19.9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32.94千公顷,增加11.8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695.36万吨,比上年增加46.45万吨,增长0.7%。其中,夏粮产量3745.37万吨,增加131.67万吨,增长3.6%;秋粮产量2949.99万吨,减少85.22万吨,下降2.8%。小麦产量3741.77万吨,增加138.92万吨,增长3.9%;玉米产量2247.37万吨,减少104.01万吨,下降4.4%。

2.第二产业内部现状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7%;股份制企业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4%;私营企业增长10.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6%,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4%。产品销售率98.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5.5%;传统产业增长6.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0%;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9%;高耗能工业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3%。

3.第三产业内部现状

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服务业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经济增加值方面,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8.01亿元,增长7.4%;从增加速度上看,从拉动就业方面,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口,加快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河南产业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来衡量;合理化指的是提高各产业之间的聚合力量,可以用产业均衡程度和关联程度来衡量。

根据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总结的一般规律,当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到10%左右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此时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稳定或略有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比例为8.5:43.5:48.0,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与全国水平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三次产业比重不合理。

(二)农业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我省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产量目标为主,努力增加农产品社会供应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早已不是满足够吃饱问题,而是要吃好、讲品质、讲安全、讲休闲、讲养生。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一方面出现大量农产品过剩滞销,另一方面农业上的许多新兴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部分品种需要靠进口弥补缺口。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河南省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5289250万元,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83091人,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人均新产品产值上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另外,河南省的高新技术发展无论是在中部六省还是与全国相比都处于劣势地位。

五、构建河南特色产业体系的主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业内生动力

以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推进全省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农业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激发农业发展活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支持循环农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提升农业经营的质量效益。

(二)加大农技研发推广力度,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第一,增强农业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围绕我省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在耕作栽培、土肥、植保、畜牧兽医及饲料等领域,探索建立重点领域公共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第二,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新型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由“建机构、组队伍、补经费”向“强能力、建机制、提效能”转变。第三,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作物,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和产业化的要求,研发应用配套的机械化技术装备,探索主要農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逐步建立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第四,推进农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带动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当前产业竞争呈现新格局,一个区域的产业升级需要找准产业发展前沿与本地比较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才具有核心竞争力。装备、食品、材料、信息、汽车等五大制造业产业链长,带动范围大,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相对比活跃,河南在部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突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材料制造、信息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五大制造”为龙头,带动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4个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

(四)突出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河南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具有巨大空间,以新产品开发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围绕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绿色产品等中高端产品需求,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每年滚动实施“十百千”技改提升示范项目,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施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新产品产值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实施新产品培育行动计划,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支持政策,扩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认定产品范围,每年滚动培育千项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的层次和质量水平。

(五)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河南省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首先要强化人才规划引领和政策创新。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人才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蓝色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四大人才聚集区,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实施人才引育工程。实施人才工程,吸引培养更多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端人才,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坚持引育并重,在不断扩大人才增量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存量人才活力。第三,注重人才载体平台

建设。吸引人才、发展产业,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搭建起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展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第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良好的发展生态是汇聚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

李亚(198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郑州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产业经济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广西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浅谈我国电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土地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产业经济发展分散化和均衡化研究
山东蔬菜产业经济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