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研究

2020-07-22朱晓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朱晓璐

摘 要: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减少和消亡的严峻现状。文章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深入分析,为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并从景观格局、生态环境及产业优化方面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更新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共同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和根据地,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映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延续与传承。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正面临严峻的减少和消亡现状,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刻不容缓。

一、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的出现源于20世纪初,1925 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指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1],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的核心定义为“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是构架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桥梁,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造的景观,如聚落空间、街道布局、建筑立面等;第二,有机进化的景观,如遗址景观;第三,联想性文化景观,如历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觀。[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当地居民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各因素相作用下的综合体,不仅反映出村落的社会结构,而且表征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质。村落文化景观系统由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构成,从某种意义来说,传统村落本身就是另一种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不仅创造了灿烂多样的乡土建筑、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将是中国历史文脉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文化景观对于塑造乡村景观风貌,营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凸显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可以有效避免 “千村一面”“神州遍地小洋楼”的景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认知

传统村落是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3],体现了当地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特色,是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自然景观

村落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环境、生物景观等,具有地域性、科学性和综合美的特质。地形地貌是传统村落选址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原住民的生存智慧,正是因为我国多样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造就了丰富各异的村落形态,如桂林龙脊梯田(图1),是大自然与人类造物的完美结合;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是村落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吉林韩屯的雾凇;水文景观是村落的“灵气”所在,安徽宏村的月塘(图2)、因壶口瀑布得名的壶口村都是水域景观旅游的典型案例;生物景观是村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组成部分,新疆白哈巴村的牛羊群、江西婺源的油菜花都是村落生机勃勃的动植物生态样本。

(二)物质文化景观

村落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村落空间形态、建筑物、交通等。[4]空间形态是聚落、建筑群、街巷、水系、农田、山林等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景观格局,不仅反映了村落的空间脉络,也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互动的遗迹。建筑群是村落最具艺术价值的文物保存,主要有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和其他职能的公共建筑。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建筑、客家围龙屋和云南的“一颗印”等都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5]街巷、古道等交通系统是连接村落景观节点的基本脉络,不仅是生产生活的运输载体,也是当地文化的历史印记。

(三)非物质文化景观

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统工艺、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6]这些文化遗产都扎根在各地的村落里,村落是文化景观的活态传承,如果没有村落,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根性保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差异性的传统工艺,如西南少数民族擅长的蜡染、扎染等印染工艺,川西民间的蜀绣、苏州的刺绣等针织工艺;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独特的生活习惯使得五十六个民族的习俗代代相传。除此之外,宗族文化及产业文化等也推动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蓬勃发展。

三、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传统村落研究的核心内容,要保证村落的“原汁原味”就必须以村民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改造更新都要首先保证当地村民的民生根本。传统村落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保护景观格局,保持历史风貌

传统村落的景观格局和空间形态是传统村落最基本的面貌,虽然我国很多传统村落年久失修,但仍然保存着完整的空间形态,延续着传统的山水格局,传承着古老的历史街巷,因地制宜的环境优势是居民生存智慧的最原始的体现。因此,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保护传统村落景观格局的前提,对水系、农田、山林进行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村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源。此外,传统村落的民居院落、建筑是其风貌的典型代表,在更新设计中要灵活多样,深入挖掘当地民居的景观元素,提取和简化建筑语言,融入现代建筑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尽可能少变动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当地的历史风貌。村落街巷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应维持原有的步行系统,从人性化的角度改造空间尺度,强化街巷天际线标志,从地面处理及立面形式更新街巷风貌,凸显村落“客厅”的作用,延续村落整体肌理。

(二)整治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完善基础设施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村落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洗礼后,现有的基础设施已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了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为村民营造一个布局美、环境美、身心美的环境空间。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在打造村容整洁环境美的方面,要从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绿化等方面切实提升建设水平,采用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加强污水管网监控,彻底改变使用旱厕的现象,开展乡村绿化及植树造林活动,构建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村民追求健康、科学、低碳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文明生态的环境体系。[7]

(三)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旅游开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是傳统村落发展的重大举措,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村民留得住的根本保障。[8]现目前大部分的传统村落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从根本上限制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将第三产业作为乡村的主导产业,打造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背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旅游产品推广,提升乡村文化品牌价值。

四、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的文化遗产,是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遗存,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附加在这些村落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消亡,因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迫在眉睫。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分析是保护的前提,居民的核心利益是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整体上把握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有利于保护景观格局,改善居民生态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锋.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007(11):18-21.

[2]刘之浩,金其铭.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120-123.

[3]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4]韦琼椿.利川市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保护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顾大治,王彬,黄雨萌,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安徽绩溪县湖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2):100-105.

[7]赵剑红.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丽水实践、丽水经验[J].丽水学院学报,2019(6):1-9.

[8]陈昕昊,杨小军.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与方法[J].经营与管理,2018(12):135-138.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