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新农村建筑中地方文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2020-07-22王瑾琦樊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传承创新新农村建设

王瑾琦 樊卓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广西南宁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改造项目中,当地传统建筑文脉的继承与发展,谈建筑文脉与地区产业结合对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文脉;乡村振兴;传承创新;文化振兴;新农村建设

我国城市化率自2011年迈入50%的节点以来,到2019年已达60%,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在此前提下,我国农村的发展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空心化”“同质化”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表相关振兴乡村的重要指示,提出“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为我国新农村的发展指出一条文化振兴的道路。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多样,民族多元,人口构成复杂,因此西南地区的传统地域文脉以村镇为单位,在建筑特色上不同于其他地区。尽管受现代建筑审美影响,很多传统建筑已被废弃拆除,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一些足以体现当地建筑文脉的传统建筑,亟待设计师去发现挖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地区产业,继承与发扬其地方建筑文脉,对于我国现代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农村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文脉主义与传统建筑

文脉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大师斯特恩《后现代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的一项重要观点,它能凸显和展示特定场所的识别性。文脉主义基于传统建筑的积极意义,强调当地居民有意识参与,使建筑设计带有地域性风格,从而体现地方的人文和历史。这对于解决目前乡村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坛里坡建筑中的建筑文脉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历史悠久,其中居民分为四大姓,其祖上为广州番禺地方人,后迁徙至坛里坡。坛里坡传统民居形式受气候的影响,偏向桂东南民居风格,为独栋横屋形式或一进式院落。主体建筑一般单层,形式左右对称,采用穿斗式木屋架支撑,青瓦悬山屋顶瓦脊,立面配夯土墙或砖墙,门窗多为岭南特色的趟栊门和直棂开窗。建筑部分按照功能,分为会客与祭祖使用的厅,居住和储藏粮食的住房,养牲畜、堆放农具或作为厨房使用的杂房。

除保留下来的少量普通民居外,村中有清朝时期的古庙、戏台建筑、百年古井,但目前已经破败,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人民公社大会堂保存较为完整。人民公社大会堂的建筑除了带有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外,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功能需求,做了相应改建,建筑整体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感很强。人民公社大会堂修建于村中地势较高区域,呈独栋横屋,共两层,夯土墙较厚,窗子较高较小,带有防御功能,体现了早期坛里坡居民对抗外来土匪的生活状态。据村中长者所说,人民公社大会堂是20世纪60年代于已有建筑之上再进行加建的。加建部分窗体改为直棂拱形窗,与原有直棂方窗形成对比,建筑入口的外立面也做了相应的拱形呼应拱形窗其后被毁弃不用。

坛里坡地区民居与公共建筑,体现了坛里坡地方的区域性与历史性,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因此在对坛里坡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继承与发扬传统建筑特点,为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坛里坡建筑空间现状

坛里坡传统民居做成夯土建筑的优势是冬暖夏凉、隔热效果好、环保节能、成本低、施工易,但由于材质容易受损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维护。因此,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居民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受到现代建筑优势和审美的影响,将自家民宅改建成现代的平顶水泥房屋,因此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寥寥无几。尽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方民族文化被融入建筑当中去,但是形式流于表面,只是简单地添加民族图案花窗,以及建设房屋顶部坡面屋顶,造型单调且无特点,并没有立足于坛里坡固有的建筑文脉与地方文化进行设计,这导致坛里坡民居建筑依旧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建筑样式。

此外,因为改建和拆迁问题,坛里坡原有村落布局也遭到破坏。坛里坡建筑围绕山地建造,层峦叠嶂,层次较为清晰,但经过村民自由兴建过后,原有村落布局层次已经无法辨别,给人的整体感受变得较为混乱。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初被拆掉的传统建筑价值逐渐体现出来,坛里坡想要与其他地区的乡村建筑体现出地域差别,改变目前这种建筑标志性不强、村落布局紊乱的现象,势必要从当地的传统建筑文脉入手,弥补建筑文脉发展中出现的断层现象。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坛里坡建筑空间设计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坛里坡村委会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政策,对村落民居进行大范围的改造改建,与南宁学院、設计院、广西土野网等合作建设最美乡村。清除原有无视坛里坡地方建筑文脉的民居表面装饰,将传统建筑与现代材料工艺相结合,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用于改造现有现代建筑、建设新建筑。吸收村落原始布局的优点,与现代旅游规划的布局方式相结合,重新梳理村落布局。

改建好的传统民居,除了供给村民居住外,为迎合市郊近距离出行游的时代需求,还被开发成民宿、农家乐。此外,还加建改建了一些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空间。坛里坡与南宁学院土建学院合作建设的规划馆,是对坛里坡总体规划的展望;人民公社大会堂是坛里坡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除了对大会堂进行建筑翻新和加固外,坛里坡与南宁学院合作将室内改造为坛里坡村史馆,帮助记录建筑文脉和村落历史。

坛里坡恢复建筑文脉后,开发近市区旅游,建立坛里现代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禽类养殖产业,与南宁学院合作建立学生写生实习基地发展红砂岩产业,做到商业与文化并养村落的同时,也为村庄的建筑文脉发展找到了适合的方向。

五、坛里坡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坛里坡地方建筑文脉是随其居民的历史生活状态演变的。居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对建筑和其空间的布局改变。在传承与创新坛里坡建筑文脉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居民们的参与性。高校和设计院提供建筑样板和规划方案,并起到宣传、引导、指导的作用,使村民建立传统建筑审美和现代建筑审美的能力。驻地建筑师和工人师傅帮助村民们解决材料和技术问题。村委会根据村民的需求,组织村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建设。

对于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保持“修旧如旧”的思想。以人民公社为例,除人民公社大会堂以外,其他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为了发展建筑文脉,保持地方特色,相关工作人员与坛里坡村民一致选择修缮并维持人民公社大会堂原有的建筑形式,并采用20世纪60年代废旧拆除的建筑的砖对人民公社大会堂进行加固翻修,保持建筑原有规格的材料,做到新旧形式的一致,只是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成为记录村落发展的村史馆。

其他建筑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部分新建筑和修缮的传统建筑在保持夯土建筑风貌的同时,采用当地的红砂岩作为地基,改变夯土建筑的建设方法,在夯土内部用钢筋、木板等材料构造柱和圈梁,采用T型加固和一字型加固。

二是对于已建和新建现代建筑,可在外立面制作红砂岩艺术贴面防水防霉,窗子以直棂为元素做变形搭配木纹窗框,门采用新材料制作趟栊门。此外,可以采用壮族的正脊、瓦花、腰线、墙裙等建筑元素装饰。

三是以外观整体感受与传统建筑保持协调、就地取材为原则,新建筑可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搭配设计。

四是建筑室内,以能更好地满足商业、展示、现代生活等功能需求为原则进行设计。以传统民居为例,室内改建的重点是增加居住舒适性。第一,为了防蚊虫,在内墙涂装白色防蚊抗菌乳胶漆。第二,在客厅与卧室之间的分割墙内使用红砂岩吸音隔音。第三,将顶面部分瓦片更换为可透光的钢化玻璃瓦,在梁附近增加射灯,加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第四,增加空间利用率。传统民居厅左右两侧住房内部因为层高较高,会在前窗的上部空间设计阁楼存放粮食,虽然满足了贮藏的需求,但因为影响了采光和通风,导致居住的舒适性降低。现在村民对贮藏空间需求降低,转而希望获得居住的舒适性。因此,在靠近后墙的位置加钢架结构的隔层分割起居空间。另外,从前作为圈养牲畜、用作堆积农具杂物的空间,现在改为提供庭院活动的灰空间。

对于建筑周围的环境空间,因需设计,尽量增加其美感、扩大休闲活动空间、改善交通空间。例如,为了增加民宅庭院的趣味性,利用当地所产陶器、红砂岩等搭配本地植被设计小型景观;在山顶附近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建设可供公共集会活动的廣场;在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停车场,使用柏油修缮主干道供电瓶车行驶;疏浚人民公社旁边的湖,将其打造成集禽类养殖与游赏于一体的“鸳鸯湖”与“鸳鸯广场”。

六、结语

2018年10月27日,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被评为“首府南宁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这证明积极发掘村落独有的建筑文脉与历史文化用于广西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筑行为,记录当代村民的相关生活与生产状态,大力加强地方产业与建筑文脉的联系,是振兴乡村的一个较好方法。目前,坛里坡的改建还在继续。作为坛里坡建设的智囊,除了帮助开发红砂岩建材,南宁学院今后还可以与坛里坡合作建设红砂岩艺术基地,吸引艺术家们前来,为坛里坡的振兴带来一条艺术之路,从而进一步加强建筑文脉与产业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周武忠,蒋晖.基于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设计略论[J].中国名城,2020(1).

[2]罗怡晨,刘乾宇,李昊.基于文脉传承的传统绿色营建智慧与当代绿色建筑发展[J].城市建筑,2019(20).

[3]刘丹枫,陈彬,鞠洋洋.历史文脉在桂林东西巷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9).

[4]陈青长.生态与文脉的建筑守望[J].艺术工作,2018(1).

[5]李晓阳.试论建筑文脉性发展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8(1).

作者单位:

王瑾琦,南宁学院。

樊卓,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传承创新新农村建设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