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齐女徐吾”故事的典故化

2020-07-20肖梦玉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列女典故文人

肖梦玉

【摘 要】“齐女徐吾”是《列女传》中赞扬女子具有“辩通”之才的经典故事,它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典故化,在诗赋里传情达意。古代典籍中的故事不在少数,然而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故事通过典故化,被流传和保存了下来,而这一现象是由诸多文化因素导致的。本文对“齐女徐吾”故事典故化的过程和原因试做分析。

【关键词】“齐女徐吾”;典故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188-03

《列女传》是所见最早以女性故事为题材的史传作品,编撰者刘向运用独特的手法写人记事,丰富了古代传记类作品。书中记载了诸多女子的嘉言懿行,这些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后世不断传播,不少故事已经演化为典故,进而突破小说文体的束缚,成为丰富诗词歌赋的元素。本文选取《列女传》中“齐女徐吾”的故事,探讨其典故化的过程。

一、“齐女徐吾”的故事起源与流传情况

“齐女徐吾”的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战国策》: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1]

在这里,甘茂以“贫女”之事为例,劝说苏代对自己施以援手,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看出,在“齐女徐吾”故事的早期形态中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贫女与人会绩但买不起烛,众人想要驱逐她,贫女陈情自己常早到洒扫布席,只求馀光,于是众人将她留下。这里的主人公以勤劳机智的形象出现,她并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被以“家贫而无烛者”的身份指代,会绩的众人也只是称“江上之处女”。《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甘茂对于这个故事的描述则是:“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馀,子可分我馀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2]更为简略。

“齐女徐吾”的故事第一次独立出现,且以此命名是在刘向编撰的《列女传·辩通卷》中:

“齐女徐吾者,齐东海上贫妇人也。与邻妇李吾之属会烛,相从夜绩。徐吾最贫,而烛数不属。李吾谓其属曰:‘徐吾烛数不属,请无与夜也。徐吾曰:‘是何言与?妾以贫烛不属之故,起常早,息常后,洒埽陈席,以待来者。自与蔽薄,坐常处下。凡为贫烛不属故也。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李吾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君子曰:‘妇人以辞不见弃于邻,则辞安可以已乎哉!诗云:‘辞之辑矣,民之协矣。此之谓也。颂曰:齐女徐吾,会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徐吾自列,辞语甚分,卒得容入,终没后言。”[3]

这里的故事与《战国策》中所记载的在情节上大体一致,但故事内容相对丰富。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更为明确——“齐东海上”,主人公的身份也更具体,甚至拥有了姓名——齐国的“徐吾”,连会绩的众人也有了代表——邻妇“李吾”。其次,李吾鼓动他人的语言也呈现了出来,徐吾的辩词除了更加细致外,还增加了“自与蔽薄,坐常处下”的条款,甚至连李吾听后“莫能应”的反应都一一刻画出来。最后,作者按照《列女传》的体例在文末加了颂辞,自不必说。

在此之后,“齐女徐吾”的故事流传甚广,多见于后世类书中关于“烛”“夜绩”和女子德行的记载,但在情节和内容上都没有发生变化。据笔者统计,自汉代以后记载此事的类书共有19种,现进行简单罗列:唐代有《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4]《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2种;宋代有《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五·人事部·一百二十六)[5]、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八十一·妇言)[6]、《事类备要》(前集卷三十阃仪门妇慧篇记载“贫女夜绩”之事,外集卷五十四灯烛门记载“愿分馀光”甘茂之事、“何爱馀光”徐吾之事)[7]、《锦绣万花谷》(续集卷八——记载“东壁馀光”为徐吾之事,别集卷十八“烛分馀光”为甘茂之事)、《事文类聚》(卷十八灯火部“邻烛分光”记载甘茂之事)、《氏族大全》(卷二十四女德婚姻篇“绩分馀光”)6种;元代《群书通要》(丁集卷六香火门·烛类“分邻烛光”)[8]1种;明代有《山堂肆考》(卷一百八十三器用“分光夜绩”记载徐吾之事)、《喻林》(卷三十九人事门)、《类隽》(卷十人品类“合绩”)3种;清代有《四库全书·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一·田齐)、《月令粹编》(“会烛夜绩”)、《奁史》(卷八十四·器用门一)、《骈字类编》(卷二百三十八补遗·人事门十四记载“合烛”)、《通俗编》(卷十三“分馀光”)、《渊鉴类函》(卷三百六十火部二)[9]、《佩文韵府》(卷九十一之二“合烛”)[10]7種。据笔者统计,“齐女徐吾”的故事还在汉代以后的地方府志、音韵训诂、教女家训等书籍中传承,共10种,因内容没有变化,在此不做赘述。

有关“齐女徐吾”故事的文献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故事流传后世之广泛。

二、“齐女徐吾”故事的典故化及其内涵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齐女徐吾”的故事被文人在作品中传唱和化用,渐渐成为典故出现在其他文体中。唐代李白与朋友诉衷肠的古体诗《陈情赠友人》第一次将“齐女徐吾”故事写入诗歌: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11]

诗的开篇便用季子挂剑的典故阐明自己崇尚的友情,也是在向友人表明心迹。接着,诗人夸赞好友的高尚情操与杰出才学,回忆二人为邻时的趣味相投。只可惜好景不长,情随时变,诗人只能徒自感叹“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即便如此,诗人仍对美好的友情心存希冀,“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只可惜诗人再无与友人握手言欢的可能,念及此,他忧心若醉,泪如雨下,只期盼“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李白此诗作于在外游历三年归家,也正是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之时,故此,作者以贫女自比,渴望得到外界的帮助。[12]

随着“齐女徐吾”故事的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文人把它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就诗歌而言,苏东坡的诗中亦有此典,他在《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三)中写道:“闻君开龟轩,东槛俯乔木。人言君畏事,欲作龟头缩。我知君不然,朝饭仰旸谷。余光幸分我,不死安可独。”诗人的好友陈季常在岐亭开设“龟轩”,世人皆道此名印证了陈季常“畏事”的性格,而苏轼却说朋友绝非如此,“龟咽日气而寿,故养生者服日华,所以效之”[13],此名是陈季常想要修养身心的體现。尾句则用“齐女徐吾”的典故,实则是说朋友曾帮助过自己,二人相知,情感深厚。元代杨维桢在《绩妇词》中也用到了此典:“蟋蜶入秋堂,青缸夜未央。李吾今夜恶,东壁灭余光。”诗人借典故中李吾不欲与徐吾分烛,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明代杨慎“愿分明烛徐吾影,耒媚国香燕姞情。”(《芳兰引》)[14]一句也是用典故,戏说希望“兰”能将高洁的光辉分给自己。清人诗词作品中也有诸多用此典故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除了被写进诗歌以外,“齐女徐吾”的故事还进入了文赋的领域。元代吴莱曾作《贫女赋》,他在序文中写道:“予春秋二十有二,尝偃蹇不得志,因读《史记》,感甘茂‘贫女分辉隣烛之语,故作是赋以广之。”吴莱因“偃蹇不得志”所以读甘茂之语、贫女之事颇有感触,于是想象构建了贫女的生活,并对其美好的品质进行赞美。文中描写了贫女家室萧索,命途多舛,夜里也无法安枕。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贫女“拂败奁之残蠧兮,旧镜黯以羞明。铜钗折其半股兮,乱鬟鬓之纵横。拈竹筐之素缕兮,箴欲涩而不行”。生活的困窘使贫女感到心烦意乱,其中有盛年独处的失落孤寂,有不敢怠慢的劳作艰苦,有韶华易逝的隐忧,有对邻家女子生活的羡慕……但思绪稳定之后,贫女还是选择了以“乐吾之乐兮,勿伤吾贫”地乐观面对现实,以安贫乐道作结,这也正是作者吴莱在人生逆境前的态度。清人郭尚先在与友作序的文章《陈秋河时文序》中,追忆自己同友人读书时“笼徐吾之灯”的场景,也用此典故暗示自己偃蹇不得志。

总之,文人在运用“齐女徐吾”的典故时总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借徐吾家境之贫写自己人生理想道路上处境之贫,借徐吾为自己机智辩解作为自己的无声辩言,借徐吾得到邻女帮助的圆满结局,寄托自己能得到外界赏识、一展宏图的美好希冀。

三、“齐女徐吾”典故的成因与启示

“齐女徐吾”故事能够广为流传,进入文人创作中,有诸多原因,其中经学家的倡导是不容忽略的一条。从《列女传》编撰的主要目的来看,刘向是以前朝之鉴“戒天子”要警惕外戚干政,因而皇帝和后妃是此书的预期读者。所以《列女传》一书除了故事的可读性之外,还寄寓着编撰之人针砭时弊的潜在意图。基于此,就不难理解后世经学家对《列女传》的重视。《列女传》中女子的嘉言懿行也成为后世教化女性的范本。例如清代汪远孙在《列女传校注序》中说“室人梁端幼从其大父清白翁受是书,略通大义”,由此可知,汪氏之妻幼年便受到《列女传》的教化启蒙,而作为丈夫的汪远孙对此是加以肯定和赞赏的,《列女传》的传播深远由此可见一斑。“齐女徐吾”的故事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努力而“典故化”,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其次,“齐女徐吾”的故事受到文学家的喜爱。《列女传》中重道德的女性形象是后代文学原型的渊薮,这些女子有的颇具胆量智慧,有的对爱情忠贞,有的美丽善良,故而受到后世文人的赏识。齐女徐吾则是机智辩通、勤劳坚强的代表,她在恶劣的境况下没有丧失美好的品质,在他人的责难下没有步步退缩,这种坚毅是与中华传统文人风骨相契合的。因而后世文人将徐吾贫困的生活类比自己在理想无法实现面前的困顿,徐吾的坚韧正与文人自身即使困窘也不丧失希望、也不随波逐流的坚守相一致,更重要的是,徐吾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会绩生活中得到了一席之地,给予了文人美好的希望。

“齐女徐吾”的典故化历程让我们对民族文化中的用典现象进行了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是注重情感表达上的含蓄蕴藉、余味隽永,有“意在言外”的效果,这种审美要求注定使文学作品中的文辞讲究语言艺术。典故背后隐藏着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故事,提及此典,则是为人们讲述一个或几个故事,同时又把典故中主人公的情思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传达给世人。况且,传统文体在字数、平仄、格律、意境等诸多方面又有严格的限制,而典故刚好能用最简短的字数涵盖无尽的心意,与文人的创作需要和审美要求相契合。经过时间的淘沙,优秀作品的经典美质逐步显现,时读时新。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审美不是宗教,而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审美是积淀理性的感性,这就是特点所在”。[15]

四、结语

“齐女徐吾”故事符合儒家教义,被广泛地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它符合文人审美和创作的需要,进而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冲破小说文体的束缚,进入诗赋体裁中,成为文学典故。其典故化的过程,对我们研究中华经典的形成和小说故事的内容都有重大启发。

参考文献:

[1]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2:139.

[2](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2802.

[3]刘向编撰,顾凯之图画. 古列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5-186.

[4](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70-1371.

[5](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2221.

[6](宋)潘自牧编纂. 记纂渊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宋)谢维新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群书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9]张英,王士禛.渊鉴类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清)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3513.

[11](唐)李白著.李太白全集(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7:625.

[12]裴斐著.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19-21.

[13](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0.

[14](明)杨慎撰.升庵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5]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94.

猜你喜欢

列女典故文人
刘向《列女图》与汉魏六朝列女图像*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明清时期定海地区列女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
论《列女传》的刻印和传播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