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中的“和”之美

2020-07-20贾露露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天人音声谭盾

贾露露

【摘 要】音乐中有许多的美,如果想充分地享受音乐的美,则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主动去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受音乐中的美。而对于每一位音乐学习者和音乐表演者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去诠释音乐内容,使音乐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国,“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而音乐美学中的“和”之美处于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为“音声之和”,第二个层次为“乐与人和”,第三個层次则是“天人之和”。本文将结合谭盾的《地图》来说明音乐中的“和”之美。

【关键词】和;《地图》;音声之和;乐与人和;天人之和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057-02

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讲究一个“和”字,认为和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万物只要达到了“和”,都是一种极好的状态。所以人们在做许多事的时候都努力追求“和”,古代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到了现代,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中就包含一个“和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代表的是相处的和睦;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代表的是团结和稳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代表的则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天地融合。因此,无论是在历史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也都体现着“和”的思想理念,它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础的“音声之和”,第二个层面则是略微高一层次的“乐与人和”,第三个层次则是音乐中“和”的最高境界——“天人之和”,一位音乐爱好者如果想要自己所表现的音乐被听众所接受、所理解、所赞同,则必须经过这三个阶段,一部能够触动人们心弦的作品一定包含一层又一层的“和”。

一、关于《地图》的概述

《地图》,是由谭盾先生在2002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于2003年携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纽约进行首次演出。谭盾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且极具创造性,他善于发现常人不是很重视的东西,并拿来放进自己的创作作品中,使自己的创作与众不同。谭盾先生对湘西的民间音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来自他幼时对湘西大量民间音乐的亲身体验。长大后,谭盾先生到美国学习,学习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术和方法,后来回到湘西开启他的“寻音之路”。

在《地图》这部作品中,一共有九个乐章,它们分别是《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石鼓》《舌歌》《芦笙》,在这九个乐章中,每一个章节都与中国民间的特色紧密结合,仿佛将人置身于湘西的小镇中,这部作品演奏得十分精彩,听众纷纷被吸引、被感动,它不仅是听觉上的享受,还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二、音声之和

音声之和,是基于人对音乐听觉审美的基础,是音乐美学中“和”最基本的要素。一位音乐爱好者接触音乐后,他第一步就是要做到“音声之和”,如果学的是声乐,那首先要将视唱学好练好,把握好音准,看着乐谱能够准确地唱出每个音的音高,将各个音符连接起来就是一首具有旋律性的歌曲;如果学的是器乐,在演奏前首先校好音,保证乐器的音高没有问题后,才能演奏出为人所能听懂的乐曲。比如交响乐队,如果演出开始前不进行校音,弦乐各有各的音高,管乐各有各的音高,那无法想象所有乐器同时发声会是什么样的场面。由此可知,音乐最基本的就是声音的和谐。

在《地图》这部作品中乐器也有所体现,在《傩戏与哭唱》和《打溜子》中比较明显。傩戏和哭唱是湘西地区的特色,其中表现的有与鬼神交流的,乐队里的各种乐器可以模仿中国民间乐器的声响,非常符合中国的民间特色,塑造出了湘西地区傩戏的特色。还有土家族的哭嫁,利用大提琴低沉的声音来模仿哭唱的气氛,非常生动,使人感触至深。整体来看,在《地图》这部作品的演出中,交响乐、多媒体、指挥相互结合在一起。人声与乐声、乐声与多媒体、指挥与乐队,各有各的特色,却又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音乐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感动人。

三、乐与人和

乐与人和,体现了人在行乐过程中,音乐的形式与人在审美情感体验过程中表现出愉悦和谐的关系。它把人和音乐放在一起,一个人在演奏音乐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带给听众美的享受,也就是音乐审美体验中出现的“审美同一”的关系。如果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那么它就没有达到“乐与人和”的层次。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与审美,受制于个人的知识与认知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但笔者认为对于音乐,人们之间不同的审美也会有一定的相通性,而“乐与人和”中的音乐审美或许就有这种相通性。

在《地图》的《打溜子》这一章节中,演奏者通过几件简单的乐器去模仿自然界的一些声响,乐队的各个声部分工去演奏出不同的音响,将土家族的《打溜子》的场景生动地展现给听众,演奏结束时观众非常振奋地鼓掌,这一定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飞歌》和《舌歌》中,都具有当地的特色,悠扬的乐器与动人的歌声融合在一起,非常具有感染力,苗族姑娘在歌唱时的投入就是“乐与人和”的一种体现,她们自己是歌唱者,同时也是自己的听众,演唱时的自信与愉悦带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她们自己的这种愉悦也非常具有感染力,让观众听后仿佛置身于湘西地区的一个小镇。再从总体来看,谭盾的这场演出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吸引了专业音乐爱好者的注意,还获得了非专业观众的认可与赞叹,带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四、天人之和

天人之和,是在精神世界中,将音乐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将注意力延伸到对精神世界的审美体验上。在这里强调的是自然,自然即为“和”,自然即为美,这是音乐美学中崇高的审美境界。

在《吹木叶》和《石鼓》这两个章节中,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的东西。在湘西的大山里,那里的男男女女通过吹树叶传达自己的情意,在《吹木叶》这一章,刚开始是乐队的乐器去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然后是一个男子通过吹树叶吹出了好听的乐曲,这种纯自然的东西带入到音乐中能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吹树叶的声音再和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非常融合。而在《石鼓》中,在谭盾先生的指挥下,演奏者通过对两块石头的敲打,发出了神奇的音乐,这种声响再和现代乐器结合一起,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变得格外吸引人。通过这两个章节可以看出来,自然界中的东西融入音乐中是美的,而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带着感情去演奏,是不受外界所打扰的,这是一种独特的美。在谭盾的《地图》演出时,他自己作为指挥是沉醉其中的,他所想的是把湘西地区的文化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认识它。

五、总结

《地图》是一首非常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乐曲,它展现在观众眼前之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和热烈的反响,这是因为它带给听众极其美的视听享受。它达到了音乐美学“和”概念的“音声之和”“乐与人和”“天人之和”的三个层次。所以说,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首先演奏出来的声音一定是具有融合性的,是能够被广大听众所接受的。其次,这部作品要能够带给听众愉悦的审美体验,能够使人去理解,想要主动去欣赏。最后,传递音乐的人自身就享受在音乐中,将对音乐的感情传达给听众,这就是一种美。

参考文献:

[1]钦丽丽.传统与科技融合的对位观——谭盾《地图》之浅释,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12期,第40-41页.

[2]佐耳.谭盾:地图,视听技术,2004年12期,第79-80页.

[3]徐文静.谭盾《地图》的艺术价值,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期,第115页.

猜你喜欢

天人音声谭盾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通”的哲学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音声”之疑——质疑当下流行的一个音响概念
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论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天人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