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与“新冠”疫情对上海经济影响的对比分析

2020-07-20□贾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市出口上海

□贾 莎

从国内到国外,新冠疫情对当前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全球股市断崖式下跌,国内经济也受到重创,上海经济运行自2019 年以来逐步企稳的趋势也被打断。对比2003 年“非典”疫情过后经济的迅速恢复,“新冠”在影响范围和程度更为严重,面临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也截然不同,为此要做好充分的预期。

| 两次疫情所处的经济背景与发展阶段变化

(一)外部环境由从全球市场红利期转为逆全球化趋势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2003年正处于入世后的全球市场红利期,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张,2003年全国出口增长35%,上海出口增速达到51%的历史高位(以美元计价)。对比“非典”,本次疫情发生的国际环境异常严峻。当前逆全球化主义抬头,疫情的全球蔓延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中美之间从经贸摩擦扩散至科技、金融、地缘政治等多领域博弈。2019 年,我国对外、对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0.5%和下降12.5%,上海对外、对美出口同比分别下降4.0%和14.8%(以美元计价),均创2009 年以来新低(见图1)。

(二)经济运行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平稳增长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自2000 年开始迎来新一轮长达10 年的经济扩张,2000-2010 年均GDP 增速为11.5%。

1.从全国看,2003 年,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相对而言,“非典”疫情对全年经济增速的影响程度小,2003 年我国GDP 增长10.0%,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0 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阶段,GDP 增速逐步放缓,2019 年GDP 增长6.1%。

2.从上海看,全市经济运行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波动更为明显,2003 年GDP 增长12.3%。2008 年结束上海经济连续16 年的两位数增长后,经济增速开始阶梯式换档,2019年GDP 增速为6%(见图2)。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速上升周期中,“非典”期间刺激政策更容易出现迅速和明显的经济反弹;而“新冠”疫情暴发于经济增速下行周期中,需要更大的政策力度来推动经济的反弹和恢复。

图1 2003-2019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趋势(以美元计价)

图2 2000-2019年全国和上海GDP年增长率走势

(三)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

1.从全国看,2003 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45.6%,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57.9%,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53.9%,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59.4%,分别比2003年提高11.9和20.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从上海看,与2003 年相比,2019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22 个百分点,达到72.7%,比全国高18.8 个百分点。两次疫情主要是对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娱乐等服务行业冲击较大,因此服务业主导下“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面更广,程度更深(见图3)。

(四)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转向消费拉动为主

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匹配,需求结构中消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也在持续上升。

1.从全国看,2003 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68.8%。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导地位,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8%,比2003 年提高21.7 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图3 2003-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

2.从上海看,消费占GDP 的比重同样持续提升,2019年预计最终消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超过57%,比2003 年提高近10 个百分点。本次“新冠”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元宵等消费旺季,加之各地区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接连采取了居家隔离、交通管制、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对消费造成巨大冲击,且大部分受损无法修复。

可以看出,“新冠”疫情发生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背景下,这将会放大疫情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与全国相比,上海第三产业占比更高,消费主导作用更强,“新冠”疫情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可能更为直接和深远。

| 两次疫情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对比分析

从“非典”疫情看,对上海经济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03 年二季度,4 月份负面效应开始逐渐显现;5 月份影响增大,尤其是“五一”黄金周受到明显影响;6 月份影响逐渐减小。三季度迅速开始“补偿性”反弹,当季经济增速达到12.3%,全年经济增长基本未受到影响。

总体来说,“非典”疫情对上海影响是短暂的、局部的和有限的,没有改变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相比之下,“新冠”疫情对上海经济冲击的波及面更大、时间更长,其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给:“新冠”影响范围更广,经济反弹基础薄弱

图4 2003-2019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月度累计增速走势

1.“非典”时期服务业部分领域遭受冲击,工业生产基本未受影响。“非典”期间,虽然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受到影响,在影响最大的5 月份,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也受到较大冲击,餐饮业零售额下降近30%、交通客运量下降超过60%,但同期工业生产未受到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4、5、6 月份仍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有效地减缓了“非典”对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见图4)。

2.“新冠”疫情不仅影响服务业领域,工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当前疫情防控不仅直接影响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而且前期大量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受疫情冲击的行业面明显大于2003 年。今年1-2月份,上海工业生产总产值下降20.3%,降幅比上年扩大20 个百分点。从先行指数看,2020 年2 月份,疫情影响下全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38.4 和40.7,均为2009 年以来的最低点,整体经济企稳回升的时点何时到来不容乐观。

(二)需求:消费短期严重萎缩,外贸出口风险上升

1.“非典”时期消费增速小幅回落,投资、出口增势良好。虽然受“非典”影响,2003 年5 月份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实现4.2%的增长,6月份开始迅速出现“补偿性”消费反弹,全年实现增长9.1%。同期的工业、基建、房地产投资增势强劲,外贸出口形势良好,2003 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0.2%和50.5%,总体经济依然在高平台上稳定运行。

2.“新冠”影响下消费增速大幅下降,投资、出口同样受到明显冲击。较之于2003 年,当前上海三大需求增长均明显减速(见图5)。

(1)从消费看,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增速比2003 年 和2018 年分别下降2.6 和1.4个百分点。“新冠”疫情暴发后,今年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3%,2 月份当月下降37.9%,为2003 年以来首次进入负值区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上海居民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约60%,比全国高约14 个百分点,由于服务消费多为生活必需品且多依赖于面对面提供、即时发生,受疫情冲击更加严重,且2019 年上海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出现放缓,预计疫情影响下短期内全市居民消费增速将较大幅度下降。

(2)从投资看,近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低位,2019年同比增长5.1%,增速比2003 年和2018 年分别下降7.2 和0.1 个百分点;今年1-2月,同比下降7.2%,为2003 年以来最低值,需要加大政策力度助力投资带动经济反弹。

(3)从出口看,上海对外出口增速自2019 年以来持续在负值区间运行,近期疫情的全球扩散将进一步冲击外需,加大全市稳外贸压力。今年1-2 月,上海出口同比下降8.8%(以美元计价),降幅比上年12 月扩大4.8 个百分点。短期内全市部分外贸企业仍面临开工延期、按时交货困难窘境。调研显示,超60%的外贸企业因疫情被境外客户调整订单,近半数企业预计疫情对上半年出口业务影响大。

图5 2003-2019年上海三大需求月度累计增速走势

(三)物价:CPI 有望保持平稳,PPI通缩压力犹存

1.“非典”期间市场供求基本稳定,价格水平保持低位。“非典”期间,由于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改变,入世后关税下调的效应逐步显现,致使上海市场价格水平总体呈现低位运行的走势,2003 年全年CPI上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全年上涨1.4%。

2.“新冠”影响下CPI 高位开局,PPI 通缩压 力 犹 存。从CPI 看,1 月份,“新冠”暴发叠加翘尾因素,上海CPI 同比上涨4.3%,继2019 年11 月CPI“破3”以来再次“破4”。2 月份,食品价格延续去年以来的高位涨幅,但部分服务性行业供需双降,价格水平总体变动趋缓,CPI 涨幅回落至3%,仍处于2012 年以来较高水平。从PPI 看,1-2 月份工业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需求减弱,PPI 同比下降0.6%。从后期走势看,随着一系列复工复产和服务业行业恢复升温,叠加基数效应,CPI 或将出现波动。从PPI 看,疫情冲击下供需短期均受到抑制,加之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加大输入型下跌压力,PPI 同比增速短期仍将在负值区间徘徊(见图6)。

(四)民生: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居民收入增长承压

1.“非典”期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非典”期间,虽然内需有所减弱,但外需增长强劲,企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仍保持大幅增长。2003 年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以上。同时,居民收入增势良好。2003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图6 CPI与PPI月度累计同比指数走势对比

图7 2003-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月度累计增速

2.“新冠”疫情加剧企业利润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增长将进一步放缓。2019年以来,受生产销售增长放缓、出厂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下降。2019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2%(见图7)。“新冠”疫情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调研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超80%的全市企业反映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半数的企业表示降幅将超过30%。企业利润下降拖累居民收入增长。由于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已呈逐季放缓态势,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这一趋势恐将持续,今年一季度居民收入或将仅略有增长,二季度仍将难有改观。

初步判断,与2003 年“非典”相比,此次“新冠”疫情对今年上海市经济运行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持续时间更长,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一季度增速将会有明显放缓。且由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防控对生产、消费、出口和民生领域的影响均不容小视,疫情后推动经济反弹和恢复的难度更大,全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全市出口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给情绪找个出口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