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本位的分享灵动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2020-07-20黄平

名师在线 2020年19期
关键词:师生意识交流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秉承中西合璧的办学思想,倡导“基于儿童本位的和美教育”,即以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为基础,以塑造美好人生为目标。在“基于儿童本位的和美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提出基于儿童本位、顺应儿童天性的“分享灵动课堂”教学范式,即一个核心育人理念——“每一朵花都是一种独特”,两个课堂基本要素——“分享和灵动”,三个课堂思维单元——“问题—思考—分享”,五种课堂意识——“让位意识、规则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学力意识”,五种课堂表现——“思考主动、交流互动、点拨生动、生成心动、收获感动”的“和美分享灵动课堂”。这项教育改革实践,基于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公民教育层面重点关注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层面重点关注培养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和美”为基础的育人目标

“和”即顺应,在教育目标上,教育活动顺应儿童成长需求,儿童发展顺应社会环境的期许;“和”也是融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环境各因素形成合力,整体构建育人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美,本义为味美。《说文解字》:“美,甘也。”“美”是“和”的外显,是儿童成长中需要被满足、生命阶段性发展趋向完满的状态,也是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爱与被爱的显现。“和美教育”即以和至美的教育理念、以美至善的教育理想。

二、以“素养”为本的育人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21 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五项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中也指出:最受全球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批判性思考、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了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内容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适应21 世纪的挑战。

三、以“儿童本位”为根的教学理念

立足儿童当下,关乎儿童未来;研究儿童,读懂儿童。我们的课堂指向师生的和谐发展、美好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分享灵动课堂是基于儿童本位,顺应儿童天性,以问题为导向,以分享为载体,师生共同生成灵动的课堂。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基于儿童本位

顺应儿童天性:好奇、好动、好探究、好分享等。

了解儿童,认识儿童,遵循儿童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儿童经验、儿童视角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保障儿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不仅仅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儿童生长发展的空间。

(二)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师生应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活动。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学习就是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的过程。儿童在这样的对话中完成知识的解构和建构,完成从解释意义到创造生成的跨越。这重在培养儿童高阶思维能力的深度学习,涉及理性思辨、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等相对复杂的高阶思维活动。

(三)以分享为载体

分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平台,是信息和情感的多重交流,是通过对话和交流,将个人成果转化为师生共同成果的过程。

分享问题和发现,分享思维过程,分享探究结果,分享学习资源,也分享困惑及反思。在分享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产生新的问题,展开新的一轮思考和探究,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和获得感。

(四)灵动的课堂形态

灵动的课堂形态、灵活的学习方法、灵活的思维方式,指向活动性、反思性、生成性的学习。

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学习过程与学生成长意义相关联的文化场域。

我们用五种表现来加以描述:思考主动、交流互动、点拨生动、生成心动、收获感动。

我校建构的分享式灵动课堂,解放了儿童头脑,激发了儿童和教师的创造性与创造的热情,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课堂。

四、以“分享灵动”为径的教学范式

在课堂教学理念多元化、模式繁多的现状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构建了以“分享灵动”为径的课堂教学范式(见图1)。

图1 和美课堂体系

(一)把握三个思维单元:问题—思考—分享

这三个思维单元体现了儿童解决问题时必然经历的基本过程,也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分享等天性。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以分享为载体,展开合作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凝聚智慧。这三个要素周而复始,将学习不断地引向深入。

(二)灵活运用三种学习方式

(1)独学:儿童独立学习,独立处理知识,包括搜集、吸纳、认知和整理信息,质疑和探究。独学既可以在课前进行,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2)助学:或是伙伴的互助式学习,或是教师帮助下的点拨学习。对独学中形成的经验进行完善,为下一步的分享进行知识和情感的充分准备。

(3)享学:有同桌分享、小组分享、自由分享(打破同桌或小组界限,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全班分享等形式。儿童之间或解答疑难,或交流看法,或相互补充,将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三)强化五个学习意识

(1)让位意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儿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儿童。

教师让位,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讲台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参与儿童活动,帮助儿童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让位就是保障儿童的“学习权”,如自主学习的权利、专注思考的权利、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平等交流的权利、发展个人智慧及所在集体智慧的权利等。

(2)规则意识:分享灵动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需要重建一系列课堂规则,如小组合作规则、发言用语规则、板书规则等。仅以小组合作来说,就有多种形式,如同桌合作、四人小组、自由组合等,每种形式都要有一定的规则。例如,低学段学生的书写汉字练习,首先要独立对字形笔画进行分析;其次在小组内交流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并独立书写;最后在小组或全班展示,由同伴进行评价。

(3)问题意识:首先,应关注问题的产生(教师、学生);其次,关注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最后,关注问题引发思考的深度。创设鼓励提问的氛围是关键;真实的情境和真正的体验促使问题的产生;思维和情感的深入参与,生成“问题空间”;多种形式回应儿童,拉长思考的时间;反思总结促进深入理解。

(4)参与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教师介入: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形式、同桌分享、小组分享、自由分享;关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抑或是游离在外;关注教师的介入意识、介入时机、介入形式、介入效果。

教师介入的时机:发现问题而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时;学习分享浮于表面,探究不深入时;分享偏离主题而没意识到时;对问题争论激烈需要组织辩论时;学生主动求助时……

教师介入的方式:直接介入,提供情境、学具等支持,保证课堂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提出问题或建议,用以拓宽儿童的思路和深度;调动儿童思维、组织分享活动;讲解疑难知识,提升成果价值。间接介入,以同伴身份参与学习,通过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鼓励、暗示等激发儿童学习和创造的热情,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向性。

教师介入的程度:切实做到“微笑、躬身、轻声、常问”。平等交流是教师介入的前提;启发和引导是教师介入的主要手段;教师介入要控制好时间,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5)学力意识: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会学习、主动学习;品格意识,立德树人,在学习过程中塑造良好品格,如尊重、包容、谦让等;关注高阶思维能力,如结构化思维、审辩性思维、创新思维等。

(四)关注五种学习形态

(1)交流互动:采用“问题—思考—分享”式学习活动。

(2)思考主动:不同形式分享学习活动,引发自主思考。

(3)点拨生动:教师角色“点拨”,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4)生成心动:分享与交流中原生态的表现层出不穷,令人心动。

(5)收获感动: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收获感动。

分享灵动课堂提供了儿童与儿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在碰撞、质疑和辩论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充满智慧,形成灵动的文化场。这样的文化场会进一步激发师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猜你喜欢

师生意识交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师生讨论改病句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