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敷贴辅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

2020-07-19蔡正轩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芪胃炎证候

蔡正轩

(河南省伊川县中医院内五科,河南 伊川 471300)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居各种胃病首位,占全部胃镜检查者的80%以上[1]。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抑酸、抗菌、调节饮食、胃黏膜保护剂等。笔者用加味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敷贴辅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2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7~62岁,平均(47.13±7.39)岁;病程1~10年,平均(5.36±2.16)年。研究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25~64岁,平均(48.22±7.81)岁;病程1~11年,平均(5.79±2.38)年。两组基线资料(性别、病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诊断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2]中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诊断标准,对所用药物无过敏,无沟通交流障碍,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有胃肠道手术史,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不能配合完成治疗。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兰索拉唑(悦康药业集团上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153)15mg,日1次;莫沙必利(上海新黄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152)5mg,日3次,香砂养胃丸(四川字库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0518)9g,日2次。

研究组加用加味黄芪建中汤及穴位敷贴。加味黄芪建中汤药用黄芪9g,白芍18g,桂枝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9g,怡糖30g。腹胀严重加大腹皮10g,厚朴10g;嗳气频繁加旋覆花15g,代赭石10g。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穴位敷贴药用肉桂20g,干姜20g,附子20g,花椒20g;打磨成粉状,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0mm、厚度3mm药块,用胶布分别敷贴于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穴位,敷贴时间2h,日1次,持续敷贴5天后间隔2天,再次进行穴位敷贴治疗。

两组均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胃脘疼痛、上腹不适、饥不欲食、恶心呕吐,每项分值0、1、2、3分,分别对应无、轻度、中度、重度。

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GS)、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采集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处理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疗效标准

治愈: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消失,局部无充血水肿。有效:胃镜检查显胃黏膜炎症明显改善,局部糜烂、出血消失,但仍有充血水肿。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41 8.15±2.04 2.57±0.78 16.359 <0.001对照组 41 7.93±2.26 4.19±0.93 9.799 <0.001 t 0.463 8.546 P 0.645 <0.00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S、PGⅠ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S、PGⅠ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S、PGⅠ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GS(ng/L) PGⅠ(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1 129.82±19.57 89.75±12.67*166.38±21.53 90.83±15.43*对照组 41 128.63±20.26 103.24±15.46*165.10±20.72 113.26±18.71*t 0.271 4.321 0.274 5.922 P 0.788 <0.001 0.785 <0.001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6 讨 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脾胃虚寒为其主要证型,由寒邪侵袭,或宿食内滞,或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失调等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黄芪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黄芪、白芍、桂枝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补益脾胃、温通经脉、缓急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治疗[3]。相关动物研究显示,加味黄芪建中汤能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机制[4]。此外,穴位敷贴疗法以针灸“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为理论基础,将肉桂、干姜、附子、花椒制成的药块贴敷于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经穴给药,可放大药物效应,且药物渗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可快速、高效发挥治疗效果,同时避免口服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减轻胃肠灭活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5]。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GS、PG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PGⅠ为胃蛋白原,能反映胃黏膜形态和功能变化,其水平变化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的发生有关;GS属于胃肠肽类激素,具有刺激细胞壁分泌胃酸及刺激嗜铬样细胞分泌组胺的作用[6]。联合应用加味黄芪建中汤与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能进一步下调血清GS、PGⅠ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可知,加味黄芪建中汤与穴位敷贴联合辅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黄芪胃炎证候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黄芪是个宝
“四问”慢性胃炎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