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7-18柏丽

今日财富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贸易

柏丽

“互联网+”时代给国际经济与贸易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更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合作,改进课程设置等改革措施,以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实变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跨境电子商务成交额更是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4年-2019年我国电商出口总额增长了近3倍,仅2019年早期数据统计,中国电商出口销售总额就达到2347亿美元,占全球电商销量的14%,海外消费者在线上每消费7美元,就有1美元买的是中国产品,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的营业总额更是有望突破12万亿。“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成本极大降低,国际贸易的开展愈加便利,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市场需求量

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国内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市场上现有的跨境电商从业者,主要还是原来传统外贸人才在摸索中转变而来,我国高校并没有极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专业,以至于跨境电商行业此前并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普通跨境电商通常按需求招不到人,真正的人才都被大公司挖走了,而中等人才通常会选择自己单干,剩下的就造成了行业低门槛现状,无奈之下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推出自己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可即便如此,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依旧接近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可见,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

调研显示,外贸企业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满意度不高,特别是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满意度尚不足百分之二十,普遍认为严重缺乏高级电子商务知识结构的人才。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等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市场需要的是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又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需要从业人员不仅掌握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市场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等技能,还要懂得国际贸易规则,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具有较好的网络营销、商务谈判和较强的语言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素质需求

“互联网+”时代,贸易交往迅速,信息量大,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要具有传统的职业操守,更要具有面对众多国际客户的营销素质。在虚拟交往中,待人接物须有理有利有节,诚信交易,守时守约,不依靠虚假信息获得优质好评,而是本着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坦诚交往。

三、“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共有700多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语言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这些高校虽然办学层次完全不同,但是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却非常接近。其中众多开办于我国加入WTO前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参考了211或者985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留下的经验和资料。因此,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地方特色,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是侧重于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纵然有些学校设置了实践与实验环节,但是依旧严重依赖理论教学,只是将理论知识通过题目或者软件形式进行回顾与练习,缺少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更缺少实践环境,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校门对校门的科研型教师,严重缺乏工作经验,理论教学依赖于教材,缺少一手的实践素材和案例,因此教学内容枯燥老化;即便有些从事过国际贸易或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要么就是聘任制的特聘教师,一年中从事教学的次数和课时非常有限,要么就是没有经过师范类院校的规范教学培养,缺少教学经验和方法,虽然有实践经验,却不能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四)校企合作的开展流于形式

在教育部的指示和教育环境的推动下,众多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以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基础学科和工科专业,通过成果转化,能够较好地实现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经管类专业,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举办讲座,或者简单的参观走访,很难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目的,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四、“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

不同层次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设置与学校办学方向一致的培养目标,而不是一味的培养高级经贸管理人才。侧重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更多侧重培养管理人才、研究人员;而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则更应侧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人才更应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适时完善。

(二)课程设置不断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要求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少于百分之二十,这也是试图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的合理举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满足实践实验课程学分比例的同时,更要提高课程质量。实践类课程要完善考核方式,不能单纯按照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程度的考核,从而推动实践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同时,各类实验应避免人为式的实验教学,而多采用情景模拟,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结合,提高实验教学的操作性。

(三)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重点是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锻炼机会,将学校实习基地以及校企合作的企业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电商企业,为教师提供与专业相符的实践岗位,并制定实践锻炼计划,提高考核标准,避免应付了事的情况。同时,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进校讲学,制定授课计划,不流于形式,不拘泥于讲座,让其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为课堂教学带来企业的信息与前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到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都要增强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更要注重考核和学生满意度的调研与改进。为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应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经常性教学活动开展,而不是一次性的偶爾活动;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并由学校拨出教学经费,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实践机会,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路径,推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的要求,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校企贸易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