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互动视角下的高职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构建

2020-07-18杨恒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多元互动高职

杨恒

[摘 要]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涉及学生、学校、教师督导、实习机构、机构督导、服务使用者等多元主体。文章尝试从多元互动视角设计高职社会工作实习的运作程序和策略,探索高职社会工作实习新模式。

[关键词] 多元互动;高职;社会工作实习

[作者简介] 杨 恒(1985—),女,河南新郑人,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275-04    [收稿日期] 2020-02-28

一、背景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内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具备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线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目标。因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它比本科、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其中社会工作实习是培养学生实务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以说,社会工作实习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什么是好的实习?其实不同主体对“好”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如学生认为,好的实习包括对实习的准备意识、对无力感的管理、知道他们何时被评估、与人合作的技巧、第一次接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督导则认为学习环境的质量、训练有素的机构督导、发展反思的实践的能力、稳健的评估是好的实习;机构督导看重有兴趣和认真投入的学生、从其他工作中脱身、关于专业实习的明确程序、来自教师督导的支持等;机构则主要考虑对机构/消费资源的重视、行动的问责制、高标准的实践、实习生的招募来源。笔者认为,好的实习不能单纯以某一方的标准为标准,而是能够平衡和兼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帮助在实践场域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现状——以ZHCZ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为例

自高职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以来,不同高校开展了对专业实习教育的探索。当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大多采取个人自选实习机构与学校推荐实习机构并行的方式。在实际过程中,常常出现用人单位觉得不好用、学校觉得难管理、学生觉得没成长,三方都不满意的现象。以ZHCZ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通过对该校社会工作2014级和2015级的50名实习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机构选择指导性不足。在选择实习机构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虽然给出了实习机构名单,但并没有给出清晰的选择机构的指引,不知道怎么选”。他们对实习机构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网络搜索和往届学生获得的,实习的岗位多由机构决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是提前商定的实习岗位,到正式实习时,机构也会根据需要临时调整。还有同学表示,“之前了解不够,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机构,想换岗又很难”。

2.缺少有效的实习指导。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督导的学习过程,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1]社会工作实习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督导者,没有督导的实习不会带来专业的成长。[2]调查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在实习中并未得到足够的指导。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内教师既要承担校内的教学任务,又要指導实习的学生,精力有限而难以及时回应实习生的个性化需求[3];二是相当一部分机构并没有把实习生当实习生,而是当成正式员工使用,只顾布置工作,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三是机构督导忙于自己的工作,忽视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盲点。

3.实习管理中的主体沟通不畅。在实习之初,对各方应该承担的角色和工作并未做出清晰的定位和分工,机构与学校在实习目标等事务上没有达成共识。在实习中,教师督导和机构督导分工不清又少有沟通,双督导变成了相互矛盾的指导甚至督导缺位。在实习的监测中,各机构之间、机构与校方之间并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使监测结果失去客观性和区分度。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机构的实习监测内容比较敷衍;90%的学生表示,学校老师没有给出监测表格的填写标准和要求;80%的实习生感到“学校、实习机构、教师督导、机构督导在实习中缺少直接沟通和协调”。

4.实习评价区分度较低。实习教育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一门课程,是有学分和成绩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的社工专业直接将实习评价分数作为该门课程的分数。而实习评价的打分权,要么直接放给实习机构,由其全权负责;要么是实习机构和教师督导各占一定比例的权重。但无论哪种方式,实习评价的实施主体都较为单一,不同主体评价标准也不统一,实习评价的区分度较低。笔者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实习机构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分数基本都在95分以上,即使加上教师督导的评分权重,所得到的结果也难以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有效区分。

三、多元互动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构建

多元互动,指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动态交互影响过程,[4]包括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从多元互动视角来看,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涉及学生、学校、教师督导、实习机构、机构督导、服务使用者等多元主体,社会工作实习过程就是社会工作专业与实习相关的各主体间通过动态交互、相互影响对最终实习效果产生作用的过程。在多元互动视角下,以“好的实习”为标准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推动实习的有效开展,可从四个层面入手。

1.达成培养共识,明确各方定位。实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为了培养合适的人才,需要开展有质量的、好的社会工作实习,各方应通过沟通讨论和联动达成共识,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各方的角色定位和关系,如图1所示),以便在后续的合作中,能各司其职、合作共赢。

在多元互动视角下,社会工作实习的多元主体中,学生应是实习的最重要的主体,实习本身就是为了学生设计和准备的,实习过程中的互动也是围绕着学生开展的,学生也是互动元最多的一个主体,对实习的评价和考核也依赖于学生的实习结果,故学生应处于实习的核心地位。在实习中,学生承担着学习者的角色。学校是输出“学生”资源的组织方和教育主体,实习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导权在学校,故学校应是实习活动的统筹者和协调员,负责在管理层面协调机构,安排并管理学生实习、教师督导。在实习中,学校主要与教师督导、学生、实习机构进行互动。教师督导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在实习的“理论—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承担着心理和行政支持者角色,在实习中主要与学校、学生、机构督导进行互动。实习机构是实习岗位的提供者和“学生”资源的接收者,负责安排学生在机构的工作岗位和配对督导,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与学校、学生、机构督导进行互动。机构督导是专业指导者,负责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专业表现,协助学生实现实务能力的提升,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与学生、教师督导、实习机构和服务对象进行互动。服务对象是实习生服务的直接接受者和反馈者,对实习生服务质量的优劣拥有直接发言权,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与学生和机构督导进行互动。

2.深化各方互动,促进多元参与。社会工作的主体间要进行互动,是依托社会工作实习过程来实现的。社会工作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结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所涉及的互动主体不同,相互间的互动深度也不同。

实习准备阶段的工作任务包括招募实习机构、介绍实习机构、匹配学生与实习机构、签订实习协议等。首先,校方需在实习开始前,与可能提供实习岗位的社工机构进行联系,根据学校对实习机构的条件要求,从中遴选出合适的实习机构、实习岗位、实习督导;其次,校方召开待实习学生实习动员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习的目的、意义及要求,并介紹本期实习的备选机构和岗位,为学生挑选实习机构做准备;再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实习机构匹配意愿表并交实习负责老师;最后,实习负责老师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及实际,完成实习机构岗位、实习督导与待实习学生的匹配,并在正式实习开始前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共同确定对学生的实习要求和实习管理,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建立教师督导、实习督导和实习学生的互动平台。

实习过程阶段的工作任务包括督导契约的制定、实习生需求及能力评估、实习导向教育、实习生个人成长计划制定、督导计划制定、在督导指导下开展实习、实习中期反馈与评价等,涉及到所有实习主体的互动。其中,实习督导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频率和质量要求最高,最低应保证不少于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个别督导。互动的任务,第一步是通过督导契约的签署,约定督导与实习学生互动的目的、频率及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为之后督导与学生的深度互动提供指引;第二步是实习督导通过1~2次督导会议,完成对实习生的需求及能力评估,掌握待指导的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与其建立信任关系;第三步是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实习督导与实习学生共同确定实习的目标、计划等,形成实习生个人成长计划,实习督导据此设计督导计划,实习学生在督导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个人成长计划开展具体的实习工作,并按照督导计划的安排定期与实习督导进行专业互动。而教师督导与实习督导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督导与实习督导通过定期互动,沟通学生的实习进展和实习表现,评估学生的实习状态,商定特殊议题或事件的处理,规范实习管理和监察。教师督导与实习督导的紧密沟通,将为校方和实习机构的沟通创造有利条件。校方与实习机构的互动在实习过程阶段频率较低,除非发生需双方处理的特殊议题或事件。教师督导与学生的互动频率较高,主要通过教师走访实习点、实习情况定期跟踪等形式来实现。实习机构与学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实习机构在实习伊始对学生所开展的实习导向教育,以及在实习中依据机构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对学生所进行的行政管理。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机构督导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则通过实习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来实现。

实习结束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实习末期评价、实习总结报告的撰写与提交、实习汇报与表彰等。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总结实习过程,评价学生实习表现,确认学生实习成绩。在这一阶段,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主要通过评价会议、个别沟通、表格反馈、成果展示、实习汇报等形式来实现。

3.建立成长跟踪,提升实习效果。学生是否通过实习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获得成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成长,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这需要通过科学的测量才能得出结论。现有的测量大多通过学校在实习结束时提供以考勤、工作表现为内容的表格给实习机构或教师督导填写来实现,但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单一的测量无法反映学生是否成长以及成长如何。

为了弥补该测量方法的缺陷,可以尝试借鉴“个案工作”的“接案—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实施个案服务—评估—结案”做法,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实施成长跟踪,其具体程序和路径设计如下:建立关系—实习生需求与能力评估—实习生导向教育—实习生个人成长计划—匹配的督导计划—在督导指导下实习—实习中反馈—实习总结与评价。该做法的优点是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成长,协助每位学生确立个性化的成长目标和计划,并在过程中通过阶段性、动态化、循环式的实习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和努力方向,不断进步和成长,最大限度地保证实习的正向效果。在实践中,可设计相应的成长监测套表来配合成长跟踪的进行,科学地评估和管理学生的个人成长变化。

在成长跟踪的实施者方面,由于个人成长主要涉及实习学生和督导,故成长跟踪的工作主要由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负责,通过三方之间的密切互动来实现。具体做法是三方以实习生个人成长计划和督导计划为指引,以成长监测套表为工具,通过督导会议,共同检讨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当下的成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下一步的改进行动计划。在确定了行动计划之后,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改进行动的执行。执行到一定阶段,再次进行检讨和改进。通过“行动—检讨—行动—检讨—行动”的不断循环,直至达成实习学生的个人成长目标,显现出实习应有的效果。

4.实施多元反馈,优化实习评价。互动反馈是评价和影响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实习涉及多个主体,这意味着不能以单一主体的反馈作为实习评价的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反馈和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员工考核一样,社会工作实习也涉及多个主体。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员工考核常采取“360度考核法”[5],该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它主要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级、下级、客户以及本人,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评价,其优点是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估相对客观全面。站在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可将实习学生看作“待考核的员工本人”,教师督导和机构督导视为“上级”,服务对象视为“客户”。

因此,社会工作实习的评价可尝试借鉴“360度考核法”的思路,建立社会工作实习的360度评价框架。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机构督导—学生”“机构—学生”“服务对象—学生”“教师督导—学生”多元双向反馈,提供相应的反馈工具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即实习反馈表格及填写指引,并以实习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在该反馈机制中,各实习主体都能对学生进行反馈,学生也能对各实习主体进行反馈,从而尽可能地保证反馈的全面和客观。

另外,反馈的结果也将对实习带来持续的、正向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各实习主体对学生的实习反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动态、客观的考核和评价;另一个方面,学生对各实习主体的评价、反馈,可以作为表彰实习合作伙伴的依据,并为下一年筛选实习机构、督导等提供参考。

四、结语

本文探討了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状,并以ZHCZ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为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互动视角下的解决方案——构建“定位明确、互动深入、成长跟踪、多元反馈”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此外,在多元互动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中,虽然各相关方都会对学生的实习有影响,但各相关方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实习督导尤其是机构配备的实习督导对实习学生的影响最大,对实习成效以及职业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好的实习督导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如何通过多元互动为实习督导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能不能梳理出一套清晰的指引和标准,这些是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樊富珉.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实习与督导的现状与发展[C].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晓琴.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顶岗实习指导:问题与对策[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6).

[4]高富锋.“政治学原理”多元互动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5).

[5]陈雯,沈寒蕾,赖铭裕,宁枫丽,梁艺耀.360度评价在住培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1).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volves students,schools,teachers' supervision,practice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supervision,service users and other multiple subjects.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ign the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ocial work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raction,and explores a new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multiple interac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cial work practice

猜你喜欢

多元互动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网络环境下ESP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活问,问出英语课堂“不一般”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