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管理与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7-18余庆张志彭旺

关键词:企业化班级职业

余庆 张志 彭旺

(1.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实现了蓬勃发展,办学规模可与普通本科教育平分秋色。以贵州省为例,根据《贵州省2018年教育年鉴》数据,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43所,占59.72%;普通高校在校生687 530人,其中高职高专在校生344 740人,占50.14%。招生229 587人,其中专科131 259人,占57.17%[1]。 2019年,国务院宣布高职扩招100万人[2],高职院校一下子成为教育圈的“巨人”。

伴随体量的增大,高职院校办学的薄弱环节也在凸显,集中体现在“校—生—企”之间的“产—学—需”结构矛盾。尽管高职院校进行了诸多改革,比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但大部分合作停留在专业层面,属于“一条腿走路”的单边浅度合作。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还严重滞后,管理理念和方法缺乏职教特色。同时,受软硬件、主客观条件以及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限制,升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据近年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高职院校最终就业率一般能达到90%以上,但普遍存在学生就业满意度、忠诚度较低,就业见习期较长,就业后跳槽率高,企业认可率偏低等问题。伴随着分类招生、扩招等政策的推行,学校的生源质量呈下降态势,高职院校面临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压力,而社会对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期望和要求并未因此降低,倒逼学校必须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领域有所创新,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与专业技能训练“两条腿走路”,“两手抓、两手硬”。而对高职学生采取班级企业化管理下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是一种较新的育人尝试。

1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及企业化管理的必要性

1.1 校情、系情、学情分析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轻院”)成立于2004年,由建于1978年的贵州省第一轻工业学校和建于1979年的贵州省第二轻工业学校两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理念为“轻工特色与产业服务并举,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并重,开放办学与内涵发展并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经济管理系是其办学规模最大的系部,其前身可追溯到1981年成立的工业财务会计专业,已有39年的办学历史。现有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互联网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方向),拥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 900余人[4],班级60余个,就人数和班级数而言,相当于一所大型高级中学。校情、系情决定了经管类专业班级学情。

1.1.1 主要生源

家境不富裕(精准扶贫、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积习难改的问题学生、留守在家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身心不够健全的学生、未直接参加高考而选择单独招生的学生数呈逐年增加态势。2019年以后,由于国家扩招政策实施,还出现一定比例具有社会阅历的学生。总体而言,相比本科高校,学生成分复杂、多样,参差不齐。

1.1.2 管理实践中学生存在的普通性问题

(1)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中等偏下;学习独立性、自主性低于本科生,厌学心理严重。

(2)自我管理能力弱,纪律意识差;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本科生,性格偏激,容易走极端。因此,酗酒、斗殴、被骗等事件高发。同时还不够自信和诚实。

校情、学情导致了“人难管,书难教”的困境,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还停留在管得住层面,离管得好、管得精细、管得科学还有相当差距。

1.2 基于特殊校情、学情的班级管理窘境

笔者所在单位系部学生管理团队以专、兼职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为主,每个班主任负责1—3个班不等,管理人数规模为50—100人左右,班级内部管理形式是班级自治委员会,基本沿袭或者说是复制了本科教育的模式。众所周知,职教的培养目标是有别于本科教育的,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模式是缺乏创新和特色的,而具体育人效果也不尽理想。笔者先后承担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的班主任工作,由最初的新手逐渐变得轻车熟路,通过总结实践管理经验,发现传统的班级委员会管理模式有很多弊端,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因素。

(1)班级管理属于精英式管理、少数人的管理,班主任常常唱“独角戏”,可谓曲高和寡,常出现一呼应者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并且伴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这与所倡导的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班级组织松散,效率低下,学生干部责任意识淡化,部分班委成员存在长期不作为的情况,不得不由少数班干部承担,多数学生干部积极性受挫。成员之间缺乏经常性协作,各扫门前雪,还往往出现“门前雪”扫不干净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

(3)班级、寝室人际关系微妙且日趋复杂,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主义盛行,班级集体主义意识和荣誉感较差,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

(4)学生管理工作人手不足且经验缺乏,大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即从一个大学到了另外一所大学,还处于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变的“朦胧状态”。同时,上级不断提高基层工作标准,完成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在增大。

(5)经管类专业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学生众多,且80%学生毕业后到公司企业工作,这就要求对班级实行规范标准管理,提高运转的效率,解决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衔接不顺畅的难题。

1.3 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必要性

1.3.1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需要

高职生在校学习生活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2年左右,因此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教育者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显性素养而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的培养。因为显性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察觉和塑造,也比较容易见效,而隐性素养属于内隐型特质,很难挖掘、培养,且短时间内很难见到实际成效。

1.3.2 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其班级管理应该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需要主动吸纳企业的理念、文化、组织、竞争等成分,学习、借鉴现代企业聘任制度、绩效激励等管理模式,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基于校企融合的班级治理,营造班级逼真的企业氛围,给予学生全真的职场体验,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1.3.3 校企合作及社会人才标准质量提升的要求

一方面企业需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的员工,另一方面高职生在行为习惯、服务意识、职业道德、责任感、忠诚度、抗压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缺失,两者矛盾突出。

2 班级企业化管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关联

2.1 班级企业化管理

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制度、组织、管理、标准等元素于职前渗透到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形成具有“企业化”特色的管理规范,以强化学生的“职业人”意识为主线,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化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5]。

其次,企业化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也不是简单复制、粘贴企业管理制度,而是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吸收企业管理的合理元素有机和有效地融入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生成的职业教育系统内班级管理的新尝试、新模式[6]54,本质上是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2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即资质、知识、行为、技能,隐性素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本研究所指的职业素养主要是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7]5-6。

2.3 企业化管理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联

企业化管理是形,职业素养培育是魂。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应有内容,也是高职教育体现亮点的重要环节。“冰山理论”认为:员工的职业素养好比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是职业知识、行为和技能,这是显性素养,占到八分之一,可以通过专业考试、职业证书以及其他各种学历证书来验证;潜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这些是隐性素养,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养,潜在的员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员工的发展[7]5-6。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过程中积累,潜移默化中养成”的[7]5-6。班级是职业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职业学校办学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最终都要通过班级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像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显性素养那样,狠抓隐性素养的提升,补齐高职生职业能力的“短板”[7]5-6。

图1班级企业化管理与职业素养两者的关联

3 班级企业化管理与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构建

图2 班级企业化管理与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构建

3.1 企业实地调研、文献查阅

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亲自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积累企业管理和运作经验,同时查阅资料和文献,了解公司的组织机构、运作模式等,其目的是为开展班级企业化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3.2 学生过渡适应

学生刚从高中或中职进入大学需要一个适应期,时间为半个学期,一方面是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是适应即将开展的企业化管理新模式,期间可以观摩公司运作情况、机构设置、制度规范等,了解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意义等。

3.3 班级转制公司

2017年3月开学之初,就在广而告之、前期试验、约定成俗的基础上把2016级营销1班正式更名为2016级市场营销1公司(简称“营销1公司”),让学生进入公司模式学习情境。在企业化管理模式下,全体48名学生共同入股,成立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1名、经理2人;职能部门4个,主管4人,组长6人。班主任出任董事长,实行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监事会问责制,原班长任常务总经理,团支书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还设置了培训部主管、财务部主管、宣传部主管、对外联络部主管与组长。另外,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纳入日常管理,编入监事会,由他们全面监督公司日常管理事务,董事长不再直接参与公司日常管理。

表1班级企业化管理岗位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岗位职责对照表

3.4 通过选聘制度重塑管理机构

建立一种树形管理机构,组织学生参与对班级事务的领导、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行为规范评比、监督等日常管理工作,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为以后学生较快适应企业工作做好准备。

公司核心管理层的选拔与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由图4可以看出,公司负责人的选拔是模拟了企业招聘的过程。首先,董事会进行了人力资源规划,同时进行职务分析以形成招聘标准,明确某个职务的各项指标,制订基本的招聘计划,之后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选拔。过程如下:提交推荐表、初步筛选、民意调查、竞选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试用、正式录用。通过这种聘用流程,让学生体验企业聘用流程,规避教师主观任命的弊端,保证选拔过程的客观、科学、公正和公平。

图3 公司组织结构框架图

图4 公司负责人选聘流程

3.5 依法治班,仿企治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虽小,但事务琐碎繁杂,自“营销1公司”成立后,董事会迅速制订和明确各项严密细致的规章制度,打造“法治化班级”,构建法治秩序,营造法治氛围,确保公司能够顺利运行。这样做既符合实际管理需要,又符合育人规律。具体包括:

3.5.1 建立“学生—员工”档案制度与谈心谈话制度

参照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董事长给每一位员工建立在校成长档案,学生的在校表现、奖惩情况、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也会如实记录到学生的档案材料中,并与评优、资助、推荐就业挂钩。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他们在学校的日常表现不再无关紧要,而是与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定期采取电话、个别谈话、集体座谈等方式依次轮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和掌握谈心对象的思想、心理、工作、学习及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帮助谈心对象发现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正的办法和要求;交流思想,倾听谈心对象呼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开展批评,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和隔阂,化解相互间的分歧和矛盾,增进彼此间的熟知和信任。

3.5.2 坐班体验制度

为适应公司上班有规律、有纪律的工作模式, 经过选拔

后的董事会成员每周工作时间到董事长办公室坐班签到,反馈沟通公司存在的问题,协助董事长处理公司事务及其他事务,在具体工作中得到锻炼和体验。

3.5.3 每日上课考勤打卡制度

打卡工作由培训主管具体执行,班级成员必须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上课、下课时自觉打卡,以打卡记录作为考勤登记的依据。遇停电或考勤机发生故障不能正常打卡时,学生需在考勤表上签到并由学习委员确认。学生每次打卡须得到考勤机确认有效。在没有确认打卡有效情况下放弃打卡或因疏忽忘记打卡、无故不打卡者,以考勤机记录为准,分别按以下情况处理:上课时打卡,下课时不打卡的,按照早退处理;上课时不打卡,下课时打卡的,按照迟到处理;上下课均不打卡的,按照旷工处理。

3.5.4 积分量化关联与考核奖惩制

模拟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制定班级绩效考核细则和构建积分管理体系,由人力资源经理专人负责。积分制即对员工在公司的所有行为进行量化记录、评价,每人进校基础积分为60分,每个月对每一个学生卫生、出勤、参加活动、获奖等情况给出考核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做到公正、公开、透明,让学生及时明白自己的不足并能尽快调整。积分一方面是为了约束学生,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自己行为认知的一个量化标准。

积分是校内通行证,没有积分或积分低将寸步难行。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都与积分挂钩,计入本人档案,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同时加强绩效积分考核管理,不同积分享有不同层次的“待遇”,优秀、先进、奖助学金、推荐就业优先向积分高者倾斜。

表2公司积分参照量表(部分)

3.5.5 定期通报与约谈整改制度

在建立档案制度和积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日常管理系统,每周、每月、每学期对员工在公司的学习、纪律、出勤、卫生、活动、生活等方面进行统计、通报。对于积分低、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约谈,要求其限期调整改正。

4 结论与讨论

企业化班级管理下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学生管理工作尝试,实施效果如何需要第三方的检验。因此,笔者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设计问卷对本班所有学生、学生事务主管部门及任课教师、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度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班级运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后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效果。本次共发放83份调査问卷,回收78份,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75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为96%。

表3企业化管理职业素养培育效果调查问卷收发情况

4.1 学生

数据显示,对班级企业化管理下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总体评价,大部分学生是认可的;在成长积分制度的刺激和教育引导下,学生认为评价更加公平,积极性提高。通过班级企业化管理,超过半数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职业道德、合作能力、服务意识、责任感、心理素质等方面均有提高,说明运用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效果比较明显,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的时间、距离,降低了成本,此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4.2 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任课教师

采取访谈、座谈的形式了解主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对企业化管理对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的认知。刚开始大部分教师对企业化管理下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持质疑或中立态度,但自推行班级企业化管理以来,相关教师发现班级风貌确实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学生纪律意识显著增强,违纪率、犯错率大大降低,教师负担明显减轻,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班级管理更加规范、精准、有序,有章可循,忙而不乱,令行禁止;班级各项任务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奖罚分明,追根溯源,学生出勤率提高了,寝室卫生整改少了,集体活动主动参与的多了。“学校即社会,班级即公司,上课即上班,学习即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渐确立学生的职业人、社会人角色定位,其竞争意识、觉悟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基本工作能力显著增强。

4.3 用人单位

2020年1月,为了全面了解毕业学生的工作业绩及综合现状,共向与学生实习、就业相关的商超、银行、保险、酒店、物流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18份,有效问卷16份。其中针对用人单位对该模式下培育的毕业生职业素养问题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满意度较高,且后期高于前期,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度、心理素质等方面。不难看出,运用班级企业化管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表4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期调查表

综上所述,班级企业化管理下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于学校、教职工、学生、用人单位多边都是共赢的,是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职业教育的有力举措,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精准供给的重要保障[6]57。

尽管班级企业化管理下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刚开始的尝试中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学生对这种方式比较陌生,比较抵触;二是在校园里搞“企业式管理”,难免被认为有些“标新立异”;三是在学校学生的表现除了以证书、荣誉、奖学金等作为奖励之外,很难实行其他物质奖励,且这种激励机制对学生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很难把握。总之,班级企业化管理下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是一种新的育人尝试,希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供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企业化班级职业
班级“四小怪”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