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广东吴川市稳村番薯产业扶贫模式为例

2020-07-18李祥葛杨

关键词:番薯集体经济集体

李祥 葛杨

(广东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东 湛江 524088)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发展工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要因地制宜,把培育工业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九大提出,工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是打赢扶贫之战的重要保证。“产业扶贫”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贫困地区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全面梳理国内外文献可知,产业扶贫研究基本上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产业扶贫模式兴起。从国外来看,虽然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产业扶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大多是关于资本扶贫的研究。Naxs(1966)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由于资本形成不足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容易陷入“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这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从宏观层面上提供了理论依据[1]。Muir Dahl(1991)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中技术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呈现出“循环积累”的变化趋势。因此,应通过体制改革改变收入与产出之间的不良循环[2]。尤努斯(2015)进一步指出,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是懒惰或缺乏智慧,而是穷人缺乏发展工业的资本。为此,他致力于根据市场需求创造和发展“小额贷款”,特别是为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企业家提供融资[3]。由此看来,国外学者都比较关注通过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来摆脱贫困,并且强调资本和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产业扶贫不只是减贫的静态概念,更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胡振光、向德平等(2014)认为,工业扶贫是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组织结构和生产链条,它围绕特定的资源、产品或服务,实现“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以此来逐渐消除贫困[4]。胡新良(2015)进一步补充道,农业工业化减贫是一种将政府、企业和农民等社会力量集合起来参与其中的面向发展的扶贫机制[5]。贡保草(2010)认为,针对环境资源型产业可以采用农牧优势互补发展和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业的扶贫模式[7]。三是产业扶贫模式的问题。对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吴国宝(2008)提出,国家和地方领先的扶贫企业很少能够通过产品和技术真正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而且没有有效的方法来确保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支持所产生的效益流向目标人群,“产业化扶贫目前仍是一个早产的婴儿”[8]。同时,产业项目扶贫操作逻辑也受到高层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体三个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产业扶贫政策的运行脱离地区惯例和贫困阶层的实际需求,难以实现贫困群体的国民意愿和主观需求[9]。(马良灿,2014)四是产业扶贫模式优化路径。徐志明(2008)提出,政府在实施发展性扶贫项目时,必须帮助农民进行风险管理,开发基于政策的农业保险,促进参与式扶贫[10]。章康华(2014)还表示,在新情况下,促进产业扶贫的方法是选择优势和高效率的产业形成合作社,设立扩大融资的保证基金,努力消除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成立部门支援新机制,加强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的力量[11]。同时,科学系统地制定产业扶贫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机制,是确保产业扶贫成效的重要保证。为此,要加强产业扶贫相关政策的研究,特别要加快研究对扶贫领域的管理人员和乡村有关管理干部的管理监察措施[12]。(尧水根,2018)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产业扶贫内涵—模式—困境—对策建议”较为详细地展开了研究,为本项目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诸多文献还比较详尽地为我们介绍了产业扶贫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以及产业扶贫将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总体看来,在产业中,较多的是从宏观和中观上探讨其中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大多数学者仍停留在过去单纯研究产业扶贫问题上,或者仅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来解决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极少数学者开始涉足并关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很少探究内在机理的运行和模式制度创新,且研究多与当前的湛江实际情况不相契合。因此,本课题立足湛江地区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准确把握产业扶贫发展的现状,选取吴川稳村番薯产业扶贫模式为例,系统梳理其实践探索,并厘清当前产业扶贫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选择,发挥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以广东吴川市稳村番薯产业扶贫模式为例

2.1 稳村的基本情况

稳村位于鉴江下游西岸,毗邻鉴江供水枢纽工程,是吴川市黄坡镇的一个贫困村。该村仅有403户共1 803口人,但贫困户就有27户,贫困人口100人,包括21户低保贫困户和6户五保贫困户。从古到今,当地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番薯和打鱼为生,村集体经济基本处于空白。尽管在稳村适宜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番薯味道香甜且卖相极好,在当地一直小有名气,但由于该村生产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不足,饮用水少、行路难,加之农地耕作排灌渠少、年久失修,排水不畅,雨天易积水,农民耕种不便。另外,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稳村番薯大多是被村民用麻袋装着拉去低端市场低价出售,卖不完吃不了的就只能留在田里腐烂,尤为可惜。因此,稳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受到严重的制约。2015年,稳村村集体年收入仅6 000元,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 46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低于4 000元。2016年,稳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

2.2 稳村番薯产业扶贫模式的形式

2016年11月9日,稳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万合隆农牧有限公司签订《稳村番薯经营协议书》,由该公司提供资金收购、营销“稳村番薯”,合作期限为10年。该协议规定,合作社每年生产的所有番薯都应供给该公司,该公司每公斤向合作社支付0.5元的利润,以便合作社每年有稳定的收入,贫困家庭每年有收入;合作社从农家购买番薯的价格要比市场价格稍高,确保村民的收入增加;公司同意合作社销售一定量的番薯产品,以确保合作社有更多的利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稳村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属于稳村番薯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

图1 吴川稳村番薯连锁产业模式

2.2.1 完善发展载体,构建产业脱贫机制

稳村成立由贫困村经济联合社和贫困户组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随着产业的发展,村集体和贫困家庭的收入以红利的形式增加,村民收到分红后再通过实施公益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让全体贫困户受益。吴川市稳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以68万元为资本,其中38万元分配给稳村经济联合社,30万元给贫困户,按每人0.3万元进行分配,户主作为股东代表。稳村经济联合社人数多、股份大,确保股权精准,确保贫困户全部受益,以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

2.2.2 选准产业路子,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根据当地情况整体规划资源,选择开发方向,充分利用政策,打破发展瓶颈。 一是调整土地规划,增加工业用地和集体用地,为扩大产业规模和集体经济打下良好基础。稳村调整100亩耕地作为集体产业用地,已产生经济效益;二是界定产业范围,充分挖掘地区潜力,开发有特色的产业。推出的“稳村番薯”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实现了村集体、贫困家庭、全村种植户的“三收入”。 2016年,村总经济收入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倍,贫困人口的48%脱离贫困。

2.2.3 实施品牌战略,连接高端消费市场

为了探索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贫困村庄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产品质量、特色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及时注册商标, 保护优质农产品不受侵害,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稳村在推出产品前就注册了“稳田香”“稳村番薯”“稳米”三个商标,以“稳村番薯”“稳米”“稳田香”等品牌为基础,计划形成多种多样的农业产业链。同时计划将“稳田香”作为乡村旅游的品牌。

2.2.4 加强对外合作,打造扶贫连锁产业

遵循“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理念,以贫困村的政策、资源优势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劣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本土品牌的合作模式。依托贫困村的政策优势和产品特色,吸引企业与稳村合作。稳村已经形成了“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双订单’(收购订单、认定认购订单)”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稳村番薯”“稳米”两个本土品牌项目落实了收购服务收入、销售利润收入“双保障”,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村的互利共赢。

2.3 稳村番薯产业扶贫模式的成效

2017年,在品牌经济带动下,稳村实现贫困人口年收入平均股息3 5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倍,人均年收入超过5 000元,全部实现脱贫;全村种植户普遍增收50%;村集体总分红16.8万元,增长了27倍。2018年,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38.6万元,比帮扶前年收入6 000元增长了63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8%,其中劳动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30%①。截至2019年,稳村番薯种植面积超过500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65万公斤,山东、福建、广西等外省的商户纷纷闻讯前来采购,基本是供不应求,种植户和集体收入有望再创新高。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扶贫存在的实践困境

3.1 农民对产业扶贫的主动性不足

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但不容忽视的是贫困户同时也是产业扶贫的对象与主体。贫困户作为政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却逐渐边缘化。贫困户自身的主体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产业扶贫的性质有所歪曲,由“产业扶贫”变成了“产业发展”,偏离了产业扶贫的初衷。另一方面基层组织认为贫困户没有参与的素质与能力,在组织架构中也未能真正将贫困户纳入体系,以至于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贫困户没有过多的权力,收益较多的加工、销售环节的控制权在企业,贫困户难以从中获益。调研中也发现了问题,即贫困户对项目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不了解产业扶贫的具体项目。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味地等着政策帮扶,对农产品的销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概不关心。农户对于自己的定位仅仅是农作物的种植者,对其他环节无参与,主体意识不强。

3.2 产业扶贫纽带的带动力欠佳

村集体是连接贫困户和企业的重要纽带,村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利益分红的多少。而当前稳村村集体的发展自主性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农村产业的支撑,总体经济实力较弱。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早期的农村土地已经基本划分给村民,村集体能直接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小,缺乏发展的潜力;在自身组织建设方面,村集体的管理工作一般由村民承担,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即使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也难以利用起来。村委会与村集体的融合机制也存在较多问题。在实施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驻村组织、村委会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贫困户,忽视了村集体也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对象。村集体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的支持,产业发展与村集体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村集体经济弱的乡村,产业扶贫措施也难以持久。

3.3 扶贫产品的利益转化存在较多阻碍

目前稳村农产品的销售形式以周边的市场零售为主,辅之以路边贩卖或向亲朋好友推销等其他销售方式,这样的销售形式导致了产品销售的规模小、不稳定、渠道狭窄等问题。由于农产品缺乏稳定持久性的销售渠道,致使农产品的利益转化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村中缺乏专业化的销售人才与相关的职务人员,产品转为利益的营销过程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就产品本身而言,农产品的产业链较短,以装箱直售为主,也进一步导致了其市场小,销售渠道单一的短板问题。技术水平的欠缺也使得番薯销售过程存在众多限制,包装技术有待提升,目前的纸箱包装无法很好地保持番薯水分;物流成本,特别是冷藏保鲜运输成本高,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这些内在缺陷也使得产品无法利用电商等新媒体销售平台。

3.4 产业扶贫机制缺乏持续性的保障

基层驻村组织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任期与政绩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难免有急功近利的行为,从而出现“干部关系式订单”、不同地区产业项目之间的利益交易等问题。驻村干部对稳村的帮扶不具有持续性,驻村干部的撤离会造成经营人才的流失,导致村委会领导班子缺乏人才的现象更为严重。而基层村委薪酬低、对扶贫成果无实质性的激励奖励制度也导致其对项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经济环境与城市相比较差等原因导致人才缺失,当地想要长期持续发展,就需要解决驻村队伍任期短、项目阶段性强、各主体之间的融合交接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

4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贫困户教育培训,提升产业扶贫主体内在能力

产业扶贫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贫困户脱贫意识是否强烈。政府要积极宣传产业扶贫的项目,让贫困户充分了解产业扶贫的政策,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政府要加强思想脱贫工作,改变政府以往强加于贫困户“要我脱贫”的思想,帮助贫困户形成“我要脱贫”的脱贫动力。村委会和贫困户要重视产业发展,更要了解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为了扶贫。因此,贫困户要认清自身在扶贫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村委会要做好对扶贫户的利益保护工作,提高贫困户的主体意识,让“产业扶贫”不再为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扶贫的实效性。针对贫困人口的特点,结合他们的所需,加强对农民种植、网络运用技术培训指导。联合高校、社会机构为农民提供与互联网相关的操作运用知识,提升产业扶贫主体自身能力,让农民自主参与扶贫工作、懂得自主利用网络进行销售,改变其“等要靠”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到产业扶贫的各环节中,特别是加工、销售等经济效益高的环节,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4.2 提高集体经济的实力,促进贫困户的精准脱贫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经济收支管理、财务公开管理、资产管理处置审批等制度,形成村集体经济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搞好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链。一是利用“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农村产业模式,让村民和村集体都能获利,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通过让外来企业承包农村土地,让更多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集体经济领导力,选对领导人。只有优秀的领导人才能带领本村的集体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否则只会产生贪污腐败。三是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发展,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加强村集体的经济建设能力,完善村集体的人才选拔及监督制度,成立村集体监督委员会,选拔优秀的人才领导村集体的发展。注重培育可对抗市场风险的市场主体——村办企业。可针对本地已有的优势资源兴办资源开发型村办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3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拓宽多样化的销售途径

稳村番薯产业电商应尝试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拓宽多样化的销售途径,创建稳村营销圈子。一是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创建网络农产品销售市场,形成“线上”电子商务+“线下”实体经营+物流融合的模式。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软件对农产品进行宣传,以开设网上直播平台、拍摄vlog短视频、在惠农网等知名农业网站发布广告信息等一系列创新形式扩展销售渠道。同时村委和政府积极组织参加农产品推介会、农博会等大型展会,增强品牌影响势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农产品,扩宽销售渠道。二是政府还要协调各路社会资本,积极引导加工企业进入农村,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就稳村番薯而言,可以开展番薯产后加工,做成番薯粉条、淀粉、番薯干、番薯酒等休闲食品,实现产品多样化,全面拓展市场。三是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进一步扩大集体番薯种植面积。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番薯产业市场化水平,推进番薯产业化经营。加大番薯新品种、特色品种的研发力度,强化提高番薯种植技术。基层领导干部要联合企业、高校科研力量积极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实验番薯新品种。

4.4 实施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保障扶贫工作的持续性

产业扶贫中要实施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的规划,只有将长期与短期项目进行有效的结合,才可以真正促进扶贫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做好保障和协调工作,引导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产业扶贫工作目标。一方面,要配强班子、培育好队伍。村集体经济发展关键在村委会、村党支部班子。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教育培训,充分激发村级组织的工作主动性,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组织外出学习参观等多种方式,大力激发村级组织的工作积极性。要制定合理的工资薪金政策。对扶贫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要探索制定与农民间“互惠式”的绩效激励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与农民之间有效沟通模式,实现政府与农民间“互动式”治理。要推进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跳出基层治理“干部干、群众看”的怪圈。培育农民公共精神,不断开展有意义的公共活动。成立相关组织,如农民协会等,走出“政府主导、农民缺位”的尴尬困境,形成互惠共享的参与格局,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调研资料整理

猜你喜欢

番薯集体经济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警犬集体过生日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发芽的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