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索

2020-07-18刘晓燕

关键词:舆情群体大学生

刘晓燕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5)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9年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可见,网络已经成为承载着各种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除了数量上的大比重,大学生文化水平高,对每个事件有自己的见解,也愿意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所以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网络中不同阵营的声音,是产生网络舆情重点关注人群。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要结合网络舆情所处的生命周期,及时发力,消除网络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独特性及其效能

高校网络舆情就是高校师生作为行为主体,针对现象和事件,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自己的情绪、态度、观点的总和。这些观点和情绪会助推事件升级发酵,进而在社会和校园中产生影响力。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除了普通网络舆情的隐蔽性、广泛性等之外,还因高校师生具有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等特点,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其特殊性。

1.1 高校网络舆情演绎的独特性

一是舆情传播主体具有特殊性。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同其他网民比较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他们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同时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我的情绪,渴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见解和观点。二是大学生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较强。大学生年龄相仿,校园的学习环境相似,个体的特点趋同,具有一致性,关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看法相互影响,非常容易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三是应对舆情缺乏理智。大学生年轻气盛,容易情绪化,爱评论,涉及到社会问题、校园问题,他们经常会成为积极的评论者。但因为大学生较单纯,有时他们也会被虚假的信息蒙蔽,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大学生群体网络言语的盲目和冲动,产生负面的网络舆情信息。四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可控性。虽然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快捷,但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利益诉求较为单一,而且很容易被次生话题影响,只要能够发现苗头,掌握舆情导向,能够扭转和消除错误的舆论导向。

1.2 高校网络舆情的效能[1]

一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放大效能。高校师生通过对高校中某个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促使该事件在网络之中曝光;又因高校在社会之中的特殊地位,很容易成为公众的焦点。所以高校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里容易聚集较多网民的关注,甚至会造成舆论偏离事件本身,形成事件的放大效应。二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感染效能。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公众最信赖和支持的群体,他们对每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渗透到其他群体,引起其他群体对事件的关注和认同;并且大学生群体在网上的情绪宣泄也很容易感染其他群体,从而形成具有共同情绪表达和心理诉求的群体。三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极化效应。大学生群体价值判断尚未成熟,好打抱不平,冲动大于理性,特别是涉及个人利益纷争,经常通过网络进行非理性宣泄,容易促使整个舆论朝着偏激的方向发展,产生极化效应。

2 高校网络舆情爆发和升温的触发点

网络舆情的产生、蔓延、爆发、回落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影响着整个网络舆论场的力量博弈以及舆情走势,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各阶段的舆情触发点,对于正确研判舆情和引导舆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自媒体爆料发声不及时引发关注[2]

自媒体爆料是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的触发点,特别是突发事件,比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学校丑闻事件等。虽然这类事件很多是个人爆料,似乎传播范围及影响力有限,事实上这类高校的事件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成为学生之间的敏感话题,从一所学校传到另一所学校,从而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若此类事件被意见领袖关注,更会加剧在网上的传播使舆情迅速蔓延,引发群体事件。从优讯舆情监测系统统计的2019年高校热点负面舆情可以看出,在热度较高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爆料能70%以上,即三分之一以上的事件是由自媒体爆料出来继而引发关注和讨论的。渐进类的事件通过自媒体的爆料也很容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渐进类的事件一般具有周期性,比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开除事件、教师师德师风问题,这类事件一直广受关注,舆情的态势一直是趋于缓和的,但是这些轻微事件的积累,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与引导,往往会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爆发的触发点。如2018 年 7 月 10 日,有自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网友在网上爆料称被强制腾宿舍给留学生住,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友的热议。搬寝室本是常规工作,但却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是容易产生舆情的渐进类事件。当学生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若没有采取有效的引导,容易产生网络热议,引发舆情。

2.2 媒体报道后数据挖掘引发洼地

媒体报道高校的某类事件也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爆发的触发点。媒体报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报道和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报道起着强大的舆论领袖的作用,高校出现某一事件后,特别是类似于揭露高校学术不端、校园暴力、学历造假等事件,经过网络媒体报道出来,就会引发大量的阅读和转载,网民就开始“剥洋葱”式地进行数据挖掘。挖掘事件主体的旧闻、关联人以及事件所在高校的其他关联事件,通过网民底朝天的数据及信息挖掘,使舆情呈蔓延态势。如2019年8月26日,红星新闻发文,曝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鹏远公寓存在收费过高等问题,舆情在开始的前3天不断升温,于8月28日达到第一个峰值。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9月4日,有关“高校天价宿舍”的新闻有3 479篇,微博3 112条,微信文章1 543篇,APP文章2 047篇。如果传统媒体介入到事件之中,那么事件真实性被予以确定,传统媒体会针对网上评论及事件本身把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引导,高校应在传统媒体的介入之前积极反应,对事件积极回应,减轻舆情的影响。

2.3 信息不对等引发空窗期产生舆情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主体之一,其在网上发表的见解常常涉及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就业、突发事件等问题的舆情。但是发表意见或者观点的主体有时只掌握了片面的信息,大学生群体对这类话题比较敏感和感兴趣,开始是各抒己见,并反复转发,进而逐渐扭曲事件本身。随着讨论的深入,各种思想和见解将汇聚成网络舆情并朝着观点趋同的方向发展。这时若是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关注和介入,一直处于零回应,只会使事件逐渐扭曲,加速扩散,促使学生的态度激化,引发舆情爆发。如2018年10月27日“广东文理职业学院一名辅导员贪污班费、学生奖学金数万元”事件被曝光后,该校积极回应,涉事辅导员退回索取学生的18 000元,学校对该辅导员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将其移送公安机关进行进一步审理。该事件一报出,校方积极回应,关于事件的负面消息基本消失,舆情热度下降。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3.1 高校网络舆情演变的生命周期[3]

生命周期的理论应用很广泛,其基本含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在危机管理领域中,知名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文·芬克提出了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危机有如人的生命一样,都是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网络舆情产生的危机同其他危机一样,也是遵循生命周期规律。虽然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总体划分方法类似。本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划分为舆情潜伏期、舆情蔓延期、舆情爆炸期和舆情回落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网络舆情演变周期

3.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3.2.1 高校网络舆情潜伏期的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由知情人通过微博、QQ空间、朋友圈、BBS等网络平台在网上爆料,在舆情潜伏期阶段因为关注的人少,传播范围也较小,这时即使有学生关注,大部分都处于潜水状态,很少评论。此阶段是网络舆情的潜伏期,引导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一是要加强专业的舆情监控。因为舆情具有潜伏期,提前察觉的难度很大,所以高校应该有专业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系统,收集各类舆情信息,及时了解舆情动态。二是适时介入,进行积极引导。通过舆情监测及时关注师生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情况,快速反应是遏制舆情的关键点,高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在网上对师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积极地引导,有效化解矛盾,让学生回归理性,正确认识事件本身。三是要找到根源,积极对话。要深入调查舆情当事人的诉求,找出事情的原委,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进行处理和回应,阻止舆情的蔓延。

3.2.2 高校网络舆情蔓延期的引导

由于事件没有得到正视或者合理解决,信息不断被关注、转发、评论,并且在网络上形成了舆论场,以前只是观望而没有发表见解的学生,在网上相互碰撞的意见之中作出了个人的判断,发表见解和言论,优势意见变得更加丰富和饱满。[4]这时高校网络舆情已经到了蔓延期的阶段,引导工作重点要抓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出网络舆情产生的主要矛盾。因为此时除了当事人的诉求,可能围观者也会提出诉求,这就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把矛盾分解,逐一予以击破,解决问题是消灭舆情的最好方法;但是有时问题并不能马上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拿出解决的方案以及解决的时限,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二是要做好舆情爆发的应对预案。当舆情不断蔓延,根据舆情的发展规律,处于蔓延期的舆情可能因为介入或引导逐渐消逝,也有可能因为关注的人群逐渐增多发生井喷式的爆发,所以除了做好相关工作还要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舆情爆发。

3.2.3 高校网络舆情爆炸期的引导[5]

如果舆情不断蔓延,舆情危机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舆论的热度就会升温。升温的舆论会被多家新闻网站关注,并在各个网络平台疯狂地转载,迅速爆发为网络热点事件,引爆网络舆情。如高校网络舆情已经到达爆发期,需要有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敢于发声,让主流声音进入公众视野。舆论是心态的一种反应,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遵循“首因效应”,相信自己最先看到的言论,至于后来发表的即使是事实,也会持怀疑态度,所以高校要尽快针对舆情发声,即使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没有调查清楚,也要发表对事件关注和调查的过程;同时在发表官方意见时注重对事实的报道,表明立场和态度,但是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需要慎报,在网民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尊重事实,切割有害信息。高校舆情的产生大多时候都是个别的人和事,所以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遵循破窗理论,及时纠正个别人或个别事件的错误之处。在舆情爆发后,要对错误的信息进行剔除,尊重事实并勇于担责,但不能不假思索地去维护个别个体,以免牵连到整个集体,得不偿失。三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要规范已有的意见领袖对事件的态度和言论,发出主流的声音;要培养身边的意见领袖,通过身边的意见领袖来引导校园舆情,这些学生意见领袖要和同学们有着亲切的关系,同时还有很多粉丝,他们对事件的见解,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网民的共鸣;要号召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积极地融入网络平台,发布专业性言论,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走向。

3.2.4 高校网络舆情回落期的引导[6]

网络舆情的回落,有的快速终结,有的逐步消除,有的却死灰复燃。这主要取决于高校处置是否得当,若事件的前因后果明晰,报道量、转发量、关注度都会降低,舆情就趋于平息了。在这一阶段,高校的有效引导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加快终结。一方面要对被追究责任的个人或部门进行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要追踪事态的发展,避免因后续处理中的言行引起事件的反弹。二是要针对此次舆情建立数据库,在舆情逐步消除之时,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删除网上谣言,以及不当的言论,防止此事件再次被挖出被关注,死灰复燃。三是及时总结,形成处理经验。不同事件产生的舆情规律有相似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要及时总结,找出学校网络舆情监管运转过程之中不完善之处加以改进。越用心做总结,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的处理就会越妥善,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小。

4 结语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已经成为了新闻的集散地、舆情的发散地。由于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师生遇到问题会首选通过网络进行自我表达、交流思想,各种思想的交流和表达,上演着一场场舆论大战,高校已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前沿阵地。因此,有力地把握网络舆情的触发点,掌握积极引导的主动权,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维护高校的稳定和谐,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舆情群体大学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