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话语实践的融合新闻

2020-07-17刘涛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4期

【内容摘要】新闻是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一是作为话语形式的新闻,二是作为实践形式的新闻。只有将融合新闻置于与传统新闻的比较逻辑中,才能真正接近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相对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和过程,融合新闻在话语构成、话语符号、话语规则、话语策略、话语行为五个维度上,都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新媒体转向”特点。因此,融合新闻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话语实践。把握融合新闻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机制,一是要立足于融合新闻的话语建构机制,探讨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内涵及其生成原理,二是要立足融合新闻的社会影响机制,研究融合新闻生产的物质逻辑及其对社会现实的作用方式。相对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实践,融合新闻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机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融合新闻;话语实践;新闻社会学;新闻叙事

一、理解融合新闻的观念:一个话语实践的视角

依据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话语(discourse)是一套陈述系统,也是一套意义网络,话语致力于将现实合法化,其功能是建构某种合法的认知秩序和关系结构。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指出:“在使用‘话语一词时,我的意图是把语言使用当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或情景变量的一个折射。”显然,“话语”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语言层面,而是具有积极的实践面向。换言之,当我们将一个事物置于“话语”的维度上加以考量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话语依赖的文本层面,而更多关注的是现实是如何在话语维度上获得了合法性,即话语具有积极的社会实践内涵,其功能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建构。按照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话语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话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行为形式——以这种形式,人们有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特别是与这个世界彼此产生作用”;第二,“在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更一般地说,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后者既是前者的一个条件,又是前者的一个结果”,即话语不仅是既定社会现实的产物,它也受制于既定的社会结构、规范、准则、习俗,而且意味着一种深刻的实践,“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①基于此,费尔克拉夫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文本(text)、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社会文化实践(socio-cultural practice)——文本主要指话语形成的符号载体或对象形式,话语实践主要指符号载体的意义实践,特别是话语符号生产与传播的实践活动,社会文化实践主要指话语符号在社会文化维度上的现实建构,特别体现为既定意识形态或霸权结构中话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显然,话语超越了纯粹的文本形态维度,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实践向度,即话语具有积极的社会建构功能。正因为话语的社会内涵被发现了,“话语实践”上升为一个重要的分析概念,并且成为我们理解文本活动及其实践过程的理论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实践具有积极的认识论意义,其功能就是帮助人们从话语的维度把握文本的内涵及其打开的社会向度。概括而言,话语实践是一种建立在话语基础上的意义实践,它不仅关注话语本身蕴涵的意义体系或观念系统,同时也关注既定的话语形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文本的话语本质是什么,文本是如何作用于既定的社会现实,又是如何生产或再造了某种合法的现实、秩序或关系?

新闻是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一是作为话语形式的新闻,二是作为实践形式的新闻。一方面,新闻对社会议题的呈现和表征,往往承载并传递了特定的新闻话语,尤其体现为对公共知识的建构与生产;②另一方面,新闻深刻地作用于现实,不仅塑造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方式,同时也塑造着现实世界的秩序体系。按照新闻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尽管新闻是对现实的一种表征,但这种表征并非停留在媒介层面,而是积极作用于社会。正如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所说:“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日复一日地成为文化领域的行动者,即扮演着意义、符号与讯息的生产者或信使的角色。”③显然,新闻深刻地参与了社会议题的建构,塑造了人们的观念体系,影响了现实世界的话语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是一种典型的话语形式,而新闻实践则意味着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

相对于传统新闻,融合新闻既是一种新兴的新闻形态,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④从新聞形态而言,融合新闻的多媒融合特征超越了传统新闻的表现形式;从新闻观念而言,融合新闻的生产、发布、运营体系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思路和新趋势。如何把握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本质差异,话语实践无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视野。因此,我们有理由继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融合新闻是否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实践?

只有将融合新闻置于与传统新闻的比较逻辑中,才能真正接近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实际上,无论是传统新闻,抑或是融合新闻,二者的话语内涵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一种新闻话语,而且统摄在新闻价值的阐释系统之中。如何从话语维度上理解和把握新闻实践?我们可以从话语构成、话语符号、话语规则、话语策略、话语行为这五个维度加以阐释——话语构成强调新闻话语的生产机制,话语符号强调新闻话语的表征系统,话语规则强调新闻话语的游戏法则,话语修辞强调新闻话语的表征策略,话语行为强调新闻话语的社会影响。

二、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及其分析维度

理解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总体上可以从话语形式和实践形式两个维度切入,一方面把握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生成机制,另一方面把握融合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的社会影响机制。基于此,我们主要从话语构成、话语符号、话语规则、话语策略、话语行为五个维度切入,思考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特点和内涵,即融合新闻对公共议题的建构逻辑及对现实世界的作用方式。

第一,就话语构成而言,融合新闻的主要特点为数据驱动实践,尤其是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实践。尽管传统新闻也依赖于数据,但以数据新闻为代表的融合新闻则将“数据”推向了新闻表征的中心位置。数据新闻极大地拓展了数据的想象力,强调对各种数据形式的挖掘、整理、分析和呈现。借助数据来讲述新闻故事,此举完全超越了传统新闻的话语构成方式。简言之,相较于传统新闻,融合新闻的优势在于对数据关系的可视化或可听化表达,从而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形象、直观、鲜活的方式予以呈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球地图平台Mapbox推出了数据新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它借助交互式动态地图的方式呈现了全球疫情的实时数据和变化曲线,进而在数据可视化维度上揭示了融合新闻话语构成的数据逻辑。

第二,就话语符号而言,融合新闻由于整合了多种媒介元素,整体上呈现的是一幅视觉“图景”。在视觉文化时代,由于视觉性主导了我们时代的文化主因和文化逻辑,融合新闻对视觉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传统新闻,视觉语言也因此主导了新闻表征的符号体系。相应地,融合新闻的话语方式更加依赖于可视化(visualization)实践,且不同的融合新闻形态(如图文报道、数据新闻、H5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新闻游戏等),拥有不同的可视化实践方式及其视觉编码体系。我们说融合新闻主体上呈现的是一幅视觉“图景”,并非否认声音符号在新闻叙事中的意义和作用。实际上,纵观融合新闻的声音系统,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人声,音乐和音效同样作为一种积极的叙事元素参与新闻话语的建构。网易新闻关于环保题材的H5新闻《英雄》以凝重、恢弘的纯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为讲述英雄不敌洪水的悲剧故事渲染沉重的气氛。再加上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尖叫声、爆炸声、喘气声等音效配合着动画出现,音频元素的“出场”让叙事层次更加丰富,增强了用户身临其境的接受体验。概括来说,基于“多媒融合”的数字叙事学正在挑战传统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而且以手机为代表的“竖屏”叙事日益上升为一个崭新的叙事学命题,这使得融合新闻具有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符号体系。

第三,就话语规则而言,融合新闻超越了大众媒介时代的传播体系,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多地依赖于媒体平台的社会化传播,且其传播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平台、跨媒介特征。传统新闻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收视率、订阅量等,而融合新闻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开始转向社交媒体场域中的阅读数、转发量、点赞数、热搜榜等评价指标,“10万+”开始成为新媒体“神话”建构的通用标准。当公共议题的建构越来越多地诉诸新闻表征的形式逻辑,取决于新闻话语的流量逻辑,依赖于新闻平台的算法逻辑,融合新闻与社会现实的作用方式或互动关系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简言之,媒体融合改写了新闻传播的游戏规则,客观上呼唤“融合新闻”这一新兴的新闻样式和形态,相应地,融合新闻形态及其话语形式也必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征和趋势。

第四,就话语策略而言,融合新闻的话语生产不仅强调事实层面的逻辑基础,同时强调情感维度的修辞实践。虽然传统新闻并未拒绝“情感”话语,但对“情感”的拿捏和掌控一直都非常谨慎。而融合新闻的话语规则极大地释放了情感话语的边界和力量。当新媒体游戏规则对融合新闻的呈现形式提出了多样性、趣味性和消费性的要求,“诉诸情感”便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修辞策略。尽管说“讲情感”是一种普遍的叙事手法,但融合新闻将“情感话语”的使用或再造推向了一个新的修辞维度。纵观众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融合新闻作品,《人民日报》互动H5《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我刚在复兴大道70号遇见了你》《光明日报》信息长图《70年记忆手绘长卷》、中新网H5《我为祖国点赞》等“现象级”之作,无不融入了浓郁的情感语言和情感故事,即通过“讲情感”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第五,就话语行为而言,融合新闻除了参与公共议题的建构,还承载着更为特殊的新闻使命,即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形式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如前文所述,融合新闻的“出场”语境是媒体融合,而中国媒体融合的核心逻辑基础是政治逻辑,即通过媒体融合实现舆论引导,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其主要包括三大构成系统——内容生态、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必须承认,融合新闻是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内容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这也使得融合新闻被推向了国家战略的话语高度,因而承载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使命和意义。当前,无论是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建设,还是全国普遍推行的政务新媒體建设,抑或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合新闻都是整个内容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足以体现出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战略意义。

概括而言,相对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和过程,融合新闻在话语构成、话语符号、话语规则、话语策略、话语行为五个维度上,都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新媒体转向”特点。因此,融合新闻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话语实践。

三、融合新闻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机制

把握融合新闻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机制,一是要立足于融合新闻的话语建构机制,探讨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内涵及其生成原理,二是要立足融合新闻的社会影响机制,研究融合新闻生产的物质逻辑及其对社会现实的作用方式。

一方面,理解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需要明确话语建构的方式和机制,而这又离不开融合新闻的叙事系统。新闻话语的建构,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实现和完成的。离开叙事,话语问题便难以捕捉。因此,融合新闻的话语生成,必然依赖于“多媒融合”这一基础性的叙事学命题。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融合新闻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数据等多种媒介元素,“多媒体叙事”在融合新闻时代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相应地,不同的媒介元素如何整合?如何把握融合时代的用户认知心理?如何发挥不同媒介元素的协同效应?如何理解多媒体符号系统的语言体系?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多媒融合”需要正面回应的叙事学命题。

由于融合新闻的主导叙事方式体现为图像叙事,而图像叙事的核心命题体现为视觉维度上的新闻话语建构,这便涉及到融合新闻叙事研究亟待突破的两个理论命题——视觉符号学和视觉修辞学。概括来说,视觉符号学主要关注视觉文本的符号形态及其意义生成机制,视觉修辞学主要关注视觉文本的语义系统及其修辞实践问题。对于融合新闻的话语建构而言,一方面要借助视觉符号学厘清“多媒融合”的符号原理,特别是掌握不同媒介元素融合的意义结構及其铺设的意义系统;另一方面要借助视觉修辞学厘清图像叙事的语义规则、多模态文本的生产策略、既定情境中的传播智慧与效果。显然,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叙事主要建立在语言叙事学之上,而融合新闻则将视觉叙事学推向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位置。只有在理论维度上突破融合新闻叙事的一些基础命题——叙事语言问题、语图互文问题、视觉语法问题、视觉论证问题、修辞机制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视觉话语建构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把握融合新闻的话语实践,需要探析融合新闻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方式,特别是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现实建构机制。费尔克拉夫断言:“话语实践在传统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是建构性的: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⑤按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形成(social formation)本质上包括三种实践,分别是政治的实践、经济的实践和意识形态的实践,而融合新闻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文本:一方面,意识形态文本的生产,受制于一个社会整体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文本并不是被动地介入现实,而是积极地作用于社会建构过程。因此,只有进入融合新闻的生产系统,才能真正认识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话语实践内涵。

按照费尔克拉夫的经典概括,话语实践研究的核心是要把握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抵达话语的实践内涵和意义。传统新闻生产遵循的是编辑部思维,话语权力牢牢地掌控在媒介机构手中,即按照编辑部的生产体系和价值逻辑实现新闻报道的生产,而融合新闻生产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生产逻辑:第一,融合新闻的生产语境发生了变化。“后真相时代”的融合新闻生产,不仅对原有的新闻专业理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编辑部逻辑,新闻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化生产与传播趋势。第二,融合新闻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传统新闻生产遵循的是编辑部逻辑,而融合新闻生产则转向“全媒体”逻辑。如果说传统新闻生产的核心是内容文本,融合新闻则旨在打造一个更大的内容生态。第三,融合新闻的生产主体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传统新闻对应的是一种媒体机构实践,融合新闻的生产体系则逐渐延伸到社会空间,普通公众不仅可以相对自由地参与融合新闻的生产、消费与传播,而且可以作为一种主导性的主体形式,参与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围观”,从而实现公共议题的议程设置。显然,融合新闻释放了普通公众的话语能力,新闻话语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更多地取决于意识形态规约下的多元主体的协商结果,这使得新闻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四,融合新闻的生产功能发生了变化。传统新闻生产更多地停留在新闻场域内部,其功能主要是新闻专业理念下的事实报道及其议程设置,而作为中国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转型与创新发展的主要新闻形态,融合新闻与社会的作用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新闻场域逻辑,而是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解域”和“再域化”实践,其社会功能就是基于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注释:

①⑤〔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0页、第59页。

②刘涛:《作为知识生产的新闻评论:知识话语呈现的公共修辞与框架再造》,《新闻大学》2016年第6期。

③〔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④刘涛:《融合新闻策划:从形态创新到渠道对话》,《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