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下高校主流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2020-07-17吴妍

艺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媒体融合

吴妍

〔摘 要〕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媒体融合的大变革中,高校媒体作为上情下达传播链上的一环,也需优化创新,从而更好维护自身传播主体地位。目前,高校传统媒体面临着边缘化的现实,存在传播内容单一、传播机制固化、传播范式单向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要通过构建多元化话语体系、打造融合性宣传阵地、促进互动式传播格局来重构高校主流话语体系。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媒体;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高校主流话语体系建构是在高校党委及宣传部门的主导下,对高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校园相对封闭,组织传播是其中的主要结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连为一体,校园信息日趋多元化、移动化、社交化。如何抓住媒体融合的契机,构建新时代高校主流话语体系,已成为高校对内对外传播工作关注的焦点。

一、媒体融合:校园传播生态的变化

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曾在《自由的科技》(1983)中最早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会引发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逐渐聚合。国内学者喻国明在《传媒经济学》(2009)中认为,媒介融合指各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数字技术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得到整合,不同媒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在实践中,英国广播公司进行多媒体融合变革,重组编辑部,整合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大大提高了新闻产品的制作效率与竞争力。在国内,人民日报社以人民网为核心构建新闻信息互动平台,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报业媒体融合的典范。

作为新兴的文化现象,媒体融合提高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下高校主流话语体系的创新建设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一方面,要坚持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二、高校主流话语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数字化时代,传统传播格局不断受到冲击,高校传播工作也面临新变化、新挑战,高校媒体亟须进行自我审视、融合创新,重塑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主流话语体系。

(一)传播内容单一 与社会化媒体相比,高校媒体缺乏符合自身媒介特点、满足师生个人需求的内容,平台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传播形式与技术缺乏新意,在社会化媒体衬托下,高校主流话语体系日渐式微不足为奇。大学生是高校传播的主要对象,他们个性多元、崇尚创新,高校应满足其正当需求,构建符合青年话语表达的创新性话语体系。

(二)传播机制固化 在微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公共话语场域,而高校仍以固定的传播组织开展工作,传播机制僵化,尤其在突发性事件下,网络舆情管理应对不足。目前众多高校对新兴媒体的开发不足,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媒体管理架构,缺乏传播的主动权、主导权。此外,媒介平台传播主体固化,传播者牢牢把控着“把关人”的主体地位,而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逐渐消解,传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传播范式单向 传统传播范式是线性单向传播,传播者主导话语权;在新形势下,高校传播范式变革迫在眉睫。高校主流话语体系失语主要表现在:

其一,学院主体地位缺失。传播的目的在于达到受众对思想观念的认知、认同和践行,需要双向互动,而高校仍是以单向话语传播为主,传播主体单一。学院的参与性低,直接导致其话语权不高,工作开展难度大,也导致学院教师在思想传播工作中失语。

其二,学生参与角色不足。学生记者为高校传播参与主体,但在实际中,学生社团界限分明,合作意识不高;广大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对与其相关内容主动关注,但持续关注意愿较低,传播效果当然不好。

其三,社会协同作用不够。社会与高校不在同一个传播场域,但高校的责任在于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因而始终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社会也始终影响着高校话语体系的建设。高校传播工作需吸纳社会力量,鼓勵学生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将社会话语融入高校日常工作。

三、优化高校话语体系的策略与措施

媒体融合背景下,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处处都存在“聚光灯”,不经意间出现一点差池,就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高校传播工作也面临新转型,多元融合、互动参与式的话语体系正需构建。

(一)构建多元化话语体系 高校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多元话语的并存,建立相互联系的人际传播链。其一,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开展高校传播工作,并借助校园话语传播体系强化效果;其二,传播工作应该贴近学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打破话语体系“高冷”的面貌,使其变得有温度;其三,将抽象性政治话语转换为多数人能理解的大众话语,让主流话语浅显意赅,增强传播实效性;其四,构建主流话语体系时也要对边缘话语进行收编,形成全覆盖、高融合、立体式的传播格局。在坚持社会主旋律的基础上,对高校话语体系拓展内容边界,丰富内涵宽度,使其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打造融合性宣传阵地 高校媒体平台进行融合,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进行高校全媒体品牌建设,通过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整合新旧媒体的资源,生成各具特点的内容,进行多渠道的整合传播;另一方面,利用高度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加强高校媒介经营管理的力度。媒体融合意味着整合媒介资源,删减冗余机构,提高新闻生产的时效性。

因此,建设融媒体中心是顺势而为之举,精简高校媒体机构,整合各院新闻团队成立高校融媒体中心并集中管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性的传播格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推荐等技术,进行用户定位、内容创作、信息发布的全面升级。

(三)促进互动式传播格局 数字技术的发展,创、传、受三者由单向线性变成互动式的整体关系,公众通过内容发布、实时互动、评论转发等形式,拥有了创作和传播的权力,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网络传播格局。

在此大环境下,传者与受者进行角色意义上的转换,形成双向性的互动交流。不同于自媒体,校媒、院媒具有宣传属性和价值导向要求,其内容生产不仅依靠高校内专业人员,同时要增强广大师生的参与主体地位,利用新媒体平台技术,积极与师生进行互动,通过发挥其创造力、传播力的巨大优势,构建出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高校传播格局。

结 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公众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中,互动参与性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拓展,真正实现了“技术赋权”。高校传播工作也应在遵循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打造融合性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话语体系,运用高校师生熟悉的话语和喜爱的形式,努力实现话语体系的双向对接,通过共通性话语,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心灵上的共振,进而促进高校主流话语体系的建设。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玄铮.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88-90.

[2]唐丽雯.试论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J].戏剧之家,2019(28):137+139.

[3]王淑一.后真相时代中反转新闻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9(26):212-213.

[4]卫欣.瞬间即永恒:微影像的审美困顿及经典重构[J].当代电视,2019(08):94-99.

[5]唐麗雯.社交媒体时代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广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9(11):140-141.

[6]王俊霞.网络空间中如何通过采访提升新闻价值[J].大众文艺,2019(06):178-179.

[7]齐琦.融媒时代高校宣传话语空间的重构路径[J].新闻传播,2018(17):35-37+40.

[8]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142-144.

[9]王俊霞.短视频平台的优势与挑战分析——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26(07):29-30.

[10]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11]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12]党霖霖.全媒体时代下校园媒体融合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

[13]卫欣,袁培培.基于美育的传播焦虑化解机制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7(10):64-66.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媒体融合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