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2020-07-16张天道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言文字

张天道

摘要: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七年级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尚未成型,教师应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3-0109-0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七年级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尚未成型,教师应借助精深文题、精妙字词、优美句子等文本要素,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1.借精深文题,捋清文章行文之脉络

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往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借助这双“眼睛”,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课文的写作背景,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标题还扮演着课文“线索”的重要角色,甚至,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主旨,引领我们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一一进行纠正补充。可以用“换题目”的方法,点拨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学以致用,布置学生在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拟出一个富有深刻含义的标题。

例如《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是在“秋天”,并且秋天特有的萧瑟景象,可以烘托出“我”在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再往纵深去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是在秋天失去双腿的,母亲又是在秋天去世,同时,作者也是在秋天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可见“秋天”对于作者来说意义非凡。教学时,学生不必面面俱到,教师适当地点拨、补充、总结。

2.品精妙字词,揣摩作者用词之准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章的关键(重点)字词是文章的最小的构成单位,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简单的呈现方式,更是日后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必须要具备有的最基础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万不可平均使力,不必词词讲,句句问,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者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追问学生“可否打乱顺序”或“可否替换成别的词语”等问题,理解感受作者用词之准确;还可以在掌握该字词本意的基础上,揣摩它在文章中的引申意,通过反复诵读品评字词的妙用。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连续运用了“扫”“支”“撤”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划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在旁邊简单的标注自己的感受。然后追问学生,具体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如果我把其中的一个动词去掉,会怎么样?”还可以提高难度,往纵深追问学生,比如“支”可否换成“立”,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用词之“用心良苦”。

3.赏优美句子,体会写作手法之生动

如果说关键字词是文章的基础构成,那么优美句子就是文章的华丽外衣。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闪光的句子,或者感情丰富、含义深刻,或者句式优美、饱含深情。这些优美的句子有时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形式出现,有时是用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有时属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它们值得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反复品读,因为这些句子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彩呈现。教学时,要先跟学生明确这个句子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属于什么描写手法;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写作技巧是如何在文章里具体呈现出来的,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再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感受),边读边悟,汲取文学作品的艺术涵养。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环境描写,将“我”被困在悬崖上等待救援的煎熬和无助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可以质疑学生:“可否把这几个句子删掉?”或者把侧面的环境烘托改成直接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对比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

4.析重点段落,学习篇章结构之匠心

在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研究时,我们甚至还可以对文章的段落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对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主旨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谋篇布局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文章的第一段都会有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等特点,中间的过渡段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段可以用来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教学时,教师不宜设置单纯的段落分析环节,一来容易和上课的其他内容相脱节,影响课堂的紧凑、连贯性,二来学生处在脱离文本的大环境里,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应该把段落分析的环节有机的融入到其他的教学环节中,共同为理解文章主旨这个核心任务服务。

例如《雨的四季》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教师相机板书。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写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是具体写喜爱雨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总结、强调对雨的爱恋。教师引导学生先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随机让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对着整体框架的板书,很容易发现第1自然段起到了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情感基调的作用。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将文字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只有找准方向,有的放矢,才能用好、用活这些“例子”,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让语文课堂这朵鲜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黄保余.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贺卫东.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新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