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糜子天然异交率研究初探

2020-07-14高志军李涛杨文耀刘小燕董海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糜子

高志军 李涛 杨文耀 刘小燕 董海娟

摘 要:糜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在2%~13%。以宁糜16号(紫秆红粒)作为花粉供体材料,以内糜5号(绿秆黄粒)作为花粉受体材料进行了糜子异交试验,同时对6组糜子材料分别做了糜子异交率的零距离套袋试验。结果表明,糜子的异交率在0~7.8%;随着种植距离的增加,异交植株出现的几率逐渐减少,一般距离5m以外很少出现异交植株;零距离套袋,糜子异交率在0.8%~4.2%。

关键词:糜子;天然异交率;零距离套袋

中图分类号 S5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2-0016-02

Abstract: As corn millet was the flower pollinate crops, according to data, the corn millet′s natural rate was 2%~13%, this test studied the experiment for corn millet variations of Ning mi No.16 (purple stalk red grain) as pollen donor material and Neimi No.5 (green stem yellow grain) as pollen receptor material under the local planting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ix groups of corn millet materials were studied to 0-distance bagging test of the cross rate of corn mill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oss rate of corn millet ranged from 0 to 7.8%.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oss rat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show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overcrossing plant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istance. The results of 0 distance bagging test showed that the cross rate of corn millet ranged from 0.8% to 4.2%.

Key words: Corn millet; Natural cross rate; 0 distance bagging test

糜子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作物,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糜子粳性为糜子,糯性为黍子,是我国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是近年来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多数品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种性,品种逐渐退化,产量和品质都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机械混杂;二是糜子虽是自花授粉作物,但仍有较高的天然异交率。因此,笔者开展了针对糜子的天然异交率机理的研究,以为糜子的提纯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亲本材料必须经过套袋自交,并选择植株性状一致、穗型整齐一致没有分离的单穗作为供试材料;父母本生育期必须一致,一般相差不超过1~2d为宜;选择纯度较高的父母本材料且亲本材料至少要有1对较明显的等位基因性状,如秆色:紫秆和绿秆。本试验母本为内糜5号(黄秆,黄粒),父本为宁糜16号(紫秆,红粒)

1.2 试验设计 内糜5号和宁糜16号相邻种植,以宁糜16号(花粉供体品种)种植面积10m2为中心种植,内糜5号(花粉受体品种)在宁糜16号东、南、西、北4个不同方位种植,距中心宁糜16号植株边缘距离依次为0、1、2、3、4、5、6、7、8、9、10m。

同时进行了糜子异交率零距离(套袋)试验,安排2个亲本材料直接相邻种植,在抽穗后开花前直接将穗子套在一起。试验设计了6组:第1组:内糜8号(♀)黄×晋黍4号(♂)白;第2组:雁黍7号(♀)黄×晋黍4号(♂)白;第3组:内糜9号(♀)红×内糜6号(♂)黄;第4组:陇糜5号(♀)黄×陇糜11号(♂)黑;第5組:宁糜16号(♀)红×陇糜11号(♂)黑;第6组:内糜5号(♀)×宁糜16号红(♂)。

1.3 测定指标 在开花前后将2个品种花期相遇的植株挂上标签标记,待授粉结束后套上纸袋,防止后期籽粒脱落,收获时在田间于标记的4个不同方位的不同区间段上分别取40份内糜5号的样穗,对照紫秆红粒糜子(宁糜16号)1份,室内将样穗脱粒,于第2年在田间种植,调查植株茎秆颜色,观测紫秆糜子所占的比例。

零距离套袋佐证试验收获时轻轻将母本穗子收获好,与第2年以每组试验的父本材料作对照,观察鉴定是否有异交。

2 结果与分析

2.1 糜子的异交率 将上1年度在不同方位不同区间段上所取内糜5号种子依次种植,每份材料种植2行,行长5m,行距33cm,以宁糜16号(紫秆,红粒)为对照,于田间进行种植观测鉴定,主要调查植株茎秆颜色,观测紫秆糜子所占比例。

由表1中可以看出,内糜5号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区间段上异交率为0~3.9%,由于异交植株在F1代种植只能表现出父本紫秆的显性性状,另外天然异交是相互的,所以异交率应该在0~7.8%。同时,随着种植距离的增加,异交植株出现的几率逐渐减小,一般5m以外很少出现异交植株。据魏仰浩研究,糜子天然异交率平均值3.9%,最高为14%,本次试验的研究结果在此范围内。

2.2 糜子异交率零距离套袋试验 将上1年度零距离异交率佐证试验所收获的母本糜子种子于田间种植观测鉴定,每组由所杂交组合的父本作为相应的对照,观察出现父本植株的株数。由表2中可以看出,每个组合均有父本显性植株的出现,说明均有不同程度的异交,异交率在0.4%~2.1%,由于糜子天然异交是相互的,所以异交率应该在0.8%~4.2%。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糜子的异交率在0~7.8%。同时,随着种植距离的增加,异交植株出现的几率逐渐减小,一般5m以外很少出现异交植株。零距离套袋,糜子异交率在0.8%~4.2%。

糜子天然异交率的大小不仅和2个品种的种植距离有关,同时和供体材料和受体材料也存在一定关联性。有些品种容易接受外来花粉,亲和力较强,容易发生天然异交,这个品种的原有种性容易退化,而有些品种对其他品种的花粉排斥力较强,不易发生天然异交。糜子发生天然异交与2个品种的开花习性也存在很大关系,花期吻合一致的2个品种发生异交的可能性更大些。糜子异交也可能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糜子开花期间风力较大且顺着风向,花粉的基因漂流可能性大,发生天然异交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发生天然异交的几率小。有些异交植株在第2年F1代可能没有及时体现出来,例如植株茎秆颜色,在第2年如果温度偏高,紫色一般不容易表现出来,所以实际的天然杂交率要高于试验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魏仰浩.糜黍品种的提纯复壮[J].现代农业,1979(2):8.

[2]张活展.谷子天然杂交率的研究和有性杂交种的获得[J].山西农业科学,1980(6):29.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糜子
基于灰色关联的河曲县糜子产量分析
糜子品种理化特性与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山西构建糜子DNA分子身份证
有色糯性糜子理化与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2020年全国糜子主产县生产销售及疫情影响分析
控释氮肥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我国糜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糜子消费现状分析
砂田糜子复种试验研究
糜子馍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