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农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2020-07-14田雪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摘要:探讨了粮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了世界粮农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中国保护粮农生物多样性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很多关键组成部分都在逐步缩减,而数据缺乏却往往限制了有效补救措施的规划与先后排序。提出了中国开展粮农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粮农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 2020) 08-0214-04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08.048

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面的生命多样性。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forfood and agriculture,简称BFA)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以某种方式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它包括生活在粮食和农业生产系统内部或周边的各种有机体,能够维系这些生产系统并促进系统的产出。BFA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物多样性对于粮食安全和营养、农村和沿海生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认可。2019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发布的《世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报告指出,支撑人类粮食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这是首份世界粮食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报告,指出了人类未来的粮食生产、健康和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1 粮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1.1 保障粮食安全

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1]的内涵决定了粮农生物多样性是确保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很多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可或缺的条件。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生计具有多重贡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粮食和农业生产者对于造价高昂或污染环境的外部投入品的依赖。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土地利用的一个基本要求。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多样性的作物及作物品种相辅相成。有时,只要有适当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在不对土地作更多加工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扩大生产面积的目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为不同生物间的组合、充分利用土地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不同生物组合所形成的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单一物种的简单相加[2]。

1.2 控制病虫害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搭配有利于增强生物防治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因为生物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彼此形成了相生相克、和谐统一的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因素如害虫增加,另外几个抑制它的因素如害虫的多种天敌也随之增加,最后害虫因天敌、天敌因食源限制而减少,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3]。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具有病理学基础、生态学基础、营养学和生理学基础、化感基础、物理阻隔原理等丰富的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框架下,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多样性布局农业生态系统可选择的范围就越广。每一个特有品种都有特有基因,将这些品种合理地布局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形成病害“缓冲带”、“隔离带”和“防火墙”[4]。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并非农业的出路,只有发挥粮农生物多样性才是农业病害流行的克星。

1.3 抵御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令农作物更能抵御氣候变化。食物链中至关重要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一旦绝种,将无法恢复。农业的发展仍然有赖于新品种的改良和选用,但在推广新品种时要防止新品种对农药、化肥和灌溉的依赖,充分发挥农业生物自身在抗御水旱灾害、草害和培肥地力等方面的作用。虽然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但生物多样性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由于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是不同的,保持生物多样性并借助不同生物间的组合,可以达到应对自然灾害的目的,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及灌溉的依赖[5]。农业生产系统容易受到一系列全球变化驱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食物可用性、获取食物,养分利用率和粮食供应的稳定。粮农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些多样性和变异性维持着生产系统内部和周围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并提供食物和非食物农产品,可以促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增加生产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改善食品安全[6]。粮农生物多样性通过稳定生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等方式来抵御气候变化所带来影响,是长期维持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世界粮农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2.1 关键组成部分缩减

近年来,全球各个地区的土壤生物多样性都在面临威胁,农民田间作物多样性在不断缩减,威胁与日俱增。《世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报告指出,根据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上,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很多关键组成部分都在逐步缩减。有证据表明,面临灭绝风险的牲畜品种比例正在不断提高;对某些地区的某些作物来说,农民田间的植物多样性正在缩减,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正在增多。近1/3的鱼类种群被过度捕捞,接受评估的淡水鱼种群中有1/3被认为面临威胁。据各国报告,受到生境破坏和退化、过度利用、污染和其他威胁的影响,助力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很多物种,包括传粉动物、害虫天敌、土壤有机物以及野生食物物种,都在逐步缩减。提供粮食和农业所需的多种服务的重要生态系统也在快速缩减,包括提供淡水,预防危害,以及为鱼类和传粉动物提供生境等。很多相关生物多样性也面临严重威胁,这些物种包括鸟类、蝙蝠、帮助控制病虫害的昆虫、维持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以及野生授粉生物,如蝴蝶、蜜蜂等。生物多样性减少意味着动植物更易发生病虫害,粮农生物多样性正在加速消失,加之人们依赖越来越少的物种获取粮食,这使得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粮食安全防线接近崩溃边缘。

2.2易受诸多变革因素影响

粮农生物多样性易受到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生产系统层面的因素等影响。气候变化、国际市场、人口结构转变等主要全球趋势促生了很多短期变化,如土地利用的变化,外部投入品的污染与滥用,过度捕捞,以及入侵物种扩散。这些变革因素交织在一起,更是加剧了对粮农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发展、市场与贸易及消费者偏好,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病虫害、疾病、外来人侵物种,还有土地、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变化、过度利用、过度捕捞都会对粮食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粮农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受到的常是不利影响。

2.3 监测计划的实施不力及数据收集的匮乏

粮农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离不开各类数据资源的支持。而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上粮农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的评估、监测工作开展不均,通常规模有限。即使在对许多物种种群趋势进行较好监测且正在针对生物多样性与粮食和农业之间关系实施许多研究项目的发达地区,通过现有数据也往往只能对特定生产系统、栖息地或地理区域内单个物种状况(或物种分组)获得粗浅认识,粮农生物多样性的很多组成部分都在缩减,而数据缺乏却往往限制了有效补救措施的规划与先后排序。

3 中国保护粮农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3.1 推动完善法律框架

适当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对有效管理粮农生物多样性及其关键组成部分至关重要。中国在一些国家层面的战略和法规中包含了保护粮农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例如《专利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种子法》《畜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医药法》等国家法律,《专利法实施细则》《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农作物遗传资源管理办法》《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部门规章。然而,中国现有的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仍存在4个方面不足:一是立法目的单一;二是地方政府保护责任不明确;三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四是缺乏相关程序规定。

根据《世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粮农生物多样性的环境,需要从国家层面重视建立和完善政策及法律框架。在管理者层面上,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从政策上引导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法律层面上,首先要增加立法目的的多元性,既注重自然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也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综合考虑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需求,促进对粮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明确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不仅对違法犯罪行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行为进行规制,更要对地方政府因相关利益驱动而放纵过度开发、破坏及不作为等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再次,完善对粮农生物多样性保护财政保障机制的制度化安排,增加资金支持。最后,重视建设程序制度,完善对农民的生态补偿制度、生物遗传资源相关制度、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以及预防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制度等。

3.2增强不同受众对保护粮农生物多样性的普遍共识

变革因素仅是外因,而建立对粮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普遍共识才能从内因发力,促进不同受众对于该问题的关注与投入。近年来,中国虽逐渐深入对粮农生物多样性关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淡薄;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增长,发展观念滞后;众多管理者、广大农民群众甚至科技人员尚未真正全面认知和把握生物多样性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出现危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境萎缩,结构单一化;作物和动物品种多样性加速丧失;农田物种多样性受创以及外来生物入侵肆虐等方面[7]。

因此,中国首先要确定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长远利益,把粮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到战略高度,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加强对于保护粮农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育,特别针对农村、郊区等直接与物种接触的人群,通过环保法制宣传等措施提高当地社区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其次,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纳入有关粮食和农业或土地利用的其他方面的高等教育课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课程往往与生物多样性利用相关的课程脱节,这可能导致专业人员缺乏跨学科技能。因此要加强对粮农生物多样性利益相关方(包括管理者、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群众等)的教育和培训,增加跨学科专业人员的培养;加强高校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团体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趋势的认识和以及生物多样性在支撑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生态系统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制定管理战略,采用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措施,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

3.3 加强粮农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数据规范化处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粮农生物多样性对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确保其在这一领域的责任得到充分履行。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粮食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的威胁。这些事态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缩小知识差距,加强跨部门合作及国际合作,调动财政、人力和技术资源,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构建区域性监测机制,从上至下推动农业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和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平台研发。一方面加强对历史数据的规范化梳理,参考和遵循可检索、可访问、可交互和可重用原则,使其可用性增加;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类新数据的整合[8]。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中国必须向世界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积极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建设,做好研究理论储备,加强数据共享和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联合合作,学习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为防止全球粮农生物多样性的流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提高全球粮食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 结语

世界粮农生物多样性危机日趋严峻,粮农组织敦促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加紧努力,制止生物多样性流失。中国应响应国际号召,采取行动,奋力剥离那些正在破坏粮食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加强就地和非就地保护措施,对生境破坏、污染、不当使用农业投入、过度捕捞、病虫害和外来人侵物种等行为加强监测,努力减少或减轻其影响,从而形成结构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布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其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推动有助于加强粮农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应用,加强对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支持开发探索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增进国际协调与合作,为保护世界粮农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海坚,黄昭奋,黎瑞波,等.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功能及其保护[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2):24-27.

[2]曾雄生.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J].鄱阳湖学刊,2011(5):54-66.

[3]高東,何霞红,朱书生.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J].生态学报,2011,31( 24):7617-7624.

[4]高东,何霞红,朱有勇.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9):1107-1116.

[5]曾雄生,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J].鄱阳湖学刊,2011(6):98-99

[6]张 丹,闵庆文,何露,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4):451-459.

[7]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危机与诱因[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5-8,28.

[8]许哲平,邵曾婷,朱学军,等.农业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和展望[J].农业大数据学报,2019,1(2):76-87.

收稿日期:2020-02-18

作者简介:田雪(1996-),女,安徽淮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国际环境法,(电话)18260061577(电子信箱)1019856118@qq.com。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