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之乡传统木雕刻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

2020-07-13宗轼李建峰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艺

宗轼 李建峰

摘 要:“郭氏木雕”于明朝永乐三年由山西洪桐县随郭氏迁至今山东省汶上县。嘉靖年间,郭氏族人郭朝宾任工部尚书后,其弟郭朝宗作为“郭氏木雕”工艺传人带领族中木艺匠人,参与了皇家宫殿及各地建筑的建设与维修。许多木雕作为郭朝宾的礼品,被献给皇帝及高官贵臣。在2017年,汶上“郭氏木雕”以精湛的、独特的雕刻艺术,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寓意,成功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汶上“郭氏木雕”面临传承与发扬的问题。在实践中,汶上“郭氏木雕”与校园教育结合,可以让传统工艺在学生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郭氏木雕”;工艺;校园传承

注: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与研究”(2018JXZ104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汶上“郭氏木雕”的概述

(一)“郭氏木雕”的历史

汶上“郭氏木雕”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郭氏木雕”工艺于明朝永乐三年由山西洪桐县随郭氏迁至今山东省汶上县,至此在鲁西南地区传承发展并成为郭氏家族养家糊口的一项主业。明朝嘉靖年间,郭氏族人郭朝宾任工部尚书后,其弟郭朝宗作为“郭氏木雕”工艺传人带领族中木艺匠人参与了皇家宫殿及各地建筑的建设与维修。许多木雕作为郭朝宾的礼品被献给皇帝及高官贵臣,因此现存宫庭内的木雕工艺品极有可能与郭氏有着不解之缘。由此可见,“郭氏木雕”工艺在明朝时期为发展高峰期。随着岁月的变迁,“郭氏木雕”传人继承祖业和家训,其足迹遍及中原各地,流芳后世的作品及传人众多。

汶上“郭氏木雕”的第二十三代传人郭宗磊发扬光大了这一祖传技艺。郭宗磊受祖辈的艺术熏陶,自幼酷爱木雕艺术,1999年正式随父學习木雕技艺,至今从艺二十余年。“郭氏木雕”作品均为纯手工制作,其技艺独特而精湛,主要有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透空双面雕等,线条流畅,做工精细,古朴典雅,玲珑剔透,是工艺品中的上上品。作品雕刻前,先要用药材把已选好的木材养好,药养时间为一年以上,使木材失性,然后凉干上窑烘烤,待烤干成型后,才能开始绘图雕刻。而且不同雕刻类型有不同的雕刻技法,比如说圆雕就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这种雕法要首先按比例进行“打坯”,只有打好了坯,才能雕刻出传神优秀的作品。因此,开雕之前,各角度方位怎么雕都要在心里想好。另外在材料的选择上,一般雕刻屏风等家装,要使用松木或者椴木等白木,白木比红木软,更不易雕刻。一般来说,黄花梨等红木整块的很少,价格也贵,更适合雕刻精细的工艺品。

(二)“郭氏木雕”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郭氏木雕”讲究刀具,刻刀都是自己做或定制,自己的刻刀就像朋友,你想怎么刻,它都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能混用。雕刻不同的东西需要不同的工具,仅仅在打坯阶段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打坯刀,整个木雕过程则需要上百把刀具。三角刀是用来雕刻人物的头发丝、动物的毛发;斜刀的刀刃大约有45度,主要是将作品的角落和镂空缝隙处剔除角光,如人物的眼角、发丝和细密的衣纹等;平刀的刀面平直,主要是使作品的表面平整,特别是作品中要求平滑顺直的部分,平刀可以力道均匀地进行处理,将大一点的平刀用在雕刻作品上,显得刚劲有力好似有生命般栩栩如生;圆刀是有着圆弧形的刀刃的刀具,因此多用于凹弧形的雕刻,雕刻出来的线条柔和流动,充满动感。其他木雕辅助工具主要有木锉、斧头敲锤、锯子等。

郭宗磊集南北方木雕工艺特长,先后去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并结合汶上佛教文化底蕴,创作了《佛塔》《九龙剑》《卧佛》《关公》《八仙图》等作品,特别是佛像作品,以达摩、弥勒佛、观音为主,赋予了作品精雕细琢的形式美和古拙浑朴的写实美,人物写实而不失高雅,注重人物比例结构的合理性,善于用生动的姿态表现人物的优雅境界,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

(三)“郭氏木雕”作品现状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生存方式改变,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一方面数控机床和精雕机提高了木雕的产量,另一方面成千上万张图案模板库也影响了“郭氏木雕”形态的地域性本色。面对这些,木雕匠师们几十年的美学修养、雕刻手法与经验渐渐失去优势。年轻的匠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快速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完成木雕作品,但由于缺乏艺术的沉淀与审美能力的训练,作品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郭氏木雕”的品质和美学价值。“郭氏木雕”部分年轻的从业者的创作与设计能力、洞察消费市场需求能力有待提高。

二、汶上“郭氏木雕”保护与传承研究

笔者作为学校教育实施者的一员,并与郭宗磊相识多年,自2011年起就开始了“郭氏木雕”进校园、进课堂的系列研究,构建中小学课堂与非遗传承人校园传承的研究,其中“孔孟之乡传统雕刻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以郭氏木雕为例”已经成为山东省教育教学重点课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与研究”重要研究内容,同时也被列为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济宁特色非遗美术元素的传承美育体系研究”重点子课题,通过数年的探索与研究,开发了“济宁传统木雕刻技艺”“探索身边的济宁非遗”等课程,

(一)“互联网+郭氏木雕”的传承模式

通过收集和研究“郭氏木雕”雕刻作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建立“郭氏木雕”资源库,整理有关“郭氏木雕”的文字、录像、图片及数字化媒体资料,为“郭氏木雕”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录制雕刻视频,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机App推送展现等方式,实现了“郭氏木雕”的传承和创新。这个环节不光是老师,许多学生也加入进来,真正实现了利用互联网在校园传承传统雕刻技艺的新模式。

(二)搭建传统文化进校园平台,构建多层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学校作为“非遗”传承重要场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消畏难情绪,直击现代学生的心灵。学生从感到好奇到觉得神奇,从“敬而远之”到爱不释手,实现双重转化,让“非遗”不仅融入课堂教学,更融入育人活动,真正实现文化担当。

一是“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承。郭宗磊先后几次受邀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亲自示范,展示讲解这门“非遗”技艺的特点。

二是整理出“郭氏木雕”中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美术元素教育资源,让有兴趣的教师去郭宗磊木雕工作室学习,回到学校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三是开发校本课程“缘木问道——让木头会说话”,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课堂实践由简到难,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会、去实践、去传承。

四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一味地局限于课堂,而是开辟课后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去寻找与木雕技艺有关的作品,参观木雕艺人工作室。在“传”与“承”的问题上,让学生既学技艺又开拓思维,并且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和新时代结合,创作了一些顺应时代的积极向上的作品。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通过近十年的“郭氏木雕”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品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由于木雕技艺受技术、场地、工具等因素影响,在校园中进一步深入开展有难度,如何深化将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把“郭氏木雕”课程真正做大、做强,还有很多路要走。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以“非遗”为依托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居住环境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对木雕这门艺术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木雕作品出现在很多家庭的厅堂、书房。并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人们的视野与国家的政策转移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面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融合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共同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张翠云.解析传统木雕工艺制作流程:以一只木雕牛的雕刻过程为例[J].中国校外数育,2016(3).

[2]卢燕玲.明代两件加彩木灌坐像的保护处理:以馆藏明代加彩木坐像的保护处理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

作者单位:

宗轼,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李建峰,汶上县次丘镇中学

猜你喜欢

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探讨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浅谈地铁车辆架修的工艺设计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北美武器公司工艺转轮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