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宝藏》节目的“纪录式综艺”结构

2020-07-12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演播室国宝

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末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突破了此前综艺节目的一般模式,创新出一种“纪录式综艺”语态,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全新表达。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和学界广泛好评。2018年年末又推出第二季,同样好评如潮。对于《国家宝藏》节目首创的“纪录式综艺”语态,学界虽偶有关注,但至今未有全面论述。

1 “纪录式综艺”概念解析

如果说此前的综艺节目中融入部分新闻类和纪实类的内容是对综艺节目有所补充,有所拓展的话,那么,中央电视台首创并运用到《国家宝藏》中的“纪录式综艺”则把纪实和综艺两者融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综艺节目的新类型。所谓“纪录式综艺”,按《国家宝藏》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的解释是“纪录片”加“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1]。

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是《国家宝藏》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所谓“纪录片”是以历史事实和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实的人和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表现,以体现真实为本质。《国家宝藏》的“纪录”除了对博物馆中所藏文物的“纪录式”展示,还从历史、意义、技巧、文化和传承价值等多角度进行后期加工,使“纪录片”既有纪录性又有故事性。所谓“综艺”,是指综合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而成的艺术,重点体现在《国家宝藏》节目的演播室环节。节目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为观众演绎“国宝重器”的同时,还对每一件文物隐藏的故事、历史进行解读,“让观众感觉文物像一个历经风雨的人,有其自身的性格和生命。”[2]“纪录”和“综艺”的完美融合构成了《国家宝藏》节目叙事的新语态、新模式,让整档节目丰富立体起来。“纪录式综艺”丰富了综艺节目的表现艺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径。

总之,“纪录式综艺”就是用纪录的手段与综艺节目相融合。节目既有纪实的内容也有综艺的特色,二者相互融合。纪录性元素巧妙地穿插在节目的各个环节,小剧场演绎集中体现了节目的艺术特质,演播室环节是节目综艺性的集中展现。

2 《国家宝藏》节目的叙事结构

《国家宝藏》节目的主角是文物,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改变过去文博类节目的一般做法,让文物更加接近普通公众,“纪录式综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家宝藏》节目的整体结构简单且清晰,每期节目精选三件文物,每件文物又可清晰地分为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大部分。前世传奇主要通过小剧场演绎,今生故事主要通过演播室访谈和演示。这样的结构设计既有故事性又有综艺性,整体架构清晰简捷,便于观众记忆。加之明星为文物站台,专家现场演示解读,观众很容易把明星—国宝—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几大部分联缀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

通过对《国家宝藏》两季节目中的每一期节目的归纳、统计,认为每一期节目整体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片头→第一件国宝→第二件国宝→第三件国宝→结尾。

每期节目都是在“纪录式综艺”模式的总框架下分为八个部分进行叙事:(1)演播室→(2)纪录片→(3)演播室→(4)小剧场→(5)演播室→(6)纪录片→(7)演播室→(8)印信、誓言。

综合归纳、统计两季《国家宝藏》节目的每期节目,其“纪录式综艺”叙事贯穿插于节目的片头、前世传奇、今生故事的各个环节中,运用灵活、巧妙,创新特色鲜明。

2.1 《国家宝藏》节目的片头

片头是《国家宝藏》节目着力打造的部分,片头以故事情节为主,穿插精彩片断,体现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特有的气派。为了给节目开个好头,营造酷炫又典雅的氛围,节目创作人员和舞台设计人员在节目名称“国家宝藏”四个大字的设计和包装中颇费匠心,运用了多种元素让这一名称深入人心。其次运用了标语式广告语“让国宝活起来”,凝炼、概括、通俗、易记。片头由演播室和纪录片两部分组成。

2.1.1 演播室

伴随着主题音乐,经过精心编排、设计的节目名称“国家宝藏”四个字经过一番幻化组合在一起,精心打造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在掌声和音乐声中走进演播室。张国立首先推出为节目精心打造的标语式广告:“让国宝活起来!”与观众产生互动,然后公布自己在节目中的身份,介绍各大博物馆,每介绍一家博物馆时画面都会出现这家博物馆及其馆长、副馆长的画面,与音乐、灯光及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缤纷绚烂的画面。这是每期节目共有的部分,具有强烈的广告意义,引发观众共鸣,为接下来的第一件文物的登场做足了铺垫。

2.1.2 纪录片

随后,节目现场播放了一个介绍博物馆的纪录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实景拍摄的博物馆画面。博物馆的看门人(馆长、副馆长)介绍本馆的创建历史,主要格局,重要馆藏文物及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的地位和影响。然后,纪录片展现了博物馆的外景、内景以及每位明星去博物馆与守护的国宝“遇见”过程。后期剪辑把博物馆、文物与看门人三者交替快速闪回,再配以适宜的音乐,烘托了博物馆的地域特色和厚重历史,给文物增加了十足的份量。

2.2 国宝的前世传奇

《国家宝藏》节目的主体架构由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组成。前世传奇采用演播室+纪录片+演播室+小剧场+演播室的框架结构。

2.2.1 演播室

介绍博物馆及馆藏文物的纪录片播放结束,节目又回到演播室。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向观众推出本场节目的国宝及守护人:“第一场角逐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开,第一件国宝是什么,它的守护人又是谁?我们一起来看。”这是讲解员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面节目主角及守护人出场埋下伏笔。001号讲解员的作用体现在承上启下,上接博物馆及看门人介绍,把观众的视线转入到演播室现场,引出节目的两大主角——博物馆的馆藏国宝和这件国宝的守护人。

2.2.2 纪录片

明星护宝人刚出场时也是通过一段与国宝相遇、相识、相知、相守的纪录片完成的。明星护宝人由当红明星担任,这是《国家宝藏》节目中的一大创举。担任国宝守护人的演员与所守国宝在创作者看来会有某些联系。如《千里江山图》的守护者李晨生长在北京,从小就经常到故宫游玩,与故宫的这份亲缘别人无法相比。纪录片首先用一个大全景让故宫博物院一览无余,接着用俯拍镜头把观众带入到博物馆的视野中,随后镜头跟随国宝守护人李晨出现在故宫的画面中,他手扶宫墙开始了护宝之旅。

摄像机的镜头从北京故宫的大全景移动到天安门、金水桥,进入故宫的大院中。随后画面呈现出《千里江山图》卷的全景,配合画外音介绍,让李晨对国宝有了新的认知,和国宝建立了守护关系,还为后面的小剧场演绎埋下了伏笔。

2.2.3 演播室

明星与国宝相识的纪录片刚一结束,节目重回演播室。张国立请出明星,明星手持国宝模型在炫酷的音乐及璀璨的灯光中走向舞台,把国宝模型放进守护槅中,明星向现场观众介绍自己及守护的国宝,以及与国宝之间的深厚“缘分”,还介绍国宝制造的背景及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如刘涛介绍妇好的历史:“妇好是一位母亲,是商朝的王后,更是一位女战神”。接着,明星带领观众进入国宝的前世传奇。

2.2.4 小剧场

随后节目进入到国宝前世传奇环节。前世传奇通过小剧场演绎国宝的前生故事。运用小剧场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是《国家宝藏》节目的独创,也是体现节目综艺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小剧场采用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LED冰屏柱、纱盒投影视觉呈现、巨型环幕视觉呈现等现代化的数字影视技术,营造出绚丽缤纷、迷离徜恍、高端大气的梦幻般情境。

在小剧场舞台,明星演绎了一段与国宝相关的传奇故事,让观众获得了与文物和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满足。

2.2.5 演播室

小剧场演绎刚一结束,节目重入演播室环节。这一环节的演播室由两部分组成:各博物馆馆长组成的评审团的评鉴和明星守护人的访谈。

1)评审团评鉴。各大博物馆的看门人现场介绍小剧场演绎的与国宝相关的事迹,介绍国宝的出土情况,对国宝进行评价,总结国宝在中化民族文明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曾经发挥过的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2)演播室访谈。专家团的评鉴甫一结束,明星守护人重回演播室。讲解员就明星在剧中所饰角色进行访谈。在《国家宝藏》第二期节目中,撒贝宁演绎完安陆县官员“喜”考核下属的前世传奇后回到演播室,接受张国立采访。张国立调侃撒贝宁:“你一定是主持人里演戏演得最好的。”撒贝宁也自嘲自己是“一个被主持人耽误了的演员。”这种戏谑式的对话在综艺节目中最为常见,在幽默机智的对答中把节目推向高潮。

2.3 国宝的今生故事

国宝的今生故事部分采用的是纪录片+演播室访谈+纪录片+演播室访谈的框架结构。

2.3.1 第一位今生故事讲述人纪录片

在前世传奇结束后,节目适时地转移到今生故事环节。《国家宝藏》的今生故事讲述人、国宝守护人包括教授、研究员、工艺大师,甚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他们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阅历丰富,在某一领域是专家、权威,对某种文物有过深入的研究。每一位今生故事的讲述人出场前都有一个纪录片介绍其背景。

《国家宝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院的第一件国宝妇好鸮尊节目中,张国立和刘涛邀请今生故事的第一位讲述人郑振香女士,接着播放了一个郑振香发掘妇好鸮尊的纪录片《穿越三千年,遇见自己——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郑振香》。纪录片告诉我们:郑振香老师的考古工作不是简单的挖墓,而是发掘传统,只有发掘了这些传统,我们才能传承才能保护。

2.3.2 演播室访谈

《国家宝藏》的今生故事的纪录片播放完毕,001号讲解员和明星及第一位讲述人开始了演播室对话。讲解员对纪录片中的内容做补充采访,补足了观众对讲述人的全面认知。

在接受演播室访谈时,今生故事讲述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技术传播、普及了文物知识。在《国家宝藏》第三期节目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中,讲解员张国立、演员雷佳音和航天发动机研制专家吴庆辉博士关于云纹铜的“失蜡法”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制作方面的借鉴价值做了讨论。吴博士用他的四句诗对“失蜡法”的工艺及其浇铸方法做了讲解。在吴博士讲解时节目同时借助画面演示、图型播放,非常形象,易于理解,帮助我们找回了西方“熔模铸造”技术的中国根源,让我们重拾民族自信、工艺自信和文化自信。

2.3.3 第二位今生故事讲述人纪录片

今生故事中有两位国宝守护人,二者之间相互补充,齐心协力完成国宝的传承与守护工作。在今生故事的第二位讲述人出场时也有一个纪录短片介绍他的事迹。

妇好鸮尊的今生故事第一位守护人郑振香先生接受访谈时引出了她的研究生唐际根。唐际根出场时用纪录短片《廿载一剑方铸就,一世愿为殷墟人——唐际根》介绍了他追随老师郑振香的脚步在安阳扎根,接过殷墟考古的重任,成为了第三代殷墟考古人的事迹,体现了我国考古事业后继有人,文化传承绵延不断。

2.3.4 演播室访谈

今生故事的第二位讲述人的纪录片播放结束,节目重回演播室,开始了以第二位讲述人为核心的访谈。

第一期节目《千里江山图》卷的第二位讲述人仇庆年先生在第一位讲述人冯海涛的引荐下抱着国画颜料盒走进演播室,开始了他和张国立、李晨、冯海涛的演播室访谈和现场国画颜料的调制演示。

仇庆年先生作为国画颜料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他对国画颜料矿石的敲打、筛选、研磨、调制的过程一气呵成。这是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打磨而成的技艺,表明中国画所用颜料的精细和来之不易。张国立、李晨、冯海涛三位站在旁边不时发出惊叹,叹服于仇先生的精湛技艺。从节目本身来讲,以上几位的现场演示配合协调,细节处理谨严,语言轻松幽默但不失恭敬。灯光和音乐处理得恰到好处,营造了一个展示国粹的浓烈氛围。

2.4 颁发印信,宣读守护人誓言

在第二位今生故事讲述人的演播室访谈结束之后,包括讲解员、前世传奇的明星守护人、今生故事的两位守护人最后齐聚在演播室中,他们要进行节目中最隆重,最庄严的一个环节:颁发国宝守护人印信,宣读誓言。

在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参与节目的守护人都会手捧印信,面对观众,庄重而严肃地宣读国宝守护誓言。这个环节仪式感很强,设计新颖而独特。颁发印信、宣读守护誓言正好与每一件文物故事的开头相呼应,非常好地把庄重、肃穆、敬畏等情绪从头到尾贯穿在一起,独具匠心。

3 启示和借鉴

《国家宝藏》节目中纪实性与综艺性的融合与统一使这档节目达到了文化类节目的新高度。正如节目总导演于蕾所说:这是一段基于历史创作的戏剧演绎,通过实地探访、演播室综艺等多种形式,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3]。其成功的节目模式也为其他电视台的文化综艺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借鉴。

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承和传播,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文物中寻找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建立文化自信。

在融媒体时代,我国珍贵文物在坚守传统的守护阵地的同时,还应积极与大众传媒和新媒体、融媒体相结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和数字化传播技术广泛传播,彰显文物的文化价值,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演播室国宝
演播室跨系统级联在《跨越时空的回信》中的应用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国宝收藏:朱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