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省级卫视新闻立台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0-07-12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卫视受众互联网+

新闻立台,是指“以新闻、新闻节目和正确的舆论、思想、审美、视听市场导向等为广播电视媒体的立身之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电视媒体应发挥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二是电视媒体在节目编排和制作上强化新闻类节目的比重和地位,将电视新闻类节目作为整个频道的重心。

在我国,省级卫视坚持新闻立台既是责任也是使命。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受新媒体冲击较大,部分电视媒体为了追求市场效应,不断迎合受众口味,导致新闻类节目不断式微,娱乐节目遍地开花。因此,重申新闻立台理念,强化电视媒体特别是省级卫视的新闻立台意识很有必要。

1 省级卫视新闻立台的必要性

1.1 新闻立台是省级卫视正确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职责所在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公共利益之上是其天然属性,也是其立身之本。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普通受众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利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覆盖面广、公信力强的省级卫视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始终把握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社会效益第一。通过客观、深入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影响受众独立思考,引导舆论,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新闻立台是提高省级卫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选择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之基,其对省级卫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级卫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其公信力曾被受众所推崇。但近年来,部分省级卫视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内容的把关出现偏差,导致假新闻、低俗节目泛滥,严重透支受众信任度。新闻立台让电视媒体回归新闻本位,重塑受众对省级卫视的信心和信任度。全世界有影响力的知名媒体无不重视新闻立台在发展和竞争中的地位。BBC、CNN、半岛电视台等皆因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能力、24小时不间断播发新闻的强大报道能力以及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通过对热点新闻事件及时的报道和权威的声音吸引受众、可以树立省级卫视品牌形象,提高省级卫视的核心竞争力。

1.3 新闻立台是提高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马克思说的这句话被美国学者萨义德引作其所著《东方学》的题记,用来描述东西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尽管多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一直在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重构中国国际形象,与西方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际舆论中依然是“我弱西强”,西方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曲解中国、妖魔化中国的现象一直存在。从2008年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的失实报道到今年对香港局势的不实报道及存在的严重偏见,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加强新闻立台,切实提高上星卫视等电视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对打破西方舆论霸权,传播中国形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省级卫视新闻立台现状

当前省级卫视对新闻立台越来越重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限娱令后,各大省级卫视纷纷调整了节目编排,加大了新闻类节目的比重,并开创了一些高质量、有特色的新闻类名牌节目,在舆论引导和弘扬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省级卫视在新闻立台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思想上重视不够,新闻立台意识薄弱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媒体以新、奇、特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分流了大量的电视受众,受众流失导致广告份额大幅缩减。在此情况下,部分省级卫视从业人员遗忘了初心,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一味迎合受众,以娱乐定位,将娱乐作为频道发展的基本方向,新闻节目退出黄金时段,让位于娱乐节目。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或有意忽视,导致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内容同质单一,整体收视率在低位徘徊。新闻立台的推进和发展面临很大的阻碍。

2.2 业务上创新不足,节目难以吸引受众

2.2.1 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

在现有的省级卫视新闻类节目中,存在大量风格相近、形式相似以及内容雷同的新闻栏目,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收视需求。如卫视新闻联播大都成为官员的传声筒,大篇幅集中报道本地党政官员的政务活动;民生新闻栏目大都聚焦家长里短的邻里琐事;早间新闻大多选题相似,风格雷同。

2.2.2 报道形式较死板,方式较陈旧

部分省级卫视在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形式上还保持着传统媒体时代的特征,整体报道流程公式化、程序化严重,重说教轻沟通,节目编排较为呆板,缺乏吸引力和冲击力,新闻发布时效难以跟上“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2.2.3 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够,互动性差

部分省级卫视对待媒介融合认识不足,措施不到位,“台网融合”还局限于表面。通过检索发现,很多省级卫视仅仅通过将节目放在官网直播或点播的形式来实现与新媒体的对接,并没有真正重视新媒体的地位将其作为独立媒体来管理和经营。即使设有“两微一端”的省级卫视大多也仅仅将其作为传统媒体延伸和圈地的平台,并没有从内容制作和人员管理上按照新媒体的特性用心经营。

此外,严重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尽管很多省级卫视新闻栏目开通了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多个新媒体账号,但基本上属于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互动形式十分单一,仅作为单向推送新闻的渠道之一。未能有效顺应新媒体发展技术,搭建起自己的平台、开发自己的应用, 从而形成自己有效的发展模式。

2.2.4 缺乏“独家声音”,特色不足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靠“独家新闻”取胜,但新媒体的发展使大众传播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瞬间的海量转发,让“独家”的价值大打折扣,“独家新闻”已无保鲜期,相对于“独家新闻”而言,受众更需要的是第一时间深入的新闻分析和解读,即“独家声音”。因此,新闻评论的力量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省级卫视严重缺乏高质量、高水准、有思想、有观点的新闻评论内容和新闻评论节目,大多数都只是对新闻单纯的播报或人云亦云似的简单点评,无法满足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独家声音”的渴望和需求。

3 省级卫视新闻立台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新闻立台意识,贯彻新闻立台理念

省级卫视应正视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更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新闻立台的意识,全面认识新闻立台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和对于省级卫视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加强全台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会议等形式,强化“新闻立台意识”,引导电视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加强电视工作者新闻传播理论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和锻炼,提高其政治觉悟,引导其聚焦新闻主业,依靠内容取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大道理、传达新思想,充分发挥好省级卫视弘扬主旋律主渠道作用。

3.2 创新栏目编排,打造完整的新闻节目链

首先,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敢于创新,打破栏目编排常规。如在面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可第一时间调整栏目编排,随时实现及时播报最新消息或进入新闻现场,搭建开放性直播平台,实现超长时段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常态化,满足受众需求,树立媒体权威。在这方面,可借鉴东方卫视。2014年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东方卫视团队依靠敏锐的新闻嗅觉迅速反应,第一时间打通版面,停播多档娱乐节目,推出关注马航事件大直播,成为第一个开通该事件直播的省级卫视频道。“泽传媒全媒体收视大数据管理系统”统计显示,此次事件报道中,东方卫视在全国37家省级卫视综合频道中全媒体传播报道指数位列第一,为东方卫视在重大新闻播报上赢得了口碑和影响力。

其次,要强化整体化编排理念,打造完整的新闻节目链。结构松散、类型单一、同质化、不讲究技巧的节目编排难以抓住受众眼球。只有优化频道编排,做到板块整体构建,将重点新闻栏目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勾连起来,实现全天新闻互相关联,才能让受众接触到最新鲜资讯,满足其即看即有的需求。同样以东方卫视为例,其每周编排推出的9档新闻专题和新闻资讯栏目特色鲜明,《东方大头条》《看东方》《东方夜新闻》《东方新闻》等新闻栏目打造了早中晚夜完整的新闻节目带,同时东方卫视还将《环球交叉点》《双城记》《防务新时空》等新闻专题栏目整合编排,铸造了一条从新闻到评论的完整新闻链,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3 变革新闻报道方式,重塑新闻魅力

省级卫视作为主流媒体,挣脱陈旧理念,清理陈旧模式,追求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是新闻立台得以践行的重要途径之一。

3.3.1 创新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

远而空、高而虚是省级卫视新闻宣传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种英雄榜式的宣传语态严重影响了受众的观看体验。因此省级卫视要以受众为中心调整叙事策略,采取平民化的叙事视角,观察普通人的心灵微光,从普通人所观、所感的具体故事入手,注重记录细节,靠真实的故事和画面打动受众。

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播出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 365个故事》就是秉承着纪实精神,将镜头对准平凡的普通人。如其中一集《每天在云端》主要讲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上一名普通的塔吊女工杨小芬的故事,三分钟的内容里,通过实时捕捉的大量让人震撼的场景、细节和平静动人的口述刻画了这个只有85斤的瘦弱女孩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她是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如何与爱人相处,如何日复一日的坚守……展现出平凡中的动人、粗砺中的诗意,感动了数以万计的观众。

突出时代主题的典型人物报道同样也能通过创新性的叙事策略赢得观众的心。湖南卫视推出的《县委大院》《为了人民》《绝对真诚》《我的青春在思路》等系列报道采用新闻大片直播模式,打破传统新闻固有路径,采用纪实化的叙事风格,通过鲜活立体的细节叙事,让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扑面而来,同时结合戏剧化处理、审美艺术等原理让整个报道生动活泼、声情并茂,于潜移默化中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2 深耕深度报道,打造精品内容

一直以来,深度报道一直都是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媒体品牌形象的利器,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更加需要了解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事实背后的事实。省级卫视应结合自身优势,坚持主流媒体阵地意识,加强深度报道,确立自身特色,打造精品新闻内容。

首先要培养一支专业、敬业的深度报道队伍,包括记者、编辑和媒体管理人员。要做到善于捕捉和挖掘新闻,同时又具有无畏的意志品质和高度的职业良知。其次要善于结合数据可视化、AI等新技术,丰富节目表达形式,提高节目观赏性。

3.3.3 借力新媒体,增强受众黏性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单向的、线性的传播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电视媒体也认识到了这点,很多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中引入了现场采访、现场连线、直播互动等,让主持人与场内外的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但由于电视媒介本身的特性,其与受众互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因此,省级卫视新闻节目要借新媒体之力,拓宽互动的维度,实现多元话语空间,增强受众黏性。

具体可借鉴央视《中国舆论场》节目,该节目通过节目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央视频道、央视网协同联动,引入虚拟观众席,每期参与直播的观众可通过微信“摇一摇”抢虚拟入场券参与到节目中来,不仅可以对现场发言嘉宾点赞或献花,还可以通过实时弹幕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每期节目还准备了十万元现金红包或礼券,观众直接通过微信进入互动即有机会赢取价值不等的奖金或礼品。这样新鲜的互动机制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开播至今,《中国舆论场》最高直播在线人数曾突破700万人,成为真正的全民性互动节目。

3.4 加强媒介融合,完善传播渠道

内容为王,渠道为后,高质量的节目内容还需要借助高效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电视开机率不断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省级卫视要做到融合“大小屏”,守着“大屏”优势,拓展“小屏”特色,积极搭建以电视端、移动端和其他终端为一体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来提升节目影响力和知名度。如安徽卫视将全台跨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推出“达耳闻”“啊哟”“海豚视界”等移动端产品集群,并借助外力,将优质内容通过大流量平台全网分发,与此同时还通过公交、城市轨道、户外屏来进行信息传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式、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最大程度的覆盖更多的收视人群。

3.5 重视新闻评论,传递“独家声音”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新闻的灵魂,对社会舆论具有强大的引导力,特别是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受众需要有铿锵有力的声音和观点来满足其对新闻深层次了解的需求。省级卫视应发挥自身权威性和专业性,通过新闻评论来提升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新闻评论人才建设,培育名记者名主持。另一方面要根据电视媒介的特性并结合新时期受众的欣赏特点创新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

4 结束语

省级卫视唯有改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拥抱新变化,不断创新新闻立台的方式和方法,对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守住舆论宣传的阵地。

猜你喜欢

卫视受众互联网+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