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播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2020-07-12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音频听众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确实,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特别是移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各种新型媒介纷纷涌现,给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与冲击。曾经影响深远的广播媒体,相比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似乎日渐势微,正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在县级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广播媒体唯有顺应时代发展,勇于创新,才能发挥广播媒介的独特魅力,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 县级广播媒体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电子媒介,广播曾给人类传播史上带来一次重大变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了深远影响。在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也不例外,自1951年9月建立第一座广播收音站起,至1979年1月昌宁县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建成开播期间,广播是全县唯一的新闻传播渠道,历经了无线收音到有线广播,再到调频广播、中波广播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极盛时期,全县公社通播率达100%,公社以下广播专线达4 500千米,入户喇叭达21 000多只,形成了庞大的农村广播网络,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后来,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受电视节目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强大冲击,广播听众大量流失,广播媒体影响力迅速下降。在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外,还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给广播媒体带来了更巨大的冲击,广播媒体渐渐被边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广播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广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比如,人们从过去通过喇叭、收音机、MP3等收听广播,转变为通过手机、车载广播等收听;从在固定场所收听,转变为移动场景伴随性收听。广播节目的收听群体发生了变化,收听习惯发生了改变,收听需求也出现变化。

当前,广播媒体发展的尴尬局面,更多是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的。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广播节目一般只有两三个人负责,人员力量有限,缺乏创新意识;节目定位不准,采编模式陈旧,内容比较单一,基本就是电视节目的“语音版”;听众很少参与互动交流。因此,导致县级媒体广播节目覆盖率在理论上很高,但由于人们对广播频道、呼号认知度低,节目吸引力不足,实际上几乎无人收听,县级广播媒体的自办节目成了自娱自乐的节目,以至于人们产生疑惑:广播会不会被彻底淘汰、消失?

2 全媒体时代县级广播媒体的优势和空间

广播自1906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113年历程,其间经受了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移动新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尽管听众大量流失,传播力、影响力明显下降,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淘汰、消失。在大中城市,都市调频广播依然活跃,拥有很多“铁杆”粉丝。仅以云南省保山广播电视台的FM98.7综合广播为例,在保山中心城市及昌宁等五县区市都很受市民青睐,甚至传播力、影响力还要超过电视节目。

广播媒介顽强的生命力来源于自身的独特优势。相比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广播最大的优势在于快速性、移动性和伴随性。快速性,就是广播集采设备简单、接收简便、方便快捷,能够做到及时播报;移动性,就是收听不受固定场所限制;伴随性,就是广播的收听行为更有场景性,可以伴随开车、运动、做家务时收听。此外,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一旦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看不到报纸、电视,上不了网络,群众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就只有广播,广播媒体不可替代的通讯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新技术、新应用赋能广播媒体发展新动能。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运用纷纷涌现,广播媒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以前,听众依靠终端收音机、大喇叭、MP3、MP4等收听广播节目,现在可以通过手机音频App、车载广播、互联网在线音频等多种方式收听。过去,广播节目只是单向播放,听众只能被动接收,现在听众可以通过电话热线、移动端留言等方式参与互动交流,增强了传播效果。

听众多样化的需求打开了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空间。从传播途径看,报刊、电视、网站及新兴媒体的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都需要通过视觉接收信息,很多人都感到用眼疲劳,意识到应该给眼睛“减负”。正因为如此,催生了“耳朵经济”。在互联网上,涌现出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等众多网络音频应用平台,音频节目受到听众青睐。在收听的场景上,越来越多的用户形成了在运动、开车、做家务时收听音频节目的习惯。在节目内容上,除了偏资讯的传统节目外,存在大量音乐、听书、生活服务等分众化收听需求。因此,广播媒体也就有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3 媒体融合发展中广播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按照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顺应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广播媒体的创新发展,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坚持栏目分众化、内容本土化、传播多元化、互动多样化,不断增强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栏目设置应坚持分众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听众收听广播节目从过去被动接受转变为个性化选择收听转变,县级广播媒体的栏目设置就要转变观念,瞄准收听群体,找准节目的定位。广播栏目的定位,首先要解决好“面向谁”的问题。当前,广播节目的分众化比较明显,老年人群体选择在茶余饭后收听新闻资讯类节目;上班族在开车上下班时,希望收听交通出行等生活服务类节目;年轻人在做家务、运动时,则更喜欢收听音乐等休闲类节目。县级广播媒体的栏目要瞄准不同群体,分众化设置,满足听众的个性化收听需求。

2)内容生成应坚持本土化。县级广播媒体内容生成坚持本土化,既是面对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多重、交叉覆盖的竞争策略,也是服务本地听众、体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县级广播节目要根据受众需求,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本土化策略。新闻资讯类节目在传递好党委、政府权威声音的同时,要更多的把话筒对准百姓,将事关民生的本地新闻放在首位。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当地民情风俗、文化习俗等,开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广播节目,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节目的亲近感和亲和力。

3)节目传播应坚持多元化。要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变革潮流,坚持广播节目传播的多元化。除了调频、中波等广播外,满足听众通过收音机、车载广播等终端收听以外,可以在网站开辟广播专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音频节目,为听众提供丰富的互联网在线音频,方便广大听众、快捷、方便收听。此外,还可以选择入驻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等互联网音频应用平台,利用平台的聚合效应,吸引更多的听众,同时不断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

4)节目互动应坚持多样化。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是“以人为本”办台理念的体现,也是增强节目活力、感染力、亲和力的“良方”。随着大众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广播节目与听众交流互动的媒介,也从最初的书信、热线电话到现在的手机短信、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演变。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节目的互动交流更应该坚持多样化原则,拓宽交流互动的渠道。在线上,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微信等即时通信手段,加强与听众的线上交流互动。在线下,可以邀请听众走进演播室,现场参与节目互动;可以定期举办听众见面会,让主持人与听众面对面交流,展示个人魅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节目的互动效果。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唯有顺应发展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手段、方式,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才能不断提升节目传播力、影响力,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广播节目听众,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音频听众
Egdon Heath (Extract from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柏韵音频举办Pureaudio 2021新产品发布会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编辑的角色转型及定位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少儿广播节目未来发展之我见
开盘录音带音频资料的数字化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力及基本素养研究
听众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