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三个生力点

2020-07-10赵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话语权

赵娟

摘  要:话语权竞争,凸显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理应拥有对自身制度的解释、表达,进而获得认同的权力。要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实践选择和实践优化中找寻引擎力,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制度自信为内生力,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认同为外动力,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讲好中国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生力点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要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实践选择和实践优化中找寻引擎力,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制度自信为内生力,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认同为外动力,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一、制度实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引擎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实践探索中萌芽、在实践选择中成型、在实践优化中完善,彰显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一)萌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

相较于成熟的西方政党,萌芽中的中国政党青涩又倔强。传统语境中政党文化的缺失,使“政党”这一政治名词过早与“私植党羽”“党同伐异”等语义结合,斥于政治生活之外,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社会各阶层力挽民族危亡之时,才产生了同盟会这一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随后,各方政党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效仿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试图建立起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但最终,却都因为水土不服而扼于襁褓。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为中国注入了全新活力,中国政党政治枯木逢春,衍泛出嫩芽新绿。中共二大明确提出,要“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共三大明确要走联合道路,实行党内合作,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多党合作制度萌发新芽。

(二)成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选择

1927年,一意孤行的蒋介石以一场反革命政变,打破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意境,一党专制模式由此开启。为了实现以党治国的目的,蒋介石公然与共产党为敌,军事上“围剿”、文化上“查禁”、经济上“封锁”,企图以其掌握的军事力量消灭已然壮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对于新生的革命民主政党,蒋介石竟也以同样毒辣的手段加以迫害和消灭,杀害民主人士、囚禁党派领袖、镇压民主同盟,将一党专制推向极致,在国内制造出“白色恐怖”的紧张氛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强大的敌人入侵,蒋介石却始终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方针,置民族大义于不顾。面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背向而行,激发了国内矛盾,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内外压力下,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形成。但表面的妥协并不能掩盖蒋介石的独裁本性,《整理党务》决议和《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的反动出台,暴露了其狼子野心。1946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公然撕毁双十协议和重庆旧政协会议决议,随后,蒋介石一手包办了分裂的国民大会,彻底揭开了其虚伪的民主外衣。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则表现出凛然的民族大义。与国民党“党外无党”的反动主张不同,共产党秉持“争取多数、反对少数”的统战方针,把民主党派作为同盟军,坚持组织各党派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年“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随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由此奠定。1949年政协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协商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三)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优化

新政协会议召开,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领导+合作”“执政+参政”的政治合作新格局。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留存必要性的探讨却被摆到桌面,有人认为“民主党派是为争取民主而成立的,现在有了民主,其任务已尽” [2],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主张解散;有人认为只有把民主党派变成共产党的一部分,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定性,主张改造。面对各种声音,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主要领导铿锵发声,认为民主党派具有继续联系群众的历史使命,必须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是如此”[3],“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八字方针扩充为十六字方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元气满满,各民主党派贡献力量积极参政,助推中国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同中国共产党一道,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二、制度自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内生力

自信,是话语权的信念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理论中获得动能,在制度中获取保障,盈生了充分的制度自信。

(一)理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动能

制度自信与底气,不仅源于实践的有效,而且源于理论的成熟,只有用理论的清醒引导行动的自觉,才能真正把握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以其先进性指引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启蒙中国开始争取各民主政党的团结协作;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把团结、民主、协作精神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原则确立下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传入中国并实现了中国化转变。毛泽东开创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模式;邓小平从政治制度高度来准确表述,规范了我国政党制度提法;江泽民、胡锦涛把这一制度上升到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范畴,用法律保障和完善了我國政党制度;十八大后,习近平更加准确定位民主党派参政党定位,注重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完善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

(二)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保障

从1989年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意见颁布开始,就确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合法地位,1993年,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之后中共中央陆续发布了多项文件,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得到了宪法和党内法规的双重确认,话语权建构拥有了最重要的政策依据。尤其是今年,连续发布了《纪要》、《规划》和《意见》三个重要文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政党关系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良性发展,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更加凸显。

三、制度认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外动力

总书记说,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个问题[5]。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就是要解决好“挨骂”这个还未根本解决的问题。

(一)突破旧制藩篱,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

政党制度来源于西方,由于长期的发展与制度成熟,一直以来,政党制度的话语权一直牢牢地把控在西方人的手里。处于垄断惯于傲慢的西方国家,总是用有色的眼光审视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所谓的“民主”标准恶意抹黑攻击我国,把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囿于一党制,甚至宣称我国属于霸权党体制,极大地中伤和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履不必同,期于适足,伴随改革开放,我们硬实力的增长,软实力的提升,都充分彰显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敢于对西方的妄语说不,敢于突破旧制藩篱,以“新、旧”二字划清界限,向世界表达我们自己,就是迈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自觉的重要一步。

(二)讲好中国故事,获取世界政党制度价值认同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党羽恶斗,创造了政党协商合作的新局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获取世界价值认同,建构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而且可以为世界政党政治提供中国方案,对于西方政党危机和民主困局的破解有着极大的世界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共鸣。在语言和思维习惯上,深度研究,构建世界语言表达系统,用融通中西的新语言、新概念、新范畴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实践探索、发展前景讲清楚讲明白,让国外了解中国政党制度,理解我们的道路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注重心理的共情,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与不同国家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寻找情感的共同点、思维的连接点、心理的相通点,拉近相互认知,实现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46.

[2]  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35.

[3]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4]  周恩來统一战线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0.

[5]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

猜你喜欢

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研究
争衡·重塑·掌控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婚姻里的“话语权”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