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0-07-10纪敏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创新型高质量发展

纪敏

【摘要】公民科学素质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厚植创新发展土壤、谋求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具有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总结近年来盐城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的成绩,挖掘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盐城实现“两高”目标、实施“三市”战略、践行“两海两绿”路径,建设产业新盐城、开放新盐城、生态新盐城、幸福新盐城,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创新型;高质量发展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是决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推进“两海两绿”,建设产业新盐城、开放新盐城、生态新盐城、幸福新盐城,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

一、盐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在盐城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盐城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服务民生、面向基层,着力建立健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2017年盐城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8.9%,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与盐城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二是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聚焦重点人群,农民、青少年、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蓬勃开展。精心打造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三百行动”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品牌,促进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进入常态化,公众参与科普的机会和渠道得到拓展。三是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作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科普教育基地利用自身优势举办活动,努力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市科技馆从2015年免费开放,年受众达30多万人(次)。着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以“科普中国”“江苏科普云”落地运用为目的,推动移动端传播体系、科普中国e站进入社区、学校、乡村。2018年底,盐城建成科普中国e站多媒体显示终端634个。四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明显加强,动员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各方面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底全市注册科普志愿者总人数达4.7万人。

二、盐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虽然近年来盐城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逐年稳步提升,但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盐城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仍存在科普公共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素质区域协调发展还不充分。2017年调查结果显示,盐城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9.8%,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7.5%,距离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重点人群推进不平衡。公民科学素质继续呈现随年龄段升高而水平明显下降的趋势,高年龄段以上人员的科学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女性科学素质相对增长缓慢,各地、各部门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尚待完善。三是科普资源供给不充分。有的地方部门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地区科普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综合性科技场馆相对滞后,科普信息化建设和分类精准服务还不到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尚不充分。

三、推进新时代盐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塔尖才越高耸。只有公民科学素质的大力提升和普遍提高,实现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盐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才会获得更牢固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为实现

“两高”目标、实施“三市”战略、践行“两海两绿”路径提供坚实保障。

(一)面向需求、突出主题,推动科普宣传教育高质量。一是广泛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坚持“六个走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精心打造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双创活动周、环保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二是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灵活运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工具,推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形成具有强大活力的科学传播体系。

(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科学素质提升高质量。一是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拓展和强化校内外科学教育内容,抓好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等重点科学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打造具有较强科学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后备军。二是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表率作用。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脱产培训、专题轮训、干部自主选学和在线学习中强化科学教育内容,编发应知必读科普读物,引导激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决策本领,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形成“头雁效应”。三是打造高素质城镇劳动者大军。扩大城镇劳动者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覆盖面,弘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切实增强城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四是加快提升农民科学素质。针对农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偏低的实际,把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精准服务的农村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挂县强农富民、科技特派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集成资源、优化供给,推动科普公共服务高质量。一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科普场馆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专题科普场馆或流动科技馆,促进综合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协同增效,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场所与设施公平普惠,拓宽公众提升科学素质的机会和途径。二是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创新。办好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等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从事科普产品研发设计,促进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互动发展。三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等机构和青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益民服务站等阵地,培养根植于基层的社区科普人才,推动科普工作网络向基层延伸,畅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统筹各方、协调联动,推动科普体制机制高质量。一是强化工作责任。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把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进一步落实属地领导责任,定期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加强社会动员,激励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及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形成上下互动便捷、纵横衔接密切、大联合广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党委和政府要下决心提高科普经费投入,确保科普经费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踊跃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三是强化监测评估。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时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情况和效果,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对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形成有利于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鲜明导向。

【参考文献】

[1]赵立新,赵东平.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年回顾与展望[J].科普研究,2018,13(06):59-65+111.

[2]佚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显著[J].河南科技,2018(26):4.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创新型高质量发展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