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像档案制作方法及应用研究

2020-07-10朱琼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活态声像档案制作方法

朱琼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是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声像档案的特点,论述采用声像档案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化的必要性,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制作方法,并结合大量工作实践进行应用,使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态”档案,更利于保存和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制作方法;“活态”档案

一、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内涵丰富的文化风俗或手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着消失或者失传的问题。非遗作为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其保护和传承值得关注。非遗的保护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档案化保护。通过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将非遗以物化的档案,如文书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及实物档案等形式保存起来。广州市的非遗项目比较典型的有300多年历史的广州榄雕、起源于明代的广彩、民国时期十分兴盛的广州玉雕、民间艺术活动沙湾飘色等,其题材大多反映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濒临失传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声像档案的必要性

面对以榄雕、玉雕、木雕、广彩、牙雕等为代表的广州本土非遗项目,由于其精髓不仅仅在材质和作品本身,更多的是在传承人的手艺、技巧、制作方法等方面,因此在档案化过程中,需要以一种全面、生动、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记录。声像档案相比传统纸质档案,通过使用动态视听语言,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展现非遗的历史魅力,形成保存价值极高的档案,更具时代特色。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一般以传承人作为载体,所掌握的技艺和构思是无形的和过程化的,通过声像的方式,可以经由口述表达、现场技艺展示等方法把非遗文化完整地记录下来。在非遗档案化的过程中,采用以声像档案为核心的策略,可以点亮一个“活”字,让非遗项目成为“活态”档案。

(一)影像之“活”。在档案的形成方面,随着国内档案部门对声像档案的重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购置技术设备,给声像档案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面对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的非遗项目,其纸质档案保存相对简单,但利用影像手段进行档案记录,能让它“活”起来,取得比纸质档案更生动形象的效果。影像的直观性不仅能消除人们对语言、文化的理解障碍,而且能充分发挥影像画面具有的大时空穿越、多视角观照、全方位整合等独特优势,以客观纪实的影像语言记录非遗项目的工艺、作品、传承人等内容,原汁原味还原手艺,挖掘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它的历史价值、档案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技术之“活”。在档案的保管方面,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声像档案可以不断地利用新的技术,比如4K摄像技术、云存储、虚拟现实等,这些新技术一方面可以提升声像档案对非遗项目的还原度,提高历史记忆收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可使声像档案做到超小体积的小型化,又具有超大容量的储存空间,更利于档案的保管。相比纸质档案,运用影像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声像档案制作,建立非遗项目的声像档案库,高清画质可长期保有,其纪实性和原始性符合档案属性,在复制和归档方面也更方便。

(三)利用之“活”。在档案的利用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声像档案比纸质档案更具灵活性。比如在档案的互动传递、交流共享方面,声像档案具备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一方面便于向社会传播档案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快捷地收集资料。在对外服务方面,声像档案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也更具优势,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制作方法及应用

非遗项目的声像档案制作主要包括非遗项目的材料、工艺、表现题材、采访传承人等内容,力图用动态影像的手法完成檔案保存的目的,多角度全方位地保留非遗项目内容。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是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下属单位,有一支精干的声像档案制作团队,善于利用视听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来表现档案的客观、真实等特性。该单位策划针对广州非遗项目的声像档案编研项目,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广州市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拍摄,保存广州传统文化的根脉。前后拍摄三十多个非遗项目,并制作了声像档案成片。通过大量工作实践,不断研究非遗声像档案的制作方法,归纳为前期、拍摄过程、后期三个环节,并在具体项目中充分应用。                                                                                                                                                 (一)前期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搜集、前期沟通、主题确立、文案及拍摄脚本编写等内容。拍摄前与传承人确定拍摄地点与拍摄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对拍摄地点进行踩点,获得与采访对象提前沟通的机会。如拍摄广州榄雕、玉雕、木雕、广彩、牙雕、漫塑等非遗项目时,提前到榄雕店铺、谭广辉广彩工作室、广州大新象牙厂等地进行踩点,和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沟通。在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后,再确立声像档案成片的主题,进行文案的撰写、拍摄脚本的编写。良好的前期策划和沟通,是制作优秀声像档案的基础。

(二)拍摄过程。在确定好拍摄时间后,就进入拍摄阶段,拍摄次数一般根据内容而定。整个拍摄过程对拍摄人员、拍摄设备和拍摄技术有一定要求。1.拍摄人员方面,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一般包括摄像师、采访人员、编导、摄影师等角色。采访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采访人员需注意采访礼仪、采访技巧等方面,恰当提问、积极倾听,同时,由于地域的原因,广州非遗项目的采访一般以粤语为主。2.拍摄设备方面,非遗项目声像档案拍摄方面需要的专业设备包括4k摄像机、广播级高清蓝光摄像机、LED灯光、录音笔,无线新闻采访麦克、单反相机、高清专业监视器、萨拿脚架等。另外,对于部分拥有声像档案制作室的档案馆,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作为视频、音频摄制的场所。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建有一个六迅道高清声像档案制作室,因此对传承人口述内容的拍摄,可以获得更好的制作效果。3.拍摄技术方面,采访非遗传承人时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机位的架设,二是灯光的布置。机位的架设:一台摄像机采用正面机位,全景构图拍摄传承人,另一台摄像机采用侧面机位,近景构图拍摄传承人。灯光的布置:因为拍摄设备采用的是4k摄像机和高清蓝光摄像机,布光程序做好了才能保证好的画面质量。每次现场拍摄的情况都不一样,布光的普遍方式是先主光,后副光;先副光,后修饰光;先全景,后中、近景。光线的处理应该从摄影的技术和艺术角度来考虑。拍摄非遗项目制作技艺时,主要以非遗传承人展示制作技艺步骤为拍摄内容,双机位拍摄手艺制作过程,尽可能地详尽记录非遗项目内容。

(三)后期制作。采访拍摄完,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结合设定主题,把已拍摄的大量素材精剪出成片,形成一个完整的声像档案。为了最大程度还原非遗项目,拍摄素材往往会比较多,比如拍摄珠绣非遗传承项目,拍摄了两个采访人物、珠繡展馆、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会议、珠绣讲座等内容,设备有两部摄像机和一部相机,素材时长达15个小时,320张精选照片;拍摄牙雕非遗传承项目,两位传承人分别在不同的工作地点,拍摄的内容相通又有区别。从海量素材到形成声像档案,剪辑技术必不可少,而且要求编研工作者对拍摄内容有整体把控的能力。剪辑时注意回避对画面的简单堆砌,需要对素材进行有机结合,表达统一主题。为强调真实性,非遗项目素材的后期剪辑对画面色彩、声音等不进行过多干预,达到呈现项目的最原始状态效果。后期制作主要采用非线性剪辑软件进行素材编辑,一般采用的剪辑软件是CANOPUS EDIUS、ADOBE PREMIERE和APPLE FINAL CUT PRO,图形视频处理软件是ADOBE AFTER EFFECTS。

四、结语

当前社会已处于从语言文化主导的一元化时代进入视觉影像文化主导的多元化时代,大多非遗项目因为受社会大生产的冲击,已成为一个个没落行业,如果保护手段不更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声像档案声色并茂,符合当下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独特优势。在档案部门,声像档案的编研通常是一种主动对外提供服务的工作,不仅是积极开发利用馆藏声像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也是新形势下档案部门主动作为的一种方式。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声像档案在形成过程与载体要求上的独特性越来越受重视,档案部门应该努力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利用方式,进一步推动档案文化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活态声像档案制作方法
一种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制作方法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浅谈企业声像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建议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声像档案管理
企业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探讨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
《留住手艺》
一种古黑色色釉制作方法及其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