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0-07-09宋文静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传统文化创新

宋文静

摘    要:传统文化和语文在千丝万缕的交融和联系着。我们要学习中国的语文,文化的语文,而不是机器语文。教育是发展着的教育,语文是发展中的语文,如今我们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复古逆流,而是给我们的中国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成为其无尽的源泉。更是让我们的语文找到根,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学科融合;创新;体验教育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初中阶段要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能力。

笔者认真比对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第1条、第2条、第3条与第7条,发现语文新课标中的第2条(以及第7条中的部分内容)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提出的,而新出的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具体和深化。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融和联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语文教育纯粹实用主义的教学旨趣和过度技术性操作的教学现象,让我们又共同反思语文教育的价值价值所在,笔者认为,我们要学习中国的语文,文化的语文,而不是机器语文。教育是发展着的教育,语文是发展中的语文,如今我们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复古逆流,而是给我们的中国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成为其无尽的源泉。更是让我们的语文找到根,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在语言文学上有魅力,在其他的领域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作为文学与文化的一大方面,其与语文的交织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思考与发扬。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正是目前语文学习中缺少的深度目标,因此,二者如果能够进行融合,将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结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硕果。

传统文化课程与语文课程进行融合,需要我们老师们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呈现出无限的精彩。下面我将要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做法:

一、篇目摘录,精雕细琢

首先将传统文化课本中适合与语文结合的篇目摘录出来。传统文化涵盖的面是非常广的,不只是文学上的,还有艺术、医药、科技、民俗、建筑等等诸多方面,但是能与语文结合的主要是古诗、古文、名人轶事、汉字以及其他修身养德的篇章。其他专业性强或者是领域偏远的可寻求科目相近的老师进行传授。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的更多更广一点,而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

二、融合方向,纵横有道

之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即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所谓横向融合,就是将同一种文体、同一个作者或者是时空相差不大的作品,寻找共性进行整合。比如,在学习韩愈的《马说》的时候,传统文化课本中有它的姊妹篇《龙说》,二者从写法和内涵上都有很多共性,可以作为文言文对比阅读,深刻感受韩愈的品格和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这是融合工作的重点。所谓纵向融合,就是作者或者作品在时空上差距都比较大,但可以寻求一种隐含的共性,两学课相帮相称,深化课堂。比如在设计语文课的时候,我们尽力在导入、结语或过渡语中,在过程性评价中使用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或者其他内容。两门学科的融合,要达成双向目标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感受,领悟情怀,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

三、融合创新,趣味无穷

有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共性可以供我们融合,就需要进行创新。不是所有的融合都需要从传统文化课本中找一课,在语文课本中找一课的,也可以是几篇都在传统文化中,几篇都在语文课本中,也许有几篇是你自己认为比较典型的可以用来融合、拓展的。有时候传统文化与语文并不是分家分的特别明显,二者主要是在目标的教学上侧重点不同。语文课本中所学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其实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而在语文的教授上我们侧重的是语言与写法,而在传统文化层面上它侧重的境界。二者融合起来的话会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领略到诗的语言与写法,更可以领悟到古人的情怀、祖国的博大,历史的宏伟。创新,你完全可以自己创造一堂新的课,一组新的课,比如“古诗苑漫步”“古文趣谈”“名人对对碰”“汉字故事”等。拿“古文趣谈”为例,《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就非常有意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疏通文本大意,概括出文本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不同结局的原因以及探究写法。但是我们要想达到传统文化学习的目标,就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深意、让我们学习的目的以及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不做“仲永”,成为“吕蒙”。我们在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中,不仅仅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区别,还会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更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政敌的诸多“不谋而合”。走进文本走向人物,走出文本体察现实。在进行融合的时候因为有着双向目标,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仔细斟酌目标的设定与突破,时间的安排等。

四、体验教育,加深感悟

如何带领我们的学生进行体验呢?这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说的再多,学生体验不到的话其实都是一种枉然。体验教育其实不只是传统文化课目标,也是语文的目标,因为这两门科目都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责任。体验教育的实现方法,笔者认为有几点:1、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要为本课所学的重点设计几个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在某一个情境中去思考与感悟,看是否真的能够运用所学激发出内心的真善美或者反省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情景的设置一定要切实可行,贴合本课所学,最终达到文本与现实的统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2、设计活动进行展演,比如传统的礼仪,这些距离我们现代人似乎比较遥远的礼仪光看看说说是达不到目的的,需要动起来。礼仪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让他们在做的时候体会到庄重感,场合感,重现当年文人雅士的风采并进行效仿,同时引导学生与现实结合,哪些礼仪在现代生活中依旧使用,哪些如果更多的人使用会更好。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国学馆实现一些体验,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便利。4、利用校园的广播平台、电子屏、墙壁文化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校园里身体力行。

在传统文化与语文相融合的探索中,我們依然还需要继续努力,传统文化将会引领语文的诗意、深意,语文也会让传统文化更加灿烂夺目!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传统文化创新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