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东京梦华录》看宋代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融合

2020-07-09楚文君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宋代

【摘要】宋朝是一个宫廷音乐与市民音乐都十分耀眼的朝代,当时相对国泰民安的社会使宫廷与百姓尤其注重音乐的发展与交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都城昔日盛况与城市风貌,其中有大量对东京汴梁各音乐艺术的描绘。从书中可看出,朝廷与百姓主观上有让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交流融合的意愿,更有以瓦子为主的商业化城市格局为双方音乐交流提供重要场所与契机。

【关键词】宋代;《东京梦华录》;宫廷音乐;市民音乐;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10-02

【本文著录格式】楚文君.从《东京梦华录》看宋代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融合[J].北方音乐,2020,06(12):10-11.

前言

由于城市格局的扩大、城市经济的崛起和人民生活的富庶等各方面原因,宋代音乐中心由宫廷转向城市。《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记录自己从宋徽宗崇宁二年至宋钦宗靖康元年第二年在京都的见闻,陈述中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宋代经济的繁华富饶、人民的安居乐业,音乐也由从前多存在于宫廷贵族生活中变为全民都喜爱的重要娱乐方式。如果说宋代宫廷音乐是历史经过筛选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那么市民音乐就是民间流行的各种音乐艺术的扩大化与相对正规化,秉承着与民同乐的想法,宋代宫廷音乐多次与市民音乐相互冲击、交流,进行数十年的音乐文化融合。

一、官与民进行的大型活动促进音乐融合

官民同乐的大型活动在当时的京都十分常见,在当时的娱乐活动中,以音乐为主体形式的类型所占比重相当大。大型的音乐活动中,自然会有宫廷乐团与民间艺人或团体等的艺术交流碰撞。

梦华录卷之六·元宵篇中:“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为了庆祝这重大节日,朝廷搭建可供休息赏玩的山棚,百姓们自发聚集在御街上,等待观看精彩表演。其中“大特落、灰药、骨绌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嵆琴。党千,箫管。”从演杂剧那三名人士的艺名中看,虽不能确定其艺名是来源某个杂剧经典还是为了使观众印象深刻而起,但可以看出是来自民间的艺人,“温大头”“小曹”更像是两位因为嵆琴弹奏得好而被大家所熟悉的艺人。之后“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君百戏在其中。”更有甚者“教坊钧容直,露台子弟,更互杂剧……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欢呼。”教坊司和军乐队的音乐属于宫廷音乐,而“露台子弟”应是民间专门从事艺技的年轻人,可归结到市民音乐领域。来自宫廷与民间的音乐团体在露台这个场地演奏音乐的过程中,风格各不相同的演奏者从中学习到不同的音乐类型,提升自己的技艺,慢慢地市民音乐多了宫廷音乐的正规庄严性,宫廷音乐也提升了些灵巧性、新颖性与多元化,更为在露台下面观看演出的人们提供了一场听觉的盛宴,使他们在习惯了市民音乐类型的同时,慢慢接触到宫廷音乐中不同的演奏。

卷之六·十六日中:“诸幕次中,家妓竞奏新声,与山棚、露台上下乐声鼎沸。”这里出现了三处演奏的场所:山棚、露台与彩棚帷幕,其中演奏的对象可大体分为以演奏市民音乐为主的民间艺人、以演奏宫廷音乐为主的皇家乐队与直属于某大家族的家妓们。其中,家妓所演奏的音乐可归纳为宫廷风格,但其作品还是会与军乐队存在偏差。由此可见,当三处场地交相演奏音乐时,场面该是何等繁华,重大欢庆场面时所带来的音乐文化交流与冲击,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当时的东京对百戏艺人的管理制度是相对松散的,“宋朝杂乐百戏有……女伎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锡庆院宴会、诸王赐会及宰相筵设,特赐乐者,即第四部充①。”正是这种“散居”的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为宋代市民音乐中各个范畴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使音乐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效果。而有不同之处是音乐交流的前提,“每大飨燕,按籍召之”说明大型活动给民间百姓表演者与皇家乐团一个适当的机会来进行交流。

二、宫廷中和雇制度促进音乐文化的融合

“和雇”在唐朝就被确立为一种人力交易活动的专有名词,其在官民商品交易活动中的优越性,受到民间的广泛欢迎。

和雇制度在宋朝前已经经历发展,把和雇对象应用至音乐活动中的记载,始见于《东京梦华录》卷八之秋社中,“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这是民间岁时节日音乐活动中的和雇制度,随着其发展,在社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和雇乐人之所以在宋代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朝廷的乐籍制度相对宽松,使落籍或不在籍的乐人可以自由地受雇于宮廷。因此,宽松的乐籍制度为宋代宫廷音乐与市民音乐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宋朝吴自牧老先生写有明确记载:“百戏踢弄家,每于明堂郊祀年分,丽正门宣赦时,用此等人,立金鸡竿, 承应上竿抢金鸡。兼之百戏,能打筋斗、踢……遇朝家大朝会、圣节,宣押殿庭承应。则官府公筵,府第筵会, 点唤供筵, 俱有大犒②。”虽然和雇艺人的表演内容会因为场所的需要而适当加以改变,但其总体的表演形式依旧是民间的市民音乐。所以,在和雇艺人与表演宫廷音乐的艺人合作时,双方会根据对方的需要与音乐的要求来对自己进行提升,期间必然会造成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的正面碰撞,从而双方进行交流与融合,逐步使音乐达到悦人的效果。

南宋初期的宫廷用乐活动中,和雇乐人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由教乐所宣唤自教坊旧部的乐工数量。这个过程中,和雇乐人通过在宫廷的表演开始对宫廷音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由于他们广泛流动在宫廷乐队与民间音乐场合间,这种“冲州撞府”式的流动演出使他们对民间音乐品种的了解较为广泛与深刻。虽然他们本身的技艺水平有限,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感想会对宫廷音乐的内容产生很大影响。

和雇制度对于音乐交流的成果在于通过来自民间的艺人们与来自宫廷的乐师门在进行同一项音乐工作时,对世俗音乐与宫廷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正如康瑞军博士所说:“通过流动性极强的和雇乐人与相对稳定的在籍乐工在宫廷内的共同执行活动,大幅度通过了城市勾栏、宫廷殿堂与乡村庙台音乐的表演内容与形式,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终,促使当时的宫廷音乐走向世俗化与多元化③。”

三、商业性的城市格局促进音乐的融合

梦华录中无论是对民俗的概括还是对城市形象的描述,皆透露出宋朝繁华奢侈的经济面貌。所谓“花天酒地,香山药海”便总体概括出了京城人民居所的热闹繁华。北宋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描绘出北宋汴京茶楼酒肆比邻而立、顾客串流不息的繁荣景象。人民的数量和当地进行的商业性活动的数量成正比,两者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人民为商业发展提供推动力量,商业活动为人民带来娱乐消遣的方式。瓦子茶楼酒肆作为宋朝火热的娱乐场所,更是有大量潜在商业价值供商人们追捧。“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光幽坊小巷中娱乐场所就如此多,可见在一些人流量大的主街是多么繁华。数量众多的娱乐场所之间必然会产生激烈的商业竞争,商人们为了利益,迫于市场压力,便会努力提高其娱乐性来满足顾客需求,提高自己的声誉,增加每日的顾客量,来获得更高利益。这样出现的现象就是社会上娱乐性场所愈加精致,吸引大量的顾客入内。

有了众多客人作为基础,便吸引越来越多的艺人与艺伎团体们表演,更有来自宫廷的音乐团体前来演出。如此,对于商人们来说,其获利更加明显;对于百姓来说,也有更多观看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表演的机会;对于宋朝整个音乐文化来说,则使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交流更加频繁,这对于其发展与融合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瓦子作为宋代商业性极强的综合娱乐场所,具有典型意义。其丰富多彩的演绎活动最能吸引观众前来欣赏,所以存在的数量相对较多。据孟元老先生记载,有桑家瓦子、新门瓦子、朱家瓦子、中瓦、里瓦、州西瓦子、保康瓦子、州北瓦子共八座。卷之二·東角楼街巷写道:“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根据当时瓦子兴盛的情况来看,其中的演出必会收到热捧,这数千人的组成有当地热爱艺术的百姓们,有前来都城游览的各地游人们,还会有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们。

当时的艺人们,一小部分长期选择一个瓦子中进行演出,其他大部分则是在不同瓦子间轮换着表演,“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张廷叟、孟子书……教坊减罢并温习,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奴称心等。”据廖奔先生推测④,张廷叟、孟子述大概相当于京都瓦子的总管理,且考证出孟子书就在教坊担任乐官。从这方面体现出,宫廷与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教坊司隶属于朝廷,可以通过在民间的瓦子进行演出而获得相当的声誉,可见,教坊司的部分艺人们平时在瓦子内活动的次数之多。这样一来,双方不仅能经常进行音乐实践与学术方面的交流,还能及时地知道对方的创新领域与内容,并且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加以融合性改造。同时,瓦子内的表演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丁仙现、李郎中、周八官人等人都是御用艺人,文献记载:“教坊使丁仙现舞,望仁宗御像引袖障面,若挥泪者。都人父老皆泣下⑤。”可见,宫廷与民间的音乐融合在当时的京都异常受欢迎,并且在人民心中具有一定地位,大家都乐于见到宫廷教坊中的艺人来到瓦子内演出。

四、总结

综上所述:据《东京梦华录》中各个关于音乐环境与音乐形式等的描写可判断,宋代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融合是历史的趋势与安定环境的推动,并且也是朝廷与人民心之所向,市民音乐和宫廷音乐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各自增加了其原来没有的特色,最终推动了宋代音乐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③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④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⑤(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楚文君(1999—),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的义利思想的法律影响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