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缓解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效果研究

2020-07-09杜美容刘秀敏郭洁丽于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血瘀原发性离子

杜美容, 刘秀敏, 郭洁丽, 于恬

(1.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工人医院中医科,河北唐山 063000)

原发性痛经是指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之后,在经前或者是经期发生的下腹部疼痛、腰骶酸痛等不适症状并向双腿两侧放射的一种情形,病情严重者会明显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1]。目前,研究已知诱发该病症的因素包括血管升压素、内源性缩宫素、雌孕激素等含量异常、遗传因素等[2]。以往临床多采取口服西药治疗,虽可缓解疼痛但却不能彻底根除,导致病情久治不愈。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属于“经行腹痛”,为外感寒邪、内伤七情、先天禀赋不足致后天胞宫经血循行不畅,亦或是冲任、胞宫失养所致[3]。隔姜灸与中药离子导入为现代中医的常用治疗手段,本研究采用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的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6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隔姜灸组、离子导入组与联合组,每组各40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协会发布的《原发性痛经管理指南》[4]。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5]。寒凝血瘀证辨证标准如下:主症:整个经期或者是经前、经后1周出现周期性的小腹部冷痛;次症:经色黯红,有瘀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质清稀;舌脉:舌黯红或者是边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弦或者是沉紧。主症1项、次症2项并参照舌脉可确诊。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无其他治疗禁忌症;③中医辨证分型属寒凝血瘀型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痛经或者属于其他中医证型的患者;②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③不遵医嘱擅自采用影响疗效的其他药物或疗法的患者;④月经周期不规律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西药组 给予口服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00089)治疗,在痛经发作时服用,每次0.3 g,每日2次,连续服用至疼痛消失。

1.5.2 隔姜灸组 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治疗,选取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双侧子宫穴作为针灸穴位。将艾绒制备成直径为15 mm、高18 mm、质量800 mg的圆锥形小艾炷,1炷为1壮。将鲜姜切成直径为3 cm左右、厚度为0.5 cm的姜片,仔细消毒穴位周围皮肤后取姜片贴敷于穴位表面。将圆锥形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并点燃,每个穴位灸3壮,每壮持续8~10 min,每日1次。

1.5.3 离子导入组 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药离子导入仪为北京达轮医疗及电子仪器有限公司产品。中药成分包括:白芷10 g、丁香6 g、乳香6 g、没药6 g、川芎6 g、肉桂3 g、细辛3 g、吴茱萸3 g。将中药材煮沸后把无菌棉垫彻底浸泡于中药药液之中,取出棉垫,以不滴药液为宜,并分别置于中药离子导入仪的正负极表面,利用弹力绷带妥善固定于患者上腹部,电流强度20 mA,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以20 min为宜,每日1次。

1.5.4 联合组 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具体操作同隔姜灸组和离子导入组。

1.5.5 疗程 各组均于月经来潮前7 d开始治疗,连续接受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

1.6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免疫指标以及复发率的情况。(1)症状积分:包括下腹部疼痛、月经量少、形寒肢冷。具体评分如下:2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2)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6]测定,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烈。(3)生存质量评分:利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itemshort fromhealth survey,SF-36)[7]测定,评分为35~14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高。(4)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采血后利用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5)复发率: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于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统计复发率。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西药组40例患者中,年龄15~33岁,平均年龄(22.35±1.15)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0.85±0.10)年;发生时间:经前11例、经期29例。隔姜灸组40例患者中,年龄14~33岁,平均年龄(22.30±1.20)岁;病程时间3.5~14个月,平均病程(0.88±0.12)年;发生时间:经前14例、经期26例。离子导入组40例患者中,年龄12~33岁,平均年龄(22.38±1.12)岁;病程时间3~18个月,平均病程(0.80±0.15)年;发生时间:经前13例、经期27例。联合组40例患者中,年龄14~34岁,平均年龄(22.40±1.10)岁;病程时间3.5~18个月,平均病程(0.90±0.12)年;发生时间:经前15例、经期25例。4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发病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4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4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4组患者下腹部疼痛、月经量少、形寒肢冷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下腹部疼痛、月经量少、形寒肢冷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改善幅度更大,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与离子导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ymptom score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1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ymptom score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联合组比较

组别西药组隔姜灸组离子导入组联合组形寒肢冷4.37±0.13 1.62± 0.11①②4.35±0.14 1.11± 0.10①②4.36±0.15 1.04± 0.12①②4.35±0.18 0.60±0.10①N/例40 40 40 40 40 40 40 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下腹部疼痛5.10±0.10 1.98± 0.14①②5.05±0.14 1.50± 0.15①②5.07±0.16 1.44± 0.12①②5.03±0.12 0.88±0.12①月经量少4.50±0.10 1.87± 0.13①②4.55±0.15 1.24± 0.16①②4.52±0.14 1.20± 0.18①②4.54±0.11 0.75±0.15①

2.3 4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改善幅度更大,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与离子导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ain score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ain score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联合组比较

组别西药组隔姜灸组离子导入组联合组疼痛评分7.10±0.15 2.59± 0.21①②7.12±0.17 1.74± 0.22①②7.14±0.13 1.70± 0.20①②7.10±0.18 0.85±0.15①N/例40 40 40 40 40 40 40 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2.4 4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4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改善幅度更大,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与离子导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4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TGF-β水平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4组患者IL-17、TGF-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IL-17水平均明显下降、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改善IL-17、TGF-β水平幅度更大,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与离子导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3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联合组比较

生存质量评分75.80±1.20 110.00± 1.00①②75.85±1.25 118.55± 1.15①②75.88±1.22 118.70± 1.10①②75.82±1.28 123.45±1.15①组别西药组隔姜灸组离子导入组联合组N/例40 40 40 40 40 40 40 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表4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IL-17、TGF-β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L-17 and TGF-βlevels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ρ/(pg·mL-1)]

2.6 4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表5结果显示:西药组复发率为25.00%(10/40),隔姜灸组为12.50%(5/40),离子导入组为10.00%(4/40),联合组为2.50%(1/40),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原发性痛经致病机理

原发性痛经为女性特有疾病,致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子宫收缩异常。子宫肌肉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使得子宫张力随之增加,痉挛性收缩剧烈之下造成局部血液循环效果大幅降低,使得子宫处于缺血状态而诱发疼痛[8]。②前列腺素和(或)白三烯过度释放。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均会对子宫平滑肌带来刺激,属于目前已知的“月经刺激物”。二者均以不饱和羟基化脂肪酸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以及体液之中,但含量相对较低[9]。在环氧化酶和(或)5-脂氧化酶作用下含量迅速升高并对子宫动静脉血管形成强烈刺激而产生疼痛感[10]。③血管加压素、催产素作用。血管加压素与遍布于子宫肌层和动脉壁平滑肌的受体相结合,导致子宫血供大幅降低,促进子宫收缩,诱发或加重疼痛症状[11]。催产素则对神经垂体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得子宫活动度提高,过度活动下诱发疼痛感[12]。中医指出,该病症属于“经行腹痛”范畴,致病机理可分为不通则痛以及不荣则痛两种,即:胞宫经血循行不畅之下形成瘀堵;流经冲任、胞宫的血流量不足,使得二者失养[13]。无论是不通则痛还是不荣则痛均与“瘀”“滞”“虚”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温经散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成为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治疗原则[14-15]。

表5 4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recurrence rate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of the 4 groups [n/例(p/%)]

3.2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多运用止痛、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尽管能够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机体舒适度,但却并未彻底解除引发该病症的病因病机,因此,取得的疗效并非十分理想[16]。近些年来,随着中医的全面复兴,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无疑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隔姜灸是利用姜片作为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由于姜片取材方便,整个操作亦十分简便,故已经成为常用的隔物灸手段之一[17-18]。艾灸具有较强的驱寒祛湿、活血止痛的作用效果,而姜片辛辣,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效果,二者联合应用能够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提高姜片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在短时间内即可发挥出缓解不适症状的作用[19]。中药离子导入是一种将中药导入与按摩有机结合的治疗手段,通过电流的刺激降低皮肤电阻系数、促进小动脉以及毛细血管的扩张、提高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效果以及中药成分的吸收速度和效果,发挥出消炎止痛、疏经通络、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作用[20]。由于“瘀”“滞”“虚”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故将隔姜灸与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应用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4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免疫指标均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表明各治疗方案均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组间比较,联合组效果最佳,西药组效果最差,隔姜灸组和离子导入组介于其中,其余3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和离子导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相当。表明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较单独使用各中医治疗手段疗效更佳。在复发率方面,联合组复发率最低,西药组复发率最高,隔姜灸组和离子导入组介于其中,表明隔姜灸与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应用更有助于预防原发性痛经的复发。此外,本次研究结果亦显示,该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除了温经散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外,还与降低IL-17含量、提高TGF-β含量,维持促炎-抗炎因子之间平衡,缓解疼痛反应有关。

3.3研究创新及不足

本次研究分别对比了西药组、隔姜灸组、离子导入组、联合组4组治疗效果的差异,为隔姜灸与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应用的推广使用积累了可靠的临床依据。但不足之处在于入组样本例数较小,每个组别仅为40例,属于小样本研究,故仍然需要今后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支持。

综上所述,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瘀原发性离子
话说血瘀证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血瘀体质知多少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