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生态廊道设计中如何提高生境恢复能力

2020-07-08李海涛

热带林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叶猴桥台生境

李海涛

(广西华森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11)

目前中国很多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被人工经济林或者重大交通干线给分割开来,形成野生保护动物栖息地的一个个孤岛,严重影响了野生保护动物的安全迁徙以及正常的繁衍生息,而生态廊道的建设则会将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个个孤岛串联起来,使得野生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不再局限于孤岛内,极大改善野生保护动物的迁徙范围,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建设非常有利。然而生态廊道如何成功诱导野生保护动物从此迁徙,将成为生态廊道是否实现其功能的试金石。提高生态廊道的生境恢复能力,是实现生态廊道功能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文将结合一座生态廊道设计实例,着重阐述在生态廊道设计中提高生境恢复能力的具体设计措施,为实现生态廊道功能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1 工程概况

白头叶猴(Trao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是中国特有的高等灵长类动物,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主要栖息地为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长期生活于桂西南地区喀斯特石山峰林峰丛之中,以石山植物的嫩枝、嫩叶为主食。由于分布区内农业耕作范围不断扩大,穿越分布区的公路建设逐渐增多,白头叶猴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形成一个个的孤岛,严重阻碍种群之间基因的有效交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头叶猴生态廊道工程,位于崇左市江州区板利乡那弄下屯。此处为白头叶猴迁徙的重要路径,但自然保护区在此被国道G322 线公路分割于两侧,国道G322 线公路上的过往车辆对白头叶猴的迁徙已构成威胁。生态廊道主体为1 跨20m 简支箱梁桥,跨越G322 线公路,从而连接公路两侧的白头叶猴栖息地。桥梁全长20m,生态廊道全宽8m;桥梁两侧桥台采用台阶式U 型桥台,并在台阶上填土绿化,以便于白头叶猴通行。白头叶猴生态廊道建设将通过实施桥梁工程、绿化工程、饮水工程、仿生工程、诱导工程、监控工程等内容提高白头叶猴栖息地的联通性与活动范围,全面提升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图1 白头叶猴生态廊道总体设计Fig.1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Ecological corridor Overall design

2 建设生态廊道的意义

生态廊道的建设目标是降低野生保护动物栖息地的孤岛效应,保障野生保护动物的安全迁徙,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保护动物正常繁衍生息的干扰。白头叶猴生态廊道工程,将国道G322 线公路两侧的白头叶猴保护区域连通起来,对整个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有利于白头叶猴的安全迁徙,有利于整个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交汇,从而有利于整个白头叶猴物种的发展。

图2 保护区被国道G322 线公路分割图Fig.2 Nature reserve Divided by National Road G322

3 生境恢复的重要性

生态廊道工程的建设,势必对自然保护区的原有地貌有所破坏,这就涉及到如何做到破坏最小化和恢复最大化的问题。生境恢复即生态环境恢复,可通过保护动物种群、保护绿色植物、保护水源土壤等措施实现自然保护区内各类绿色植物的复苏,形成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使自然保护区内各类动植物、地貌地物、气候水文等共同组成一个健康生态链,能够健康持续地进行自我修复与供给,这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生境恢复在此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针对整个自然保护区而言,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对整个野生保护动物种群的生存环境即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第二层含义针对生态廊道建设而言,如何做好生态廊道建设所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以及如何做好成功诱导野生保护动物从此迁徙。该文将注重阐述针对生态廊道建设而言的生境恢复,通过具体设计措施做好生态恢复,也通过具体设计措施做好成功诱导野生保护动物,实现生态廊道的功能,达到连通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孤岛的效果。

4 具体设计

4.1 绿化工程设计

绿化工程设计是生态廊道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可恢复由于生态廊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同时也能刻意制造出白头叶猴所适应与喜欢的生态环境。该项目在主跨桥梁上方填筑种植土种植灌木,在两侧台阶型桥台内均覆土种植乔木,另外在廊道地表种植草本植物,在桥台边缘种植攀爬植物,并零星种植些花卉植物做美化点缀,努力恢复并营造出与周边绿色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绿化工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4.1.1 树种设计

(1)主跨桥梁上方填筑80cm 厚种植土,种植本地常见的番石榴(Psidium guajavaLinn.)、广西九里香(Murrayakwahgsiensis (Huahg) Huahg)等灌木;

(2)桥台内覆土种植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内常见的黄葛树(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苹婆 (Sterculia nobilisSmith)、木棉(Bombax CeibaLinn.)、秋枫 (Bischofla javanicaBl.)等乔木;

(3) 廊道地表种植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SW.P.Beauv)等草本植物,桥台边缘种植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ndata)等攀爬植物;

(4)苗木规格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严格按苗木表规格购苗,应选择枝干健壮,形体完美,无病虫害的苗木,大苗移植尽量减少截枝量,严禁出现没枝的单干苗木,乔木分枝点不少于4 个。

4.1.2 种植技术措施

(1)主跨桥梁填筑种植土前需做好过滤层、排水板、耐根穿刺复合防水层等工作;避免自然降水、植被锁水以及植物根系对桥梁梁体的损坏。

(2)桥台内覆土前需做好台内排水系统,避免积水,防止所种植物被泡根。

(3)种植或播种前应对生态廊道地区的土壤性质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客土等措施。种植土壤不得含砂石、建筑垃圾、强酸土、强碱土、盐碱土等。如果是回填土,最好以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冲积土或粘壤土,土壤酸碱度pH 值在5.0~7.0 之间较为理想。

(4)植物栽植前结合整地向土壤中施基肥。肥料宜选择腐熟的有机肥,每穴应施0.5kg~1.0kg,将肥料与土拌匀,施入坑内。

4.1.3 绿化管护要求

(1)常规绿化养护管理时间为1a,养护期内应及时更新复壮受损的苗木,并按植物生态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养护,保持丰富的植物景观层次和群落结构。

(2)按面积计算每月50g/m2(分2~3 次)尿素做追肥,可撒施或水施;花木和乔灌木最好施用复合肥,灌木每株每月25g 左右,乔木每月每株150g 左右。

4.2 饮水工程设计

该项目在桥台两侧均有天然沟渠,但并非四季有水。为便于迁徙的白头叶猴饮水,在桥台两侧均设置2 处人工蓄水池,蓄水池可将雨季时节天然沟渠内的水流进行储蓄,避免整个生态廊道内旱季没有动物饮水点。同时,人工蓄水池可为养护期内种植植物提供灌溉水源,待绿色植被生长旺盛、可完全依赖自然降水自给自足后,不再需要人工浇灌,届时人工蓄水池可供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饮水所用。

4.3 仿生工程设计

该项目从仿生学出发,力求生态廊道更能融入到背景环境中,对桥梁结构的主要混凝土外表面均设计有彩绘,通过彩绘形式营造出仿木、仿竹、仿假石等效果,在美化结构物的同时达到融入背景环境的效果。另外,在桥梁顶面覆土层上方设置2 座白头叶猴塑像,模仿白头叶猴在此嬉戏的场面,既可标明此生态廊道的功用,又可警示国道G322 线公路上的过往车辆文明行驶,同时亦可诱导公路两侧保护区内的白头叶猴从此迁徙。

4.4 诱导工程设计

生态廊道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成功诱导白头叶猴从此处迁徙,达到连通各个保护区孤岛的效果。生态廊道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后,白头叶猴的迁徙习惯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是否还愿意从此迁徙不得而知,因此需要对白头叶猴进行适当地诱导。上述的绿化工程中种植白头叶猴常见的或喜欢的植物,饮水工程中桥梁两侧设置饮水点,仿生工程中设计的彩绘与塑像,一定程度上均具有诱导白头叶猴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可进行美食诱导、声音诱导、气味诱导等,具体操作如下:

(1)在建设好的生态廊道内定期投放一些白头叶猴喜欢的新鲜野果与嫩叶,吸引白头叶猴到此进食。

(2)平常季节可在建设好的生态廊道内播放白头叶猴的啼叫声,特别是轻松的、愉悦的、具有召唤色彩的啼叫声,以吸引附近白头叶猴靠近,另外,在交配季节可播放一些求偶的呼叫声,用以吸引异性白头叶猴。

(3)可在建设好的生态廊道内放置一些白头叶猴的皮毛、肤发、断尾等具有白头叶猴自身气味的物品,或者悬挂具有白头叶猴自身气味的香囊等,通过白头叶猴自身能够识别的气味来吸引同伴。

4.5 监控工程设计

生态廊道的建设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通过监控系统进行实时观察,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廊道进行适当调整。监控工程设计中,采用“远距离视频监控系统”,完全可以在不干扰白头叶猴生活习性的情况下,对白头叶猴进行远程观察追踪。生态廊道的监控系统主要包括5 个监控点、1 个LED 显示屏以及1 个室内控制平台。5 个监控点覆盖了主跨桥梁、白头叶猴洞穴、白头叶猴重要路径等重点区域,其摄像头采用800 万44 倍超星光全景球机。

该项目监控系统主要监控白头叶猴的生存状况、生境条件、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同时也能对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非法盗猎砍伐等进行监控。还设置了1 条232m 的巡护监控步道以及1 座白头叶猴观测亭,以便自然保护区巡护人员实地监控。

5 结束语

生态廊道建设是防止自然保护区孤岛严重化的重要举措,而提高生态廊道生境恢复能力是确保生态廊道能够实现其功能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 座生态廊道设计为例,分别从绿化工程、饮水工程、仿生工程、诱导工程、监控工程5 个方面阐述了提高生态廊道生境恢复能力的具体设计措施,希望能为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廊道建设,特别在生境恢复方面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猜你喜欢

叶猴桥台生境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桥台对斜交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舟山市K45+747中桥和化成寺水库大桥桥台变形原因分析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国内首例人工育幼濒危物种黑腿白臀叶猴亮相
叶猴与树懒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轻型强夯机作用下的桥涵稳定性分析
白头叶猴喀斯特石山的精灵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