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络腧穴学》之“眦”位初究*

2020-07-07刘阅阅郑美凤陈采益游世晶何玲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横纹腧穴眼眶

刘阅阅,郑美凤,林 栋,纪 峰,陈采益,游世晶,何玲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州 350122)

《经络腧穴学》之“眦”有内、外之分。其中,十二经脉之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与内眦相关,十二经别之手太阳、手少阴经别合于目内眦,奇经八脉之督脉支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目内眦,阴跷脉、阳跷脉达于目内眦。对外眦而言,十二经脉之手、足少阳经及手太阳经与之相关,十二经筋之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经筋结聚于目外眦,十二经别之足少阳、足厥阴经别合于目外眦。在腧穴定位中,以“眦”为主要定位标志的腧穴有睛明(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瞳子髎(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等穴。笔者以颧髎穴定位为例,查阅《十四经发挥》《经络考》《循经考穴编》等针灸专业古籍,均未找到相关图文以明确目外眦定位。同时,在“十五”至“十三五”针灸推拿学规划及创新教材《经络腧穴学》中发现目外眦定位图示多以侧面图示为主,无明确的图文定位。考察与“眦”相关古籍、字典、教材,笔者发现“眦”位争议颇多,文章从其字形演变、古义探讨、现代解剖等方向进行如下阐述,旨以抛砖引玉,引发初学者共同思考。

1 “眦”之演变

2 “眦”之古义

2.1 以“眼眶”为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目部》曰:“眥,目匡也。”其中“目”即“眼”,“匡”为“饭器”。“目匡”当意为“盛装眼球的器具”。《汉语大词典》将“容器”释为“盛装物品的用具”。容器四周相合,置物于其中,眼眶正合此意。因此,清朝段玉裁所注《说文解字》指出“眦”意为眼眶。《古代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亦将“眦”释为“眼眶”。而现代以眼眶为骨性标志。又《列子·仲尼》在记载子舆转述公孙龙之言中提及“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睫”在《释名汇校》中释为:“插,接也。”故“眶不睫”当解释为“上下眼眶不相接”。这里“眶”应指上下睑缘,即软组织。

2.2 以“眼角”为义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目大角为内眦。”“目外角为锐眦。”在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指取寸》[2]曰:“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依此穴寸法取。”即将眼内、外眦角之间距作为头部横轴的同身寸。清朝《康熙字典》曰:“眦,为睛外之眼角。”《医宗金鉴》又进一步解释:“内眦,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外眦,旁近鬃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又名锐眦。”《古代汉语常用字典》[3]将“眦”释为眼角;《新华字典》将“眦”定义为“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2.3 以“睛明”“锐骨”为义 明代《简明医彀》曰:“内眦者,为睛明。”“外眦者,为锐骨。”将“内眦”定义为“睛明”,“外眦”定义为“锐骨”。《灵枢·邪气藏腑病形》曰:“阳气上支于目而为睛。”“目”义眼睛,“睛”指视觉。揣测此处“睛明”与内眦关系密切,更倾向指睛明定位与内眦的关系。《黄帝内经》中以“锐骨”作为定位标志者多处,如《灵枢·本输》言:“阳谷,在锐骨之陷下者中也。”此处宜指尺骨茎突。《素问·骨空论》云:“髓孔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此处宜指枕外隆凸,故《简明医彀》中“锐骨”当理解为目外侧眼眶较为合理。

2.4 其他 《素问·解精微论》云:“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王冰注:“眦,视也。”释为“看”。而《汉语大词典》中“眥垢”指“眼眵”,“眥涙”指“眼泪”,“眥”又泛指“眼睛”。

3 “眦”之今义

随着解剖学发展,《新华字典》[4]中将“眦”定位明确为“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综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5]标示:“睑裂的内、外侧端分别称为内眦、外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6]则描述为“睑裂两侧上、下睑结合处分别称为内眦和外眦”,至“十三五”后修订为“睑裂的内、外侧端分别称为内眦、外眦”,但教材中眼眶矢状切面图尚未明确标示内、外眦(如图1所示)。由彭裕文主编的第五版至第八版《局部解剖学》无“眦”位明确描述及相关定位图示。笔者以考察“外眦”定位为目标,查阅目前相关解剖书中外眦定位,主要集中在图2中标注的1(以上下眼睑缘结合处肌性为标志)、2(以眼眶骨性为标志)两个位置,亦有较多书籍未能详指其位(非1、非2处)。笔者招募福建中医药大学健康成年志愿者200例(男92例,女108例),年龄平均(21.8±4.2)岁,身高(164.9±8.7)cm,均体健。通过测量比较1、2两个位置至前正中线距离明确两者定位差异。结果显示,1位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50.6±5.3)mm,2位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58.5±6.0)mm,两者之间距离相差(7.9±2.7)mm。

图2 外眦不同位置标示

4 讨论

“眦”字可追溯至西汉《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说文解字》曰:“瞋,张目也。”即张大眼睛,此时可带动眼周的软组织,因此,此处“眦”倾向指软组织部位(眼角软组织处)。《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提到:“目赤痛眦疡。”“疡”义为溃烂或疮、痈、疽、疖的统称,即创伤。故“眦”应为软组织部位,倾向眼角之义。以目内眦定位而言,内眼角和眼眶内侧边缘位置相对一致。以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为例,其定位为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此处,框内侧壁与内眼角处基本重合。而在目外眦的定位中,眼眶外侧与眼角处相差(7.9±2.7)mm,需要进一步明确。结合后世医家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及《医宗金鉴》等进一步解释,“眦”在腧穴定位中更倾向于以“眼角处”为标准,即上下眼睑的接合处(即图2所示1的位置)。

中华文字意义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经典多以精炼的文字阐述其深广内涵。因此,西医学所释的解剖部位尚无法充分揭示中医古籍中定位内涵。中医学博大精深,在其释义中更需严谨对待并准确解释。以“十三五”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为例[7],在学习中常涉及定位标志如“指甲角”“腕掌(背)侧远端横纹”及人体的“内侧”“外侧”等描述及其内涵争议。有学者认为井穴定位中涉及“指甲角”有“指端(甲端之角)”“爪甲角(甲根之角)”等位置演变,故其定位存在拇指远端的上甲角处和近掌指关节端的下甲角处等争议[8-10]。腕掌(背)侧远端横纹的准确定位作为骨度分寸法重要标志之一,《洪氏集验方·发背灸》提及手掌横纹选取法:“至手掌下横纹止,其横纹有三两条,当以长而分明者为正。”[11]其在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尚无明确图文标示。故诸如上述定位标志亟需进一步挖掘并规范,这对后来者学习及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猜你喜欢

横纹腧穴眼眶
毛白杨静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及吸能分析
旅途止泻按脾腧
横纹树蛙墨脱雨林湖畔的精灵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揉两穴可助自疗心脏病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眼科疾病中的“狠”角色——眼眶病
点穴祛疾: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