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全面性教育,预防儿童性侵害

2020-07-06刘文利

教育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儿童性同伴男孩

刘文利

前不久发生的韩国“N号房”事件中,被害者达74人,其中16人为未成年人,最小受害者年仅11岁。从曝出的细节看,对儿童的性侵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事件中体现出的加害者对“性”的扭曲认知、对人格的不尊重,被害者的低防范意识,都提醒我们要加强性教育。通过开展全面性教育预防儿童性侵害的发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儿童性教育缺失

对性的污名化,让很多父母回避和孩子谈性,让很多学校不敢开设性教育课程,让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涉及性的话题,孩子对性的好奇只能通过与同伴交流或搜索网络信息获得满足,而从这些渠道中获得的信息很可能含有谬误、偏见、诱惑甚至是风险。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孩子最开始问出有关性的问题,通常是向父母提问,如“我从哪里来”“为什么女孩蹲着尿尿,男孩站着尿尿”“我的小鸡鸡怎么会立起来”。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谈起这些问题时感到尴尬。

如果父母不正面回答孩子关于自己身体的问题,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和爸爸妈妈讨论,他们不高兴我问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不再问父母关于性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和孩子谈“性”的大门渐渐关闭了。但孩子对自己身体、对性依然好奇,依然想去探究,那就只能通过“旁门左道”。

同样,学校也较少对学生进行性教育。长期以来,性教育一直无法进入学校课程体系。2008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里面关于性教育的内容并不多,有些内容在学段的安排上落后于学生的性发展和性教育需要,如预防儿童性侵害的内容在初中才涉及。2011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将健康教育课与体育课合并,性教育的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里所占比重很少,且由体育教师上课,无法胜任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的做法,让健康教育成为“四无”课——没有课时,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监测。学生从学校接受性教育的这个正规途径的门一直关闭着。

家庭:把预防儿童性侵害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

建议父母把预防儿童性侵害变成家庭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和其他安全话题一样与孩子进行讨论。

预防儿童性侵害是性教育的重要话题之一。父母需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启“性”的话题,与孩子讨论,并持续在不同的年龄段讲这些话题。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父母而言,与孩子谈论儿童性侵害的话题可能会紧张、不得章法。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

第一,教会孩子描述自己身体感受所需的词语,以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允许的身体接触,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身体接触,怎样做是对人体的侵犯,并且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以下是父母需要传达给孩子的重要信息——

教会孩子身体各器官的科学名称。当孩子能坦然地、自然地把阴茎、阴囊、阴唇、阴道等生殖器官名称说出来,并能使用这些词语准确描述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表达对自己身体的感受时,父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所说的问题,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

让孩子明确身体的隐私部位。告诉孩子隐私部位别人不应该触摸或观看,如果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必须检查这些部位,需要爸爸妈妈或监护人在场,当然,也要征求孩子的同意。

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说“不”的权利。这一点往往与我们的“权威”文化或教导孩子遵守规则有冲突,因而需要父母在孩子就某些具体的事情表达拒绝时支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在父母或其他有“权威”的人面前说“不”。让孩子树立权利意识,明白他拥有自己身体的权利,这个权利要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有权威的人。例如,如果孩子不想在家庭聚会上被某些大人拥抱,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决定。

让孩子区分好秘密和坏秘密。儿童性侵害者经常会用保密来恐吓、威胁和操纵儿童。所以,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和父母讲出任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包括被人要求保密的事情。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什么是好秘密、什么是坏秘密,要教导孩子不能替坏人保守坏秘密。

向孩子保证说出发生的事情不会受到惩罚。孩子可能会受到性羞耻文化的影响,当性侵害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因为觉得尴尬和羞耻,而拒绝告诉父母真实的情况。因此,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環境,让他们说出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向孩子承诺他们不会因说出这些事情而受到责骂或惩罚。要告诉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孩子的错,错在侵害孩子的人。

让孩子懂得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向孩子展示一旦有人做出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举动,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孩子做出错误的做法,父母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孩子原因和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专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想向父母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让孩子知道父母非常重视自己感到担心的事情。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被父母所重视时,他们也会和父母无话不谈,包括性的话题。

第二,父母要使用恰当的方法与孩子谈论儿童性侵害。

使用媒体中的相关信息。父母可以就新闻、电影或电视节目中发生的相关事情与孩子进行讨论,询问孩子的意见,表明对孩子想法的重视、对孩子安全的关心,并让孩子思考:什么原因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当事人怎么做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是否应该求助,向谁求助?当然,这些讨论需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思维的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这样的话题是可以和父母讨论的。

用自己的经验讲述一个安全故事。父母可以分享与自己相关的经历,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相关事情,都可以跟孩子述说,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是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相关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交流中,注意不要以“恐吓”为目的,而是讲述生活经验,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

和孩子谈论他熟悉的同伴。通常孩子上小学以后就逐渐和同伴“更亲”,更愿意和同伴“交心”,在很多问题上听取同伴的而不是父母的意见,对性话题的讨论就是突出的表现。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同伴关系,讨论如何成为令同伴信任的人,这会向孩子传递父母对他们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做出正确的事情,从而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基础。

直接谈论儿童性侵害。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儿童性侵害并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或者孩子对从同伴或媒体中获得的关于儿童性侵害的事实有误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一些事实信息,例如93%的未成年受害者认识犯罪者等信息,帮助孩子对儿童性侵害有更多的了解。

第三,父母要和孩子保持开放、积极的交流。研究发现,相比不开放的、保守的父母,开放的、包容的父母和孩子有更为亲密的关系,交流性话题也更舒服、更自然。当父母对性教育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时,有利于掌握更多性健康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性教育资源,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父亲也需要敞开胸怀与孩子谈性。人们往往认为和孩子谈论性话题更多是母亲的责任,其实,父亲在孩子性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父亲的经历、经验和态度,可以为孩子提供看问题不同的视角。父母双方都可以且需要和孩子讨论与性有关的话题,一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孩子传递了性是可以和父母双方交流的态度,弱化性的羞耻感。这对预防儿童性侵害至关重要。

男孩也需要性教育。儿童性侵害的受害者也有男孩,男孩也需要接受性教育。有研究发现,母女之间关系良好,孩子第一次性交行为的时间会推迟,也拥有更少的性伴侣。因教育方式不同,男孩和父母一般不会太亲密,男孩在家庭中无法得到想要的性教育支持时,会向同龄人求助,或者借助媒体资源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获取的信息质量缺乏保障。所以,男孩也需要父母进行性教育,需要被关注,需要得到支持。

学校:做好身体尊严和保护及性别平等教育

预防儿童性侵害,学校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教育——

一是身体尊严和保护教育。我们需要给儿童传递科学准确的自我保护知识,提高儿童身体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做儿童坚强的后盾——这也是全面性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身体尊严和保护教育从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通过“洗脸、洗手、剪指甲”“洗澡、洗发、换衣服”“保护牙齿”等知识的教学,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卫生和健康。

提高儿童身体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全面性教育着重强调的。通过“舒服的身体接触”“不舒服的身体接触”“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等知识的学习,让孩子能正确识别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并表达出来,这对孩子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身体是你自己的,你的身体是有尊严的,如果有人要触碰你的身体,你有权利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你不同意,别人就要停止。

二是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是全面性教育的主线,我们要通过性别平等教育教会儿童尊重所有人,无论什么性别。

要向儿童介绍性别的内涵,让儿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理解没有哪一个性别优于另外一个性别,同性别之间要相互尊重,异性别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向儿童传递家庭生活中的性别平等。告诉儿童劳动是不分性别的,男孩女孩都要承担家务,男孩女孩都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性别平等让男孩女孩在家庭生活中都能享受温暖和幸福。

向儿童传递同伴相处中的性别平等。男孩女孩都能拥有坚强勇敢、细心体贴、独立自主这些性格特质,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学习,让儿童理解性别平等让同伴相处更加和谐和亲密。

向儿童传递职业选择中的性别平等。在小学就应让孩子理解在职业选择中不同性别是平等的,如女孩可以成为优秀的飞行员、男孩可以成为出色的护士等,性别平等让每一个人都不受限制、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

让儿童了解“社會性别”这个概念,懂得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已经落后。在传统社会中,男性占主导,女性是从属,女性权利得不到承认;同时,男性被要求必须强悍、胆大。告诉儿童这些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对女性的不尊重甚至是压迫和剥削,也是对男性的限制与束缚。让儿童理解现代社会的社会性别越来越多元,并且提倡社会性别平等、权利平等。比如男孩女孩都可以独立、自信、细致、周到,都要有责任感、有担当。

学校应该为儿童营造性别平等的校园氛围,建立性别友好的校园环境。例如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平等的参与活动、评选的机会,充分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尊重不同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倾向的儿童。探索同伴教育的方式,丰富性别领域学生社团的建立,采用多种形式为儿童提供社会性别与多元性别信息。另外,学校还可以提供更多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培养儿童性别平等观念的教育中来,加强家校沟通,以在家庭中建立和学校相同的规范和原则。

预防儿童性侵害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不能等儿童已经遭受性侵害我们才去跟儿童谈性、谈保护,而是要先做好性教育,事前预防。同时,我们的社会要建立完善的儿童保护制度,从根本上做到儿童利益最大化。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

责任编辑:周彩丽

猜你喜欢

儿童性同伴男孩
我国儿童性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亲爱的“老男孩”
基于物型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
儿童性教育走上前台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
差不多男孩
落地
瓶中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