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前提

2020-07-06罗莎熊晓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罗莎 熊晓琳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政治性;学理性

[作者简介]罗莎,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熊晓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中枢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不仅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高度出发,深刻诠解了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科学标定了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从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立德树人的政治高度,充分强调了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对思政课教师如何更好教书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立足思政课建设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揭示了思政课建设的逻辑和规律,指明了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吹响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集结号,更加坚定了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特别从“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等八个方面明确提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形成决策部署,为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势而谋,高校思政课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最为关键的中心环节,需要下大力气办好。应势而动,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并积极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首要的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有意思”,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前提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學要

坚持政治性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学校是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是决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一环,学生思想状况直接体现着思政课的建设水平。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思政课。思政课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略,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引导和支持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略、培育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主要是基于课程性质和使命以及课程教育内容的价值导向两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坚持政治性是由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要解决好的时代命题。高校是人才培养重地,青年大学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民族长远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关乎未来社会发展,青年的本领担当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力办好思政课,有助于为时代命题找到相应答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词是“政治”,这里的“思想”是“政治思想”,这里的“理论”也是“政治理论”,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使命。

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直接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的培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高校思政课旨在聚焦教育根本问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问题。具体讲,思政课教育教学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理想崇高、信念坚定、能够衷心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矢志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未来奉献智慧和才华的有用之才,培养学习和实践本领过硬、立志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懈奋斗的可塑之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性质和使命。显然,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性质和使命鲜明体现了明确的国家意志,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决定着思政课必须要“讲政治”。

第二,坚持政治性是由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及其蕴含的价值导向所决定的。高校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最直接的引领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思政课主要面向大学生深入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系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全面宣传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成就,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引导大学生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与自信。毫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扎根中华大地办好高水平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毫不动摇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无产阶级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紧密结合所形成的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淬炼学生思想、滋养学生心灵、升华学生境界、涵育学生德性、砥砺学生品行、确立学生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使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定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成功实践的有力证明。毋庸置疑,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实践成果的政治性话语表达,直接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追求、政治主张,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

坚持学理性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兼具知识的增益、智慧的积淀、真善美的升华功能,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含量,能够体现学术意蕴和彰显理论魅力,要“有知有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立足时代之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诠释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的基础上,能动建构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科学的价值追求体系、深度的理想信念体系。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具有学理性,这缘于课程特质和课程育人规律的规定。

第一,坚持学理性是由高校思政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内在决定的。高校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体现在高校思政课通过传授特定的知识理论以增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自觉性,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塑造、方法论教育、能力训练和提升的重要课程。客观地说,高校思政课作用非常重大,地位不可替代。具体而言,思政课通过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和分析世界,通过对他们进行向上向善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强健其精神,为其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必须具有充分的学理性。

学理性不仅强调教育内容不能失真、要客观准确,而且强调教育内容要有思想、有深度,“如果说在专业课领域的一个错误观点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错误观点则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在每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而且具有学术含量,任何信口开河、打马虎眼都是行不通的”[3]。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思政课的学科特点,下功夫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教学实践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系统构建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强调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科学性与价值性或意识形态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系统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第二,坚持学理性是由高校思政课的客观育人规律所决定的。高校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困惑是什么、期待是什么,进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梦想,他们视野开阔、思想独立、思维活跃,正处于价值观成型期,对很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有审视、有关注、有思考,对未来有期许、有理想、有抱负,但因为其“获取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接收信息碎片化、深度思考不足;思想活跃、价值多元,但认识相对简单、辨别能力较弱;自信心、自尊心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差”[4],遇到困惑时难免产生迷茫、为难情绪,不断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和任务。针对青年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所愿所盼,只有在遵循思政课育人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其他各方面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内容系统有机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渠道,并运用科学务实的育人方式方法,才能更好解疑释惑,才能真正以理服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频繁,境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这些情境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侵蚀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立德树人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对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力,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使其不仅清晰认识到错误价值观念的本质及本来面目,还要知道怎样从思想和行为上及时加以抵制,为学生成长夯实科学思想基础、筑牢价值观念“防火墙”。思政课要遵循育人规律,把思想工作的先进性要求和学生的思想需求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彻、把问题讲明白,就事论理,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里去,在“讲理”中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社会问题和辨别各种思潮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办好新时代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深刻把握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有效规避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强调“授业”而忽视“解惑”;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坚持不懈推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受益、终生难忘的课程。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是高校思政课的两个最为基本的属性,都是思想政治不可或缺的底色,二者是相统一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富有辩证法的命题”[6]。具体而言,政治性是学理性的前提和保证,是学理性之魂,政治性为学理性提供方向导引,保证学理性的政治正确。不难想象,淡化政治性的学理性会降低其社会影响力,缺乏政治性会使学理性的方向失偏,而背离政治性则必然会使学理性走向敌对的危险的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与此同时,政治性又是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之上的,学理性是政治性的基础和支撑,是政治性之根,离开学术性谈政治就会变成空洞生硬的宣教,缺乏学理性支撑的政治要求必然不深刻、不彻底,不能真正使人接受和信服,特别是新时代条件下没有学理作支撑就难以洞悉世界格局逐渐演变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及内在本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具有充分学理性的政治要求是深刻的、彻底的,能够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敏于观察、学习和体悟,善于用学术讲政治。简言之,一方面,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不断呈现新的特征的新时代强调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政治性,实际上对思政课的学理性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从学理上透彻诠解新时代条件下的时代命题,必然会更加巩固和加强政治性。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第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基础上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否不断取得新的更大实效取决于思政课能否不断改革创新、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政治鉴别能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5],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政治引领建构学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引领确立学理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路径,以政治引领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前沿问题、学科热点问题探究。在新时代,特别是要将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转换成学术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生动的实践相结合,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透彻的学理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将学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用学术讲政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遵循内容为王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善于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发力,有意识地主动地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运用好教法,改进老教法,探索新教法,敏于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通过故事讲道理,通过道理讲价值,通过价值讲认同,通过精深的剖析、丰富的教学形式把问题讲明白,把理论说清楚,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祛除学生思想迷雾,增强其获得感,使其能够准确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认识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创造性教学,关键要聚焦学生关心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要在历史视域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度探究、深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仅能深刻改变世界而且能够深刻改变中国,其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道义制高点,谋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不褪色、永葆生机活力的内在基本品格和根本理论旨趣,“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8]。由这个主题展开研究进而揭示并教导学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增进学生的政治信仰。先进的理论是时代的最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论认识,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科学解答,是指导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用大学生习惯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理论特色和本质特征、实践要求和理论品格、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等讲透彻,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以新颖、深刻的思想理论触动学生心灵,增进其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價值认同,使其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

拥护者、传播者、践行者,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又如,要善于深度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力挽狂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根本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依靠科学理论武装、有着崇高理想追求、善于革命性实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由这个主题展开研究进而揭示并教导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增进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其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再如,要善于深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走出20世纪末苏东剧变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掀起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之治更加凸显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伟大,答案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反映全体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由这个主题展开研究进而揭示并教导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文化特色的认知,增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总之,伟大的时代需要坚实的人才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

讲话有力诠释了为什么必须办好思政课、新时代的思

政课应是什么样以及如何办出高质量的思政课,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科学清晰标立了路线图,生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殷切期望、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深邃思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必须首先要强调政治取向和学术含量,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形成教师下功夫教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育人氛围,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提升育人的实效性,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更可靠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2):5-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3]陈先达.共产党人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N].人民日报,2018-04-27(7).

[4]王树荫.守正创新 立德树人[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2):9-13.

[5]习近平主持召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陈金龙.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91-9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5.

(编辑:杨增岽)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构建共享发展制度保障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8CKS023)、2016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6JDSZK0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