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STEAM实践

2020-07-06沈沁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非遗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沁

【摘要】如何在当今物质社会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下去,是美术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STEAM教育结合了书本知识与动手创造体验,能够成为“非遗”实践的有效载体,因此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笔者选定了“走马灯”、“活字印刷”等“非遗”内容作为美术STEAM教育试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艺术的创作活动为主,整合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的学习,最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极大地改进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STEAM教学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193-02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国画、书法、戏剧等。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虽然民族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历代对这些遗产的文化认同感是统一的。然而,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今天,许多并不能带来显著物质利益的“非遗”传承正在迅速消亡。如何将“非遗”有效地传承下去已经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负责培育我国未来建设者的小学教师、作为与“非遗”传承诸多艺术形式关联最为密切的美术教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STEAM(S:科学,T:技术,E:工程,A:艺术,M:数学)教育是一种问题导向式的教育模式,核心在于将课堂内容与多学科交叉和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生成更加有趣的问题探索手段,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最终帮助他们锻炼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美术作为“A”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的绘画、设计、手工等形式都能成为与S、T、E和M结合的载体及创造力的源泉,而且可以最大程度上缓解科学带来的枯燥。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定了“非遗”这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部分作为教学实践内容。为了解决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围绕着一个共同问题进行碰撞这一教学难点,笔者通过与学校语文、数学、科学老师及与大学老师的多次讨论与课程设计,选定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试点,最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极大地改进了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走马灯》与《活字印刷》两次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过程及成果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均采用“提出某‘非遗作为课堂问题”、“探索多学科解决方案”、“团队合作动手学习与制作”、“以制作出的产品作为考核标准”这四个步骤来进行。

案例一:《走马灯》

走马灯是元宵节花灯的一种,是国家级(福建芷溪花灯)、江西省级、金华市级等“非遗”保护对象。走马灯外表有绘制好的图案,灯的下方有蜡烛,上方有叶轮,蜡烛点燃之后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气流,推动叶轮带着轮轴转动,使灯屏上出现物换景移的影像。这种借助热气流推动叶片而产生动力的方式,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动力工具——燃气轮机——的基本原理。此外,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也有走马灯树立起幼年茅以升立志投身科学的《走马灯的奥秘》一课。因此,选择走马灯作为STEAM课堂实践的对象,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科学教育意义。在本次课程中,笔者选择三四年级的学生,该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绘画和手工基础,对科学充满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能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以看花灯的历史作为导入开启主题后,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盏走马灯放在讲台上,向学生进行启发性提问:“如果没有电也不能向它吹气,怎样才能让这盏灯转起来?”这样看似简单却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迅速使学生们进入状态,并且很快地就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开始给出答案,如“刮来风”、“摇晃桌子”等,起到了很好的情趣导入效果。紧接着笔者以“变个魔术”作为噱头,拿出蜡烛并点燃,然后放在走马灯下面,几秒种后走马灯开始旋转。在前期问题的铺垫下,即引起学生们的大声欢呼,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随后笔者提出了本次的“导向问题”:请大家两两搭配进行走马灯的制作。在对制作流程进行演示后,笔者要求小组内一个人负责用圆规、直尺等按照要求的尺寸画出叶轮、灯壁等部分的几何示意圖,另一个人负责绘制灯壁上的图案,然后两人搭配进行剪纸、粘贴、组装等,将走马灯制作完成(图1)。该流程中尺规作图是小学高段数学涉及的内容,根据课后学生的反馈,“制作走马灯叶轮的过程让自己知道了圆规实际上这么有用”,体现了艺术与数学很强的结合性;灯壁绘图与灯体的制作则分别体现了美术教育中绘画和手工部分的要求。

每个小组均完成了走马灯的制作并实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在看到由自己做出的这件作品也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发生自动旋转,在兴奋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原因产生了高度的好奇。此时笔者顺势开始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其中的热空气上升产生气流来推动叶轮的原理,随后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方面,以大家都很熟悉却未多过关注的“电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向学生展示作为国家重器的燃气轮机在发电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发电的原理和自己在今日课堂上所做的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以走马灯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影像变换作为切入,向学生介绍现代电影的一些知识。

最后,笔者作为课堂的收尾,向学生提出一个科学小问题:“如果要让走马灯的转动变为相反方向,应该怎么办?”此时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把蜡烛在灯的下方摆放的位置换一下。笔者请那位学生上来,把蜡烛挪动到他觉得合适的地方,可走马灯还是老样子在旋转,这也引起了大部分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随后笔者再加以引导,最后有几个女生说到,把上面的扇叶开口方向换一下。笔者此时顺势取出一个扇叶开口相反方向的走马灯,让这个学生摆上去试试,结果果然转动方向相反。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STEAM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没有对于尺寸的精确把握,走马灯就不可能进行粘合以及平衡站立;走马灯的成功旋转激起了学生对于“无接触、无动力”却能动起来这件事的兴奋和好奇,并形成探索内部更深原因的兴趣;而最后的扩展则有望能够激发他们对工程类研究的兴趣。

案例二:《活字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遗”,也是浙江、温州等地的省市级“非遗”。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伟大的技术革命,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当今社会,活字只留存在博物馆、艺术小店或者一些村落中(如温州高楼),小学生更是只能从课本上看到它的样子,对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一无所知。因此,亟需通过一次课程,激发学生去了解活字印刷的兴趣和保护它的决心。

在本节课中,笔者将活字印刷与3D打印技术结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作出唐诗中的塑料活字,然后结合传统的印刷技术,对活字进行排版、刷墨、印刷(图2)。这次课程中以活字印刷(A)作为“导向问题”,涉及到利用计算机对活字进行三维建模(M)、镜像字(S与M)、3D打印的逐层打印原理(T)以及工程中应用拓展(增材制造技术)(E)。

课堂上笔者从“字”说起,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汉字起源,并拿出一本清代活字印刷的古籍,邀请同学上来进行感受。随后向学生展示活字印刷的相关工具,如排字盒、墨、棕刷、横刷等,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活字邀请同学试着排一下。此外,这个环节笔者也设置了一些排版错误,让学生想办法调整,从而意识到活字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增加、减少和调整活字来纠正和改变印刷的内容,所以才能提高印刷的效率。

接着,笔者利用“印刷”这一关键词引出“3D打印”,对学生提出用现代科技来复活传统文化这一要求。经过教师事先对镜像字建模和打印步骤的示范,将学生进行分组来负责不同唐诗的打印。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按照自己的长处来分别进行计算机空间建模、打印和排版印刷等,并可以对印刷内容进行调整和纠错,从而切身体会活字印刷带来的便利(图3)。

最后,笔者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升华。一方面,通过视频向学生们介绍3D打印能够用来打印房子、飞机等超大物体(增材制造技术),使学生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发出感叹;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汉字记录与传播的描述,伴随《中国字》这首歌曲来对“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一命题进行阐述,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整个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对于3D打印这一技术的热情高涨,对于活字印刷这一技术的掌握也变得较为熟练,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结论与展望

以我国目前急需保护的“非遗”来进行STEAM教育,在项目实践中實现学习,是上述教学实践的主要思路(表1),而作为评价者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运用、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等素养。

中国自古历来流传的各种“非遗”,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优良品质,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文化精粹。由这些内容去设计的STEAM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笔者希望未来能够继续秉承“艺术引领的科学融合性美术教育”理念,开发出一系列以“非遗”为主题的课程,为学生营造艺术与人文、科技与生活、开放与共享、关爱与自由、团队与合作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头摇尾摆”: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J].中小学美术,2017(1).

[2]李晓曼.浅析在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

[3]郭淑慧.统整理念下的小学主题课程构建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非遗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