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别人的项羽”到“自己的项羽”

2020-07-06徐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观项羽悲剧

徐斌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后人对他情有独钟。历代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评论文章则数以千计。文人墨客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价值观,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于是原本同一个项羽,被解读出无数版本,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学习《项羽本纪》时,该如何解读项羽呢?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1.初读文本,概括项羽的形象;2.细读文本,分析项羽的性格;3.深读文本,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4.品读文本,鉴赏项羽悲剧的意义。

有趣的是,学生在实际解读中,经常出现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对立观点。笔者选取其中典型观点加以解析,力图探究各种观点背后的逻辑出发点,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解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在人物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

一、对立形象概括:是基于艺术再创作的故事传说、影视作品,还是客观存在的原文文本

初读文本,简要概括人物形象,让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有意思的是,同一个项羽,形象却一正一负,学生态度鲜明对立:前者认为项羽是一位光明磊落、勇武绝伦、侠骨柔肠的盖世英雄;后者则认为项羽是一位目光短浅、残忍暴虐、刚愎自用的失败者。

笔者追问两派代表:依据何在?前者侃侃而谈:霸王举鼎的传说,破釜沉舟的故事,霸王别姬的歌曲,还有《西楚霸王》《鸿门宴》等等电影……后者引經据典:《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评价“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王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此为蔡东藩《前汉演义》之语,学生只说出了大意)……

争论很激烈,依据内容却让人啼笑皆非。很显然,多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是基于以往看过的传说故事、影视作品,或其他历史典籍,而非来自对《项羽本纪》文本的阅读。许多学生并没有阅读文本,只是凭着自己以往的“积淀”对《项羽本纪》里的项羽形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国一向有将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某种特殊内涵的文化符号的文学传统。人们会针对某一人物,在历史或故事传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时代需要,赋予人物特定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有的人会被刻意拔高,有的则会被恶意丑化。例如《三国演义》中,原本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被神化为“智绝”的代表,成为智慧的化身;而一代人杰曹操则被塑造成“奸绝”的代表,成为“奸雄”的代名词。从本质上说,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人物解读,而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作。这种人物解读,更多地带有别人的主观色彩,是属于“别人的人物”。

无论是解读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依据的文本不同,解读出的人物形象也会不同。因此,概括《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就不能依靠其他文学作品中“别人的项羽”,而应该依据《项羽本纪》的原文,解读出“自己的项羽”。

二、矛盾性格分析:是基于个人主观预设的定向演绎,还是全面分析归纳的自然生成

细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随着对主要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一组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胸怀大志,目光短浅;仁而爱人,残暴凶狠;坚毅果敢,优柔寡断;勇武豪迈,心胸狭隘……

争论再次产生,即使同一事件,看法也不相同:对于鸿门宴,英雄派认为表现出项羽光明磊落、诚信守义的特点,失败派则认为是项羽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证明;对东城快战,英雄派对项羽的勇猛剽悍、英勇无畏赞不绝口,失败派亦批评其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

其实无论英雄派还是失败派,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都是基于自己个人主观预设之后的定向演绎。个人主观预设,就是解读者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预先给人物贴上了某种标签,设定人物就应该是这样的性格。定向演绎,则是围绕自己设定的人物性格,定向寻找依据来证明,或者从预设的角度进行推理演绎。

学生必须明白:这种主观预设下的定向演绎,会因为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失去解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解读主体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选择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事件,故意忽略不利情节,于是便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全面地分析、归纳之后,自然会发现项羽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既坚毅果敢又优柔寡断,既勇武豪迈又心胸狭隘,既重情重义又残暴凶狠……矛盾而又统一地出现在项羽身上。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辩证审视,项羽既有突出的英雄品质,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样分析出的人物性格才会更全面、更客观。

三、失败原因探究:是基于当下时代立场的个人经验阅历,还是回归历史发展的特定情境

在全面概括项羽形象、细致分析项羽的双重性格之后,再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已经变得理性了许多。在性格造成失败这一点上,学生几乎没有异议,但在“违背历史潮流、失去民心”的讨论中,产生分歧:项羽推翻暴秦统治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怎么又会违背历史潮流了?这样一位勇武绝伦、坦荡率真、敢爱敢恨的项羽,怎么会失去民心呢?

学生明显是站在当下立场,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阅历来考虑问题,他们会认为:一个人做对一件事,就会一直正确下去;一个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一定会得到拥护和爱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带领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当时百姓的角度思考:倘若你是渴望安定和平生活的百姓,但是项羽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让国家再次陷入诸侯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你还会觉得这是顺应历史潮流吗?倘若你的君主是一位特别神勇却恃勇自傲、动不动就坑杀、屠城的暴君,你还会支持他吗?

回归文本中的特定情境,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更能看清项羽失败的原因:前期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之战等英勇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的,他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历史曾经给了项羽最好的机会,但是到了后期,性格缺陷让他对历史无敬畏之心,分封诸侯逆潮流而动;对生命无敬畏之心,屠、坑、杀、烧,滥杀无辜,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抛弃。

四、英雄悲剧鉴赏:是基于片面、狭隘的个人情感宣泄,还是辩证客观的艺术文化欣赏

对于项羽的悲剧命运,有的学生情绪激动、义愤填膺地为项羽叫屈:英雄都没有好下场,甚至得出“好人没有好报”的结论;也有的如得偿所愿、义正词严:项羽就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

这是一个可以张扬个性的时代,于是许多人会从个人喜好出发,故意制造一些博人眼球的言论。有些观点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片面性,有的纯属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却被美其名曰: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

中学生當然可以有独到的见解,但不能为追求观点的新颖而故作惊人之语,更不能沉溺于狭隘的个人世界而失去辩证的思想。司马迁对项羽可谓青睐有加,将之列入《本纪》卷中,给予其帝王才有的待遇。但在评价项羽时,依然秉持客观态度,批评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从艺术文化的角度鉴赏人物,可以探寻悲剧英雄的启迪意义与英雄悲剧的审美价值。项羽作为一位悲剧英雄,却为何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吟唱、深切怀念?从艺术的角度欣赏项羽悲剧之美,能提升审美品味: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英雄的悲剧则更能激起人们对美的赞颂和对崇高的追求;从文化的高度品味项羽英雄内涵,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和不惧危难、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了多少热血男儿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人物解读中,作为解读主体的我们,首先要尊重解读客体的原文原版。文本是解读思维发生的基础,现代阐释学强调读者应该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对话,甚至提出“文本之外,别无它物”,以此强调文本的重要性。其次,解读过程中,要保持解读主体的客观性。切不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断章取义,把人物解读变成了迎合内心主观需求的“故事新编”。最后,要坚持解读实践的严谨性。特别是解读实践深入到精神和审美层面,更要做到解读有实证,推理有依据。这种原则下的人物解读,才真正有利于辩证思维和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研究课题“挖掘国学儒道理想人格资源建构高中生健康人格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ZB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主观项羽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项羽虞姬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画家的悲剧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对立与存在
近视的悲剧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