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几处“眼泪”读《一个人的遭遇》

2020-07-06罗王军叶德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尼亚泪水眼泪

罗王军 叶德义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背景是二战期间,苏联的卫国战争。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的遭遇是整篇小说的线索,他从应征入伍到被俘,到逃脱,到妻女被炸死,到寻得儿子,到儿子战死,到领养儿子,到出车祸,到寻找新的生活,到患心脏病。其大半生的生活经历都融于两个小时跟“我”的叙述中。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作者仅用五千多字叙述完成。读者却丝毫不觉小说情节之琐碎,完全沉浸在索科洛夫遭遇的“悲喜”之中。我认为小说中的几处“眼泪”非常重要,这些“眼泪”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结构紧密相连,这些“眼泪”的内在意脉相通引人深思,是这些“眼泪”将小说的悲喜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妻子的眼泪

索科洛夫应征入伍,在和妻子告别时,妻子扑在他的身上“痛哭”。这个细节因为在前文的梗概中,容易被我们忽略。其实这里的痛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一,悲情的氛围。妻子在小说的开头这一哭,使得整篇小说都营造出一种悲情的基调。我们似乎已经预设到了不好的结局,虽然文章马上就说了这成为了“永别”,但这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悲剧的开始。第二,妻子的悲痛。文中提及参加战争时索科洛夫已经41岁,中年夫妻分别,丈夫参战,命运未卜,妻子的不舍和忧虑可想而知。然而这种悲痛止于妻子,因为离世的人是妻子;这种悲痛因此也翻倍叠加在了索科洛夫的心中。第三,永恒的遗憾。在分别时,索科洛夫只得用力推开妻子。“推开”使得妻子的眼泪更多了一种无奈和无助的意蕴,其实“推开”妻子的是“战争”。索科洛夫同样不舍,但参加卫国战争是他责任。只是他没有想到命运会如此残酷,战争会夺去他妻子的生命,所以他才会用力“推开”妻子。这一推,妻子的无助和泪眼成为了在索科洛夫心中最后的印象,永远的印象。小说中的“竟成永别”,看似轻描淡写,其实一个“竟”字,将索科洛夫内心的悲痛、恍惚、无奈、遗憾、留恋的情感展露无遗。永恒的遗憾也是永恒的回忆和思念。第四,平凡而伟大的情感。妻子的眼泪是人情当中最直接最真挚的对丈夫参战忧虑和不舍的情感表达,所以妻子的眼泪是平凡的。然而在平凡的意蕴中它其实潜藏着伟大。首先,妻子的眼泪有泛化的意义,它其实是由“我”和妻子的离别泛化指向了所有夫妻的离别,当然,妻子的“眼泪”也就成了所有妻子的“眼泪”。其次,所有妻子的“眼泪”是不舍的,但是她们最终放掉了自己的丈夫,不论她们情感的指向是理解或者无奈,现实本身让她们选择了伟大。

二、索科洛夫的眼泪

1.无形的眼泪

在索科洛夫得知自己唯一的儿子阿拿多里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被打死了的时候,有一处“眼泪”的描写非常值得玩味。文章说,“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一处无形的眼泪,但是这里无形的眼泪却给了所有读者极尽悲伤的意味。第一,极度节制的情感表达。文中写道:“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吻了吻他”,非常深情;“走到一旁”,极度冷静;“没有哭”,冷静到极致;“眼泪在心里干枯”,极度悲伤。这些一方面写出了久经磨难的军人惊人的理智和克制力,另一方面更写出了索科洛夫在受到极度冲击后人情的反常表达。所以,正是因为极度节制的情感表达,才让我们感觉到悲伤情感积蓄的强大力量和感染力。第二,别人的眼泪和索科洛夫的眼泪对比。小说中,朋友们擦着眼泪难以抑制的悲伤,渲染了浓郁的悲情氛围,感染着读者。与索科洛夫没有哭行成对比,以此衬托出索科洛夫的悲伤是超越眼泪之外的,眼泪根本不足以表达他的巨大的痛苦。第三,眼中的无泪和心中的干枯相呼应。索科洛夫的悲痛不是眼中无泪心中有泪式的悲伤,“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他是心里也没有了泪水。因为阿拿多里是他活着的唯一精神依托,所以,此时的索科洛夫其实已经死了,因为哀莫大于心死。

2.有形的眼泪

在索科洛夫遇见凡尼亚,并打定主意要收养他当儿子的时候,他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此处在“我”流泪和凡尼亚说话的时候用了三个“悄悄”来修饰,非常有意味。当“我”叫他凡尼亚的时候,凡尼亚跳下台阶,爬上踏脚板,悄悄地说:“您怎么知道我叫凡尼亚?”这里的“悄悄”既写出了凡尼亚的年龄小、天真而好奇,也写出了凡尼亚的可怜。战争几乎夺走了一切与他相关联的生命,当有人叫出他的名字时,顿时唤醒了他关于凡尼亚的生活记忆,所以凡尼亚是怀抱着希望问这个问题的,“悄悄”是满怀的期待也写尽了凡尼亚的可怜。当我听了凡尼亚的经历之后,“我”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又悄悄地告诉他:“我是你爸爸。”第一,这两个“悄悄”蕴藏着索科洛夫内心极度的激动。极度的激动在这种温馨而平静的整体氛围中不是呐喊欢呼可以表达的,只有“悄悄”能极尽表达。第二,“悄悄”写出了“我”对凡尼亚的怜爱和内心的无比幸福。“悄悄”是极尽温柔的表达方式,“悄悄”是极尽私人的表达方式,只有彼此,“悄悄”也是害怕这种幸福会突然消失因而偷偷珍藏的方式。第三,“悄悄”暗示了“我”内心的担忧。“我”不知道我的问和答对于凡尼亚而言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凡尼亚的反应是怎样的,所以“悄悄”细致地展现我内心的不确定。第四,“悄悄”是“我”内心复活的体现。我对生活和幸福的追寻就在“悄悄”中悄然萌生,“悄悄”正体现了我对收养凡尼亚的渴望和内心的坚定。但这一切不是蓄谋而为的,而是临时发生的。“悄悄”则是在此时情境中内心最自然、最诚挚、最温情的反应。这种反应证明了我“心灵”的复活。这个时候“我”的心灵三个“悄悄”将我和凡尼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将“我”怜爱而幸福的泪水展现得淋漓尽致。

3.憂虑而无奈的泪水

索科洛夫说自己在白天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坚强,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被泪水浸透了。这是潜意识中的泪水,正是这处泪水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索科洛夫。首先,身体每况愈下。索科洛夫的心脏收缩绞痛得非常厉害,痛的时候眼里简直一片漆黑。但他害怕的不是死去本身,而是怕吓坏了他的凡尼亚。是对凡尼亚的爱让索科洛夫忧虑流泪。其次,对亲人的思念。索科洛夫的梦境很好地解释了他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亲人的天人永隔是无奈,就此死去和亲人相聚是向往,割舍不下新儿子凡尼亚是矛盾。因此,是这组矛盾让索科洛夫的泪水饱含悲伤和无奈。最后,战争的创伤。是战争造成了索科洛夫的悲剧命运,是战争给所有的人带来了悲痛,索科洛夫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所以,战争给予的创伤和索科洛夫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是他泪水的重要含义。

三、女房东的眼泪

索科洛夫将凡尼亚带到房东家里,并暗示收留凡尼亚。女房东看着狼吞虎咽的凡尼亚掉下了眼泪。当凡尼亚看到她哭并问她“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找到了我,大家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时,女房东简直全身都哭湿了。第一,对凡尼亚和索科洛夫的同情和祝福。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是在战争中失去所有亲人的人,失去亲人的孤独和痛苦将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女房东的眼泪既是对他们二人悲苦命运的同情更是为他们找到彼此而欣慰祝福。第二,为自己而哭。小说已经提到这对夫妻没有孩子,然而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孩子的原因。我们不知道这对夫妻是从有孩子到后来失去,或者是从来不曾有过孩子。我们从泪水中能够体会到的是女房东从凡尼亚和索科洛夫的悲苦命运中同样引起了自己悲苦命运的共鸣,也从他们此刻的幸福中对比衬托了自己的孤苦。第三,凡尼亚的不解和女房东的眼泪形成对比。这是女房东的眼泪震撼人心的原因。小小的凡尼亚不能明白战争的残酷,他对女房东的安慰着实让人心酸。女房东的眼泪因为缺少了凡尼亚的理解,失去了情感接受的直接对象,顿时承载了自己的不幸和凡尼亚的不幸双重的力量直击所有能够理解的人。

四、“我”的眼泪

小说中有一个听故事的“我”,这篇小说就是索科洛夫在为“我”讲述他的生活经历而呈现的。在渡口“我”和索科洛夫父子分别的时候,凡尼亚转身用粉红色的小手与“我”挥别的时候,“我”转过头流泪了。第一,常态而吝啬的眼泪。“我”强调在战争中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在梦中流泪,清醒时也会流泪。在战争的经历中,上了年纪的男人极度坚强也极度脆弱,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也对幸福有着太多的渴望。流泪似乎成为了常态,但“我”却说是“吝啬”的眼泪。因为他们的“眼泪”大多时候是“转过脸去的”,是不让他人知道的。因此,虽是“常态”却很“吝啬”。第二,读者的眼泪。这里的“我”,其实是读者意识的一个体现。因此,与其说是“我”的眼泪,不如说是所有读者的眼泪。因为读者才是这里真正的听众,“我”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所有读者的一个化身,“我”的眼泪是所有读者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而“我”的另一个层面也是一个“士兵”。在历经战争苦难的感同身受中,再次加重了“眼泪”包含的苦难分量。小说中所有人的眼淚在结尾都汇集于“我”的眼泪中,而“我”的眼泪最终汇集于所有读者的“眼泪”中。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这篇文章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大街小巷的人皆不顾寒冷驻足聆听、泣不成声的原因。是战争之痛串联了这篇小说“眼泪”的内在意脉。

[作者通联:罗王军,浙江青田中学;叶德义,浙江青田中学]

猜你喜欢

尼亚泪水眼泪
眼泪
妹妹的眼泪
送给年轻人的5句话
有泪水,才有了人生
复杂的泪水
完形填空三则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