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浸润”

2020-07-06吴魁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浸润浸润性素养

吴魁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54-01

浸润,在汉语百科中的义项很多,物理学上的解释是,一滴水银在玻璃上来回滚动,或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沉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却不附着水银,这种现象叫不浸润。液体在与固体接触时,沿固体表面扩展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叫作浸润。医学中叫扩散。浸润,在汉语百科中的义项很多:沾濡滋润、浸染熏陶、渐渐渗透等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的浸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浸润的物理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液体不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传授的知识与学生接受的意愿不相融。其实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不相融的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老师身上,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学生不愿意背诵,背起来也费劲。反应出来的问题是教师的教没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教师没有教懂学生,学生也没有理解诗文中的思想内涵,没有体会到诗文所展现的美。学生也不喜欢写作文,即使写,要么空发议论,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虚情假意,就连学生自己也觉得好笑。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积累与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把让学生积累与思考生活的点滴当作任务来安排,结果是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写,实在是不会写、无话可说。这就说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浸润。

语文素养与人的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紧密相连。语文知识繁杂且内涵丰富,要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就得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兴趣就是支撑这个过程不间断的主要动力。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完善语文思维的基础。人的情感是易变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的,但要掌握就得逐渐渗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文化,一个民族的兴盛也是源自于文化。反之,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浸润, 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无法想象的。文化兴盛创造出了很多的繁荣,如开元盛世就是其中的典范。而日本的维新也是促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走上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并且快速成为了亚州当前唯一一个发达国家。中国的五·四运动也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新浪潮,这一运动的先锋就是新文化运行。鲁迅放弃了医学而从事文学创作,也提示了医愚胜于医人之道。凡此这些都可见文化有关于国家以及民族的兴衰。文化的发展、传承、深入,对于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百年大计乃教育为本。文化传承和发展始于教育。所以在德育为先以及智育为本的思潮指導下,老师在日常教学教学活动中自学践行于文化的浸润,让学生由单一知识型人才转变成为创新型、文化型的人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更是一个诗歌的大国。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但是其并非没有营养的教条。其犹如阳光一样照射在我们国土的每一个角落,像春天一样滋润碰上中华民族的第一代儿女。非常明显,传统文化大量散见于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素材极为丰富。

浸润,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然后才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思想,思想就是方向,有了明确的思想,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浸润教学是一种烂而细的思想,它好比我们炖一锅羊肉,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把羊肉炖烂,吃进口中才易于消化,羊肉要炖的香就需要耐心细致的添加佐料。浸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有“烂而细”的意识,让学生有时间想,有时间品味,这就要求要善于等,等才能让学生有时间把知识嚼烂,等才能让学生闻到香,尝到甜。2016年的国考题的材料说“中国教育的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这就是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它的技术没有适应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浸润就是慢下来的思想,他是和赶急图快、急功近利相对的。我们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

浸润教学同时亦是一种爱的思想,是普施爱的过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施爱是赢得教育尊重的思想,是赢得教育信任的过程。教育没有了爱,就如同大地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温暖。“爱是充实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持久的普洒自己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感受爱的过程。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只有在情感的浸润下才能感受到语文热度,与语文的张力。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谁也没有办法把已长大的孩子打回原型,等等落下的灵魂,是语文教育教学必须要做好的事。为此,我思考许久,私下认为浸润性教育教学能等回落下的灵魂,因为恒久绵密地浸润性教育教学会使知识积久而弥香,能力积久而愈强,品德积久而更美,思想积久而更深,积铢累寸,润物无声。同时,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协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想一定能等回落下的灵魂。

浸润教学也是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中浸润性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必须做到恰到好处的积累、梳理和整合。积累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基础的途径,梳理是构建学生语文素养框架的手段,整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策略。没有踏实的积累就难以恒久绵密地浸润,没有精心的梳理就难以理清思维脉络,没有理性的整合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浸润性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的合理配置:课堂容量要适当,教学速度要适度,给学生充分的积累、梳理和整合的时间,教学内容太多或太少,教学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学生积累、梳理和整合。因此,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在恰到好处的配合中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在学习过程中恒久绵密地浸润、潜移默化地提高,可见,恰到好处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

浸润性教育教学就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理想追求的主要教育教学途径。浸润的意思是液体慢慢渗透。运用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浸润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积累过程,有人说浸润,就好像腌制咸菜,弄一口大缸,放点盐,把要腌制的菜倒入缸内,时间长了味道就出来了;也有人说浸润,就好像在沙漠中渗水,一旦渗入,就能恒久绵密地存在于沙漠中,并滋养万物。因此,浸润在表面上看,短期内并无明显效果,但经过长期的浸润,效果往往是惊人的,且是不可逆转的。推而知之,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用正能量的知识、文化、精神、智慧、价值观、人生观等浸润学生的心田,学生的心田中就会盛开充满知识文化的精神之花,挂满弥漫思想品德的智慧之果。

浸润性教育教学实际解决的是语文教学中“微循环”系统的问题,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努力改变重视“大循环”而轻视“微循环”系统问题的局面,能将“大循环”和“微循环”系统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就能夺来语文教育教学的半壁江山,打赢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攻坚战。

猜你喜欢

浸润浸润性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β-catenin、cyclinD1、CDK4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E-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