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东山区柞树菌根真菌资源的再调查

2020-07-06李立峰郎庆龙

北方蚕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柞树牛肝菌菌根

高 伟 李立峰 费 滕 郎庆龙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辽宁省柞林资源丰富,其东部山区既是柞蚕业的主产区,同时也是野生食用菌类的重要产地。每年的7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柞树菌根真菌子实体发生的主要时期,其中7月中旬至8月下旬处于高温、高湿的顶峰期,正是子实体的集中发生期[1]。柞树菌根真菌种类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百余种,已查明辽东山区有36种[2]。

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我们继续对凤城市的白旗镇、宝山镇、鸡冠山镇,宽甸县的长甸镇、永甸镇,本溪市的草河口镇、草河城镇,抚顺市的海浪乡、峡河乡等地的柞园、柞林内菌根真菌的子实体种类进行了20余次的调查,搜集到10余种菌根真菌子实体,通过对子实体的形态观察,对其孢子的显微观察及测量等,和将部分子实体送请专家鉴别,新发现菌根真菌9种,现分别作一介绍。

1 白刺头鹅膏[Amanita virgineoides Bas]

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又称白鬼菇。

形态:子实体单生或散生。菌盖直径8~20 cm,扁半球形至平展,边缘附着菌幕残片,表面干燥,白色,被微粉,还附着许多易脱落的锥状的疣状突起(高1~3 mm)。菌肉白色,干后有强烈刺激气味。菌褶离生,稍密,白色,边缘粉状。菌柄(18~19)cm×(1.5~2)cm,基部明显膨大,直径2~5 cm,白色,中实,表面密被绵质的细小鳞片,膨大部分还附着和菌盖一样的疣点。菌环绵质至膜质,上面略有条纹,下面着生锥状疣点,但随着菌盖开展而破裂,几乎不残留在菌柄上。孢子广椭圆形,大小(8~9.5)μm×(4~8)μm。

生境:7月中旬至9月中旬,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5~20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少。

用途:有毒。与栎属、松属等树种形成菌根。

2 块鳞青毒伞[Amanita excelsa (Fr.) Kumm]

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又称高鹅膏。

形态:子实体单生。菌盖直径6~14 cm,扁半球形,后平展,瓦灰色至浅青褐色,有粘性,有深棕灰色、易脱落的块状鳞片,边缘无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离生,白色,稍密。菌柄长11~16 cm,粗1~2 cm,近白色,下部有灰色鳞片,圆柱形,基部膨大呈球形。菌环生菌柄之上部,下垂,上面白色,下面灰色,易脱落。菌托易消失,仅在柄之基部形成灰色环带。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大小(8.5~12)μm×(6~7)μm。褶缘囊状体无色,泡囊状,大小25μm×15μm。

生境:7月上旬至9月中旬,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10~15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少。

用途:有毒。与栎属、松属等树种形成菌根。

3 白毒伞[Amanita verna (Bull.:Fr.) Pers.:Vitt]

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又称白鹅膏、春生鹅膏、白罗伞。

形态:子实体散生。菌盖直径8~12 cm,幼时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1 cm,粗2~2.5 cm。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的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光滑,大小(8~13)μm×(6.2~9)μm。

生境:7月中旬至9月中旬,散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5~15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多。

用途:极毒。与栎属、松属等树种形成菌根。

4 日本红牛肝菌[Heimiella japonica Hongo]

松塔牛肝菌科,松塔牛肝菌属。又称网壁圆花孢牛肝菌。

形态: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4~8 cm,初半球形后平展,表面光滑,湿时稍粘,干燥时很快失去粘性,带点紫色或褐色的深红色。菌肉淡黄色,伤时不变色或稍变蓝色。菌管在菌柄周围下凹,上生至离生,初柠檬黄色,后带橄榄绿色,管孔与菌肉同色,圆形至稍多角形,直径0.5~1 mm,伤时不变色。菌柄(7~13)cm×(0.8~1.2)cm,基部膨大时,粗约3 cm,表面与菌盖同色,有微细点,几乎达到基部都有网纹。孢子橄榄色,壁中有网纹,大小(8.5~15)μm×(6~8)μm,椭圆形。

生境:7月中旬至9月中旬,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10~20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少。

用途:有毒。与栎属、松属等树种形成菌根。

5 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et Curt.) Murr]

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又称拉氏黄色粉末牛肝菌。

形态: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5~8 cm扁半球形,渐平展,中部下凹,湿润时稍粘,表面有一层柠檬黄色粉末,盖缘初内卷,常有菌幕残片。菌肉近白色或极淡的黄色,伤后渐变淡蓝色,但在气候干燥时不变色,气味宜人或无特殊气味,味道不显著至稍酸或酸。菌管直生,并于菌柄周围凹陷,幼时近白色,后变淡黄色、淡黄褐色至青褐色,伤后变淡蓝绿色,干标本通常鲜肉桂色;管孔近圆形至近角形,每毫米1~2个。菌柄长7.5~10 cm,粗1~1.5 cm,等粗或向下渐细或中部粗,幼时被粉末,鲜黄色,上部有菌环,易消失,内部黄色罕呈近白色且不变蓝色。孢子淡黄色,光滑,长椭圆形,大小(8.5~14)μm×(5~6.5)μm。担子(25~30)μm×(7~9)μm。囊状体大小(50~65)μm×(10~15)μm,葫芦形至倒棒形。

生境:8月上旬至9月中旬,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5~15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少。

用途:有毒。与栎属、松属等树种形成菌根。

6 绿色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virens (Chiu) Hongo]

牛肝菌科,粉孢牛肝菌属。又称绿牛肝菌。

形态:子实体单生或稍群生。菌盖直4~6 cm,扁半球形至几乎平展,表面带绿色(油菜色),中部色深,有些细毛,湿时稍有粘性。菌肉淡黄色至黄色。菌管贴生,近离生,淡红色,菌孔和菌管同色,小型。菌柄(7~9)cm×1cm左右,向上渐细,表面淡黄色,有时从中部向下部带红至带橙色,稍粉状至纤维状,有时有带黄至带橄榄绿色的不完全的网纹。孢子印带褐粉红色;孢子大小(9~14)μm×(4~5.5)μm。

生境:8月上旬至9月中旬,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10~15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少。

用途:可食用。为外生菌根真菌,与松属、栎属等多种树种有菌根组合关系。

7 橙香牛肝菌[Boletus citrofragrans]

牛肝菌科,牛肝菌属。又称橙香菌,香菇。

形态:子实体大型,菌盖直径10~25 cm,表皮干、光滑或微具绒毛,后期具网状裂纹和龟裂,金黄色至金黄褐色,菌肉厚,白色至淡黄色。菌柄长10~20 cm,粗3~5 cm,浅黄色至浅黄褐色。孢子印黄色;孢子透明而微黄,含1~2个油滴,大小(9.5~15)μm×(3~5.5)μm。

生境:7月上旬至8月下旬,单生或散生于蒙古栎、麻栎根际20~120 cm处。

用途:可食用,具浓郁橙香味。与栎、桦和冷杉等树种形成菌根。

8 红枝瑚菌[Ramaria rufescens (Schaeff.:Fr) Corner]

枝瑚菌科,枝瑚菌属。又称红顶黄丛枝、扫帚蘑。

形态:子实体丛生,个体大,分枝极多,高6.5~12 cm,淡黄色,顶尖粉红色。柄粗壮,长4~6 cm,粗1~3cm。分枝粗壮且多,密集。孢子长方椭圆形,有歪尖,淡色,几乎光滑,大小(8~10.5)μm×(4~5)μm。

生境: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丛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等柞树根际5~15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多。

用途:可食用,味道稍酸,老熟后食用引起腹泻反应。主要与栎属及其它阔叶树种形成菌根。

9 橙盖伞白色变种[Amanita caesarea (Scop.:Fr.)Pers.:Schw.war.alba Gill]

鹅膏菌科,鹅膏菌。又称白盖鹅膏、白凯撒鹅膏。

形态:子实体单生或散生。菌盖宽8~19 cm,初期卵圆形至钟形,后渐平展,纯白色,往往中部凸起并带淡土黄色,光滑,边缘具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至乳白色。菌柄圆柱形,长9~18 cm,粗1~2 cm,白色,光滑或有纤毛状鳞片,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生于菌病上部,白色,下垂,上面有细条纹,易脱落。菌托大,呈苞状,罕破裂成片附着在菌盖表面。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卵圆形,大小(10~12.5)μm×(8.5~10)μm。

生境:7月中旬至9月中旬,单生或散生于蒙古栎、麻栎、槲栎根际10~200 cm处,子实体发生量较少。

用途:可食用,味道尚好。与栎属、松属等树种形成外生菌根。

以上新发现的9种柞树菌根真菌子实体中可食用的为4种,有绿色粉孢牛肝菌、橙香牛肝菌、红枝瑚菌以及橙盖伞白色变种,其中以橙香牛肝菌和橙盖伞白色变种的口感较好,食用价值较高。红枝瑚菌的子实体不但可以食用,也是贵重的药材,相关资料记载,它对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制率达60%;其余5种菌根真菌子实体皆有一定的毒性,可以加工成为新型农药,用于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等。

猜你喜欢

柞树牛肝菌菌根
菌根真菌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
勘 误
去除外生菌根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干巴菌菌塘周围云南松幼苗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外部形态*
牛肝菌菜谱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几种野生牛肝菌的红外光谱及其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人工合成板栗与点柄黏盖牛肝菌的外生菌根初步研究*
三步秀出散文的亮点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牛肝菌扒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