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童言无忌”说起

2020-07-04潘港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过程

潘港

“童言无忌”指的是孩子们想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那种天性。而人们随着年岁渐长,阅世日深,挫折愈多,一方面可能是日趋“成熟”,但另一方面,岁月的风霜也会磨平个性的棱角,便学会了察言观色、话到嘴边留三分。那种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的谨小慎微,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激励孩子敢想敢说,大胆质疑,经常可以听到“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或“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等等的教学语言。孩子们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不再单调枯燥,更富有灵性。

但是,这种“特别关注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多元反应、格外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常常会引出学生许多别出心裁的想法,有时一些想法恰恰又远离了教材或教师心目中的引导方向,是费神费时的“节外生枝”。如果教师不擅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不会恰当处理这种生成因素,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我曾看到一则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授《狐狸和乌鸦》后,问同学道:“学了这篇幅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评价道:“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真聪明!”

从上述教学现象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说学生的一切体验都没有错误。在解读文本时,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能存在偏差,甚至见解偏激,我们不能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认识的偏差。要注意现场调适,不能照收不误,不能随意赞赏,有的需要点拨提升,有的需要委婉矫正。要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阅读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下,才允许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听过一些语文研讨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弱化甚至取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和“自议”;二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不予纠正。有人还把这两种倾向美其名曰“放手”,这实际上是放弃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是“撒手”而非“放手”。

教学与自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意在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一样的。学生是“主体”,是“主人”,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或“主人”的“引导者”,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错误的,同样,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也是错误的。

从教师的“一统天下”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孩子敢想敢说,少有顾忌,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期盼课堂中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能够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加上老师们的“因势利导”,生命化的课堂才会生成。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过程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