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0-07-04孙浩赵莹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毡房民族团结民族

孙浩 赵莹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地理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5-0063-02

【作者简介】1.孙浩,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一级教师;2.赵莹,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一级教师。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办内高班这一特殊办学任务的学校,我校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立足教材,拓展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把民族团结教育的要素自然融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课堂教学既是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途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结合教材中涉及的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初步汇总出教材中的相关资料。对教材里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点、渗透点进行概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以新课标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涉及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等内容。这些显性的知识本身就具有明确的民族团结教育意义。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不仅能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策,还能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也是学生获取我国多民族特色与民族常识知识点的基本渠道。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它的使命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民族因素都是值得关注的内容。例如,在人文地理中介绍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时,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均进行了阐述。在介绍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时,对民族、宗教等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选择和分化进行了阐述,使学生得以认识民族聚居的社会现象,感悟民族活动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例如,有些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的事,与学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在讲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8%),但分布地区很广。就全国范围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空间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各民族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学习到了知识,又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

二、整合资源,在综合实践体验中感悟民族团结教育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学校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教学地点也不限于在教室中,依托我校申请的江苏省地理课程基地的优势,我们的课堂可以在室外的地理园,可以在地理探究室,也可以在GIS探究实验室。我们将课本和实物模型、网络平台及信息化软件相结合,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有声有色。

例如,学校建设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馆,馆内陈列着各民族的特色服饰、乐器和典型民居模型等,我们在教授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将地理课堂搬到民族馆中。在讲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时,需要以新疆坎儿井为案例展开教学。恰好学校民族馆里就有坎儿井的原理示意模型,师生就可以到民族馆中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利用坎儿井的原理示意模型深入分析坎儿井与吐鲁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现场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水资源對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参观体验中认识少数民族的生活景观,汲取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学校民族馆里还陈列了由学生亲手制作的民族手工艺品,比如哈萨克族学生制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毡房。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由可以伸缩展开的木栅搭建而成,在木栅外围围上一圈草席,再在草席上用各色丝线编织上图案,草席外围还会围上包着白布绣着图案的毡毯。毡房顶部,状似穹庐,所覆的毡毯可以向上开启,让帐内获得阳光。在进行社团活动时,汉族同学经常将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混淆,内高班的同学就会耐心讲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民族团结就在这样的交流交往中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这些布置在学校民族馆展柜里的手工艺品,不仅装点着校园文化,更表达着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生活、和谐发展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预设环境、创设氛围、师生互动”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我们立足学科教学,着力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毡房民族团结民族
那一夜的雨
在额尔古纳草原等你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毡房傍晚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草原行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