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怀重内化,重构开新途

2020-07-04刘晓兵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化家国情怀重构

【关键词】历史教学;重构;家国情怀;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5-0022-02

【作者简介】刘晓兵,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上海,201600)研训部副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松江区中学历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主持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教学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在传承人类文明遗产的同时,还对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鲜明的优势,家国情怀素养就是中学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独特表达。它蕴含中国人“家—国—天下”的特有认知、认同方式,是理想人格、高尚人性、厚重人文的集中体现。

自2017年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历史教师普遍加强了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关注,但实际教学中对这一素养的培育依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说不练,有雷无雨。有些教师的“重视”还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教学实践中则难觅踪影。二是大而无当,无的放矢。“家国情怀”四字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表达,它内涵丰富,包括健全人格、人文追求、家国认同、国际理解等多方面,而仅仅家国认同就包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等等,有些教师教学中没有落实落细,而是笼而统之,一言蔽之,让家国情怀的培育失去“准星”。三是单向灌输,高调低效。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育方略,有些教师采取了笨拙的说教、“煽情”方式展开教学,没有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的机会,无法走进学生内心,无法触动学生灵魂。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有育智价值,更有精神意义。而“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具有丰富教育性的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得索然无味”[1]。上面所列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中的误区正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回到家国情怀素养的独特性上寻找办法。

众所周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三者的统一。和其他学科素养不同的是,家国情怀更加侧重于价值观维度,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信念系统,是对“培育和涵养正确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2]这就决定了家国情怀素养不是靠训练习得的,更不是靠说教传递的,要靠的是情感熏陶、环境濡染、神入感悟、思想内化,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深度探索。

本组专题文章的主持人周明老师将教学重构作为优化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策略,并展开多维度的探讨,正是看到了家国情怀素养的独特地位和现实教学中的缺憾,可谓慧眼独具。专题中所选四篇文章或以统编新教材为例,或以旧课标版教材为探讨对象,从为何进行教学重构,如何进行教学重构等角度行文,系统阐述了教学重构的落脚点、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注意问题。四篇文章均立足一线教学实际,为历史教师勾勒出一条新颖而清晰的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路径,也为其他学科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继修订高中课程标准之后,国家出台的关于高中教育教学的又一重要举措。《意见》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转型方向。

教學重构的创意正契合了情境化教学的方向,是要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历史教学情境,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到学生身边,让学生“神入”再造的“历史现场”中,“遥体人情,玄想事势”。在人与事、家与国、古与今、中与外的思考体察中塑造自己心中的“家国天下”,涵养既要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这种以感悟和内化为手段的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特质,更是价值观教育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人类的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27-34.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1.

猜你喜欢

内化家国情怀重构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