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贫困居民旅游参与特征和提升策略探析

2020-07-04杨军辉李金琴夏芦希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商洛精准扶贫

杨军辉 李金琴 夏芦希

【摘 要】 本文以陜西商洛上河村为例,对贫困居民旅游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居民旅游参与提升策略:引导贫困居民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提升贫困居民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构建扶贫合作组织引领贫困居民有效参与旅游业;多元主体协同关注贫困居民脱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居民;旅游参与特征;商洛

一、前言

贫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据世界银行统计,2015年全世界仍有7.36亿极端贫困人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扶贫事业迅速推进,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也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但面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发展目标,仍将面对较为艰巨的脱贫任务,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脱贫与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旅游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关联系数大、就业门槛低、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是贫困地区居民脱贫的重要方式。另外,旅游扶贫可以助力贫困地区居民通过自己的劳动而改变其贫困状况,是最具有尊严的扶贫,也是返贫率低的扶贫方式。

文献检索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Pro-poor Tourism(PPT)概念之后,国外学者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旅游扶贫基础理论、[1,2]旅游扶贫方式、[3,4]旅游扶贫效应、[5,6]旅游扶贫中的利益主体和问题与对策等五个方面[7,8]。其中,旅游扶贫利益主体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旅游企业。如Harrison对比研究表明,小企业在旅游扶贫中作用非常显著。[9]冯万荣认为政府在旅游扶贫初期应作为“开路者”和“拓荒者”,中期是“服务员”,而后期则应是“裁判员”和“监督者”。 [10]在少量居民相关研究中,学者大都以全体居民为研究对象,鲜有关注贫困居民及其旅游参与意愿与特征。贫困居民作为旅游扶贫重要利益主体,掌握其旅游参与意愿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因而,本研究拟结合典型案例地,探究贫困居民旅游参与意愿特征及提升路径,以促进贫困居民快速精准脱贫。

二、研究案例与方法

1、研究案例地概况

上河村隶属于商洛市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共有13个村民小组,609户、215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73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人均耕地1.1亩,目前主要种植良种矮化核桃树(2016年)。上河村位于312国道沿线,距商洛市区与仙娥湖旅游景区均4KM,具有较为优越的旅游参与区位条件。同时,该村生态环境较好,山地林果资源丰富,具有优质农副特产生产条件与能力,可以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与销售。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河村具有良好的旅游参与内外条件,适于引导贫困居民大力参与旅游相关工作。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局内人——局外人法。其中,通过对案例地贫困居民进行全面调研,明确其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运用深度访谈法,对具备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居民和村干部、非贫困居民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探究贫困居民旅游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运用局内人——局外人法,不仅深度访谈贫困居民,同时也对村干部、同村其他居民进行深度访谈,以期全面、客观掌握贫困居民旅游参与的现状与存在障碍。其中,贫困居民、贫困户识别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扶贫新标准2800元/人、陕西省省定新标准2950元/人。

2016年5月30日至6月8日,调研小组随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小组对商洛市商州区贫困居民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确定贫困居民类型并了解致贫原因。2017年7月23-25日,调研小组赴上河村开展贫困居民旅游参与意愿调研,深度访谈对象共13人,其中村领导干部1人、贫困村民8人、其他村民4人。

3、贫困居民致贫原因与贫困类型划分

调研发现,商州区贫困户家庭情况整体表现出人口健康状况差、人口文化素质低等特征。其中,贫困户家庭成员中慢性病病人、重病人和残疾人分别占到贫困户调研总人口的38.80%、25.41%和23.22%,而家庭无患病人员的贫困户仅占12.57%,说明身体健康状况差是导致商州区贫困户贫困的重要原因。另外,大多数贫困户子女未接受适龄教育,无子女上学的贫困户占到60.80%。由此导致贫困户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脱贫难度增大。

分析表明,当前贫困居民致贫多因疾病、缺劳力、因残和缺技术等四种原因,其比例分别占到各种致贫原因的33.77%、29.06%、14.14%和10.99%。依据贫困居民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知识水平等,具体可以将贫困居民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暂时贫困型、因病致贫型、残疾致贫型、孤寡致贫型、懒惰致贫型等五种类型。其中,暂时贫困型,此类贫困居民家庭因子女上学举债,导致家庭收支入不敷出而贫。暂时贫困型贫困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因病致贫型,此类群体因家中一人或多人患病,需长期治疗而贫困;残疾致贫型,此类群体身体残疾难以正常劳作,而导致家庭贫困;孤寡致贫型,此类贫困居民往往因家庭劳动力缺乏而贫困,如“老少型”家庭、孤寡老人家庭等;懒惰致贫型,此类贫困居民多具备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导致家庭贫困。由各类型贫困居民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暂时贫困型和懒惰致贫型居民是旅游相关工作的参与主体,而因病致贫型和残疾致贫型居民则可适度参与旅游相关工作。

三、贫困居民旅游参与特征分析

1、贫困居民具有强烈的旅游参与意愿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贫困居民,特别是暂时贫困型居民,通过新闻报道和调研人员的解说,能够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也意识到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家里的农副产品(如核桃、板栗、食用菌)等对于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自己也愿意到旅游景区、餐馆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工作,或者将自己种植的农副产品销售给游客以获取经济收入。由此表明,广大贫困居民拥有强烈的旅游参与意愿,愿意通过自己的切身劳动去改变家庭收入状况。

2、贫困居民旅游活动参与层次较低

受自身疾病或残疾、文化知识水平、发展资金等因素所限,贫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意愿集中于旅游景区内简单性工作(如打扫卫生、车辆管理)、餐厅帮厨、出售自家农副产品等。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所限,贫困居民大都没有意愿从事景区游客引导、门票销售等工作。另外,受资金少、无技能、风险承受力弱等因素影响,贫困居民也大都没有意愿自主创办农家餐厅、民宿等实体以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综上可以看出,当前贫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层次普遍较低,旅游参与收入对于其家庭经济状况改善较小。

3、贫困居民关注旅游参与的经济效益

访谈中获悉,贫困居民也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却主要是吃饱喝足、衣食无忧、宽敞大房、无病无灾等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基本未涉及友谊、情感、名声、地位、尊重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由此,贫困居民对于旅游参与的期望也主要集中于经济需求方面,他们期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旅游参与活动获得较好的收入,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但可以肯定,现实中贫困居民所能从事的旅游相关工作,只能改善而无法大幅改变其生活质量。也就是说,贫困居民参与旅游工作难以满足他们的经济期望,他们可能会因未满足其经济期望而中途退出旅游工作。

4、贫困居民实际旅游参与度严重不足

调研村落毗邻仙娥湖旅游景区与商洛市区,旅游需求旺盛、旅游市场广阔,每逢节假日与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具有较多的旅游从业机会,但访谈对象目前却无一人参与旅游相关工作。通过对具备旅游从业能力的贫困居民访谈获悉,他们未能参与旅游相关工作的原因在于缺乏职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贫困居民自行前往景区附近销售自家农副产品,销售竞争压力较大、竞争力弱,且存在市场管理、入门许可、产品质量监控等诸多门槛,因而也难以实现。综上表明,旅游景区就业机会虽多,但贫困居民往往因个人能力、人脉、资金等原因也难以获得。诸多原因汇集,导致贫困居民旅游参与度几乎为零。

5、贫困居民旅游参与信心不足,期望能人引领

调研显示,贫困居民前期多以農业、林业生产活动为主,且其农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更鲜有商业活动经验与技能。另外,贫困居民还存在商业经营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诸多不足。因而,贫困居民对于自主性旅游创业活动缺乏信心,期盼能人引领共同发展。即使简单的景区劳务活动,贫困居民也自信不足,也期望能有相关人士引领。

四、贫困居民旅游参与提升策略

1、引导贫困居民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

近年来,伴随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力度和效率不断增强,我国贫困居民均已全部建档立卡,国家与地方政府每月的固定资金支助基本保障了贫困居民的生活所需,贫困居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而社会各界人士对贫困居民不定期送去的生活用品,也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部分贫困居民面对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帮扶坦然接受,不思进取、甘于贫困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因而,引导贫困居民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成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迫切之举。

由此,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在为贫困居民送去基本生活保障时,也应注重贫困居民思想意识的引导。具体可以带领贫困居民参观脱贫示范户家庭物质条件、精神面貌变化,聆听脱贫示范户的心路历程,学习具体脱贫方法与思路等,通过脱贫示范户的现身说教激发贫困居民的脱贫意愿,引导贫困居民关注地位、尊重等心理需求,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针对极端懒惰型贫困居民,可邀请心理咨询师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以开解心结、激发生活斗志。

2、提升贫困居民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

前期调研表明,贫困居民文化素质偏低致使脱贫难度较大。同时,旅游相关工作对贫困居民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也具有一定要求。因而,提升贫困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是贫困居民有效参与旅游工作的重要因素。具体可由地方政府牵头,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协同教育部门、农林技术部门,在对贫困居民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分析贫困居民致贫原因与家庭现状,结合贫困居民旅游扶贫可能参与岗位,由景区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贫困居民进行岗位技能与要求培训,由农林技术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居民进行农副特产生产与初加工技术培训,以提升贫困居民旅游参与能力。通过有效旅游参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实现贫困居民有尊严的脱贫。

3、构建扶贫合作组织引领贫困居民有效参与旅游业

长期的经济贫困不仅降低了贫困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害了贫困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地摧毁了贫困居民的发展自信。当贫困居民面对旅游工作机遇时,因自信缺失而不敢参与。因而,有必要构建各类旅游相关合作组织,如景区劳务输出组织、农副特产生产组织、旅游特产销售组织等,通过能人引领、贫困居民参与、利益共享或按劳分配,以组织的力量引导贫困居民积极、有效参与旅游相关工作,逐步增加贫困居民旅游参与自信。在各类合作组织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贫困居民实际状况,切实关注贫困居民合理诉求,合理安排贫困居民旅游参与岗位与职责,最终实现旅游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4、多元主体协同关注贫困居民脱贫

引导贫困居民从事旅游活动脱贫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工作面较广,并非政府或旅游企业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因而也需要各类组织机构与各方人士积极参与。如国家与地方政府应从政策、资金、信贷、监管、人员、保障等方面出台旅游参与政策与制度,保障贫困居民参与旅游工作的健康运行;旅游企业合理统筹企业工作,提供符合贫困居民实际的就业岗位,营造良好旅游创业环境,并给予相应专业技能培训;社会工作者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可以拓展贫困居民视野,疏解贫困居民旅游参与心理问题,监督贫困居民旅游创业资金使用状况,帮助贫困居民合理维权;乡村居民给予贫困居民心理关怀与应有尊重,为贫困居民旅游参与提供必要帮助,并以实际行动示范或激励贫困居民通过自己努力追求美好生活。

五、结语

消除贫困是贫困居民当下的迫切需求,但美好生活内涵并非仅局限于吃得饱、穿得暖等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层面。贫困居民在努力改变生存环境现状过程中,所获得的他人的关心、友爱、尊重、钦佩等,均是美好生活中重要且珍贵的精神体验。而贫困居民通过自我努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后,由此产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等,更是美好生活体验中最佳而难得的境界。在当前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全民旅游消费需求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引导贫困居民积极、有效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既可以有效帮助贫困居民实现经济收入增长,同时也可以促使贫困居民在自我脱贫过程中获得友爱、尊严、自信等难得的精神体验。

【参考文献】

[1] Schilcher D. Growth versus equity: The continuum of pro-poor tourism and neoliberal governance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7.10(2)166-193.

[2] 何莽,李靖雯.景區内的贫困:旅游扶贫的权力视角与解释[J].旅游学刊,2019.34(8)97-107.

[3] Sofield T, Bauer J, De Lacy T, et al. 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ST-EP):An Overview [M].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2004.

[4] 李晓琴.恩施州旅游扶贫模式优化研究:基于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的耦合性分析[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36-51.

[5] 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 Village, Ugand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3)876-885.

[6] 向延平.武陵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分析——以湘鄂渝黔6个市州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131~133.

[7] 李莉.重庆旅游扶贫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9)49-50.

[8] 石媚山.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困境和策略[J].农业经济,2019(5)59-60.

[9] Harrison D, Schipani S. Lao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nd the private sector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7.10(2/3)194-230.

[10] 冯万荣.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之路应该怎么走[J].太原大学学报,2007(9)86-88.

【作者简介】杨军辉(1976—)男,陕西眉县人,博士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文化.

猜你喜欢

商洛精准扶贫
商洛赶考
作品赏析6
我的故乡是商洛
我的是故乡商洛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Representing Deng Xiaoping: a Social—Semiotic Analysis of One Statue in Shenzhen
文化商洛生存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