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使用的异化现象刍议

2020-07-04成玉皓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马克思

【摘 要】 手机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分析了手机异化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应对手机异化的路径:丰富精神娱乐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科技理性,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手机使用者找回主体性,加强对手机异化的认识,约束自身行为。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手机异化;精神生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出四重规定,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手机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现代化表现形式,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手机异化的现象,有利于在明确其危害的基础上,寻找到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手机异化问题解决的路径。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现代化表现之一——手机异化

1、人与手机关系的异化

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是人的劳动产品之一,凝结着人类的价值,是人类对象化的结果。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手机作为劳动产品,原本是人劳动力量的对象化,但是却同人产生了对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不再被人自主地占有与支配,而是反过来去奴役和支配着人。伴随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手机的软件不断丰富,人们利用手机可以整理文件、观看综艺和球赛、网络购物、以及炒股等理財活动。但是纷繁复杂的手机软件良莠不齐,有些软件带来信任危机,有些不健康的内容甚至侵蚀人的精神。人们不再自主地使用手机,部分情况下被手机的软件内容“牵着鼻子走”,形成了人与手机关系的异化。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手机硬件也日新月异。在追求时尚与潮流、盲目攀比等一些心理作用下人们对于新款、爆款、高价款手机疯狂地追求,忘记了购买手机最初只是为了得到它的一些基本使用功能。这种盲目追求手机价位与款式的行为也是人与手机这一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表现。

2、人使用手机过程中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为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产品的异化的结果,还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即工人的劳动与生产活动本身。一方面是工人在劳动中失去自由,受到资本家的监督,另一方面劳动并没有使得工人获得愉悦,身体和智力没有得到发展,反而使得人备受身体和心理的摧残,逐渐畸形发展。手机异化问题亦是如此,人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逐渐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手机不在身边会感到极度不安。一方面,微信群、QQ群成为发布工作任务的主要阵地,很多人常常因为手机不在身边未及时获取工作的通知而耽误事情。另一方面,大学生因为无聊而刷抖音、刷微博,消磨时间,时间长了成为一种习惯,即是意识到过于沉迷浪费时间但又无法自律,因此而感到虚无与烦恼。人们在对手机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不再自由,甚至是感受到监督与束缚。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困境,主动或是被动地深陷网络之中而无法逃离。人们在使用手机的活动中逐渐丧失了其主体性,不再主动地利用手机便利工作和生活,而是被手机“牵着走”。

3、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比较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后得出结论:类生活的本质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2]如此,人的类本质就表现为人类自由有意识的劳动。手机异化问题出现后,很多情况下人使用手机已经不再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方面,人们早期总是无意识地拿起手机,手机占据了人几乎全部碎片化的时间。从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到三餐进食过程刷手机再到睡前刷完微信、QQ、微博才能入睡,人类不自觉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模式。另一方面,手机里的内容纷繁复杂,极具诱惑,人们对于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常无意识地出现一些对他人无形造成伤害、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是违反道德与法律的事情。网络虚拟世界里各类信息混乱,一次无意的手机转发也可能酿下大祸,常有“无辜”网友因为无意的网络行为受到法律的处罚。因此,无论是人们无意识地对手机这一客体产生依赖、还是偶然地“网络犯罪”,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的使用不再是自主地选择功能与内容。对手机的使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人丧失了主体性,人离自己的类本质越来越远,也就产生了同自己的类本质的相异化。

4、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人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刷微博、看“抖音”等上面,与身边周围人面对面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聚会的餐桌上是一桌的“低头族”,过于关注手机而忽视一同吃饭的人,场面早已失去了以往欢聚时的热闹氛围。子女抱着手机,不与父母交流也不出门社交。很多年轻夫妇下班后在家庭的状态是各自拿起手机,“你打你的游戏,我看我的淘宝”,忽略对方的感受,彼此之间不交流。另一方面,人们在手机各大软件里大量注入个人信息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网络人身攻击、网络谣言等问题,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复杂的网络环境极大地考验人的人性、伦理、道德。如果个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够,人与他人、与自己都容易走向一种异化的心理状态。

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带来的是人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异化。“低头族”沉浸在手机带来的虚拟世界之中,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退化,与人交流难度加大,面对面交流甚至感觉羞涩和不舒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带来的温暖和愉快是越来越少。当下,手机使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障碍减少了,但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却日渐冷淡。当人们仅是通过一部手机与世界联系时,对一些社会活动的亲身参与减少,所接受的正规的社会教育也会减少,长期发展下造成人与整个社会的脱节。

二、手机异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应用普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手机用户数量剧增,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7.53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异化现象越发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是手机异化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现今,人民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基本实现小康生活,因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多的表现在对精神层面的满足。但目前,公众娱乐方式有限,娱乐设施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手机方便快捷,娱乐项目众多,逐渐成为人民精神娱乐的主渠道。手机已经超越了本来的通讯功能,更多的是满足人的娱乐功能和生活需要,如打游戏、开电视、直播、网络交友、网络支付等。手机的普及是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体现,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必理将导致人自身被手机束缚和奴役。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是手机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诚然,手机是现阶段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主要渠道,这是一个历史过渡期,因为手机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最终将被其他方式替代,手机最终将作为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渠道之一,而非主要渠道。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手机异化的现实基础

其中手机制造和互联网技术是影响手机异化最主要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手机功能不断丰富和改进,最初的手机仅有电话和短信功能,逐渐增加了简单游戏、音乐、视频等功能,现在的手机是汇集多种功能的综合体,除最简单的通讯功能,更多的娱乐功能,如网络交友、网络游戏、视频直播、拍照音乐,还具备生活功能,最常用的是支付功能、导航功能、搜索功能、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等功能。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手机异化的重要基础,互联网从最初的2G、3G到现在的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手机制造和互联网技术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手机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手机异化的现实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个体对手机的认识和态度是手机异化的主要原因

手机作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其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更没有好坏之分。手机之所以成为奴役人的对象,其关键在于手机的使用者——个体人。首先,对手机作用认识的偏差,手机是为个体所用的工具之一,而不是唯一工具,人认识自身同工具的关系,既要享用可用科学技术带来的“红利”,充分使用手机的各种功能,又要理性的对待手机各种功能的隐性弊端,把握好使用手机的“度”,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从而在拥有手机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其次,使用手机的态度不端正,手机作集通讯、娱乐、生活服务于一体,但并不是万能的,既不能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也不能发家致富的手段,更不能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任何人和事物的沉迷,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危害,对手机的沉迷亦是如此。最后,由于以上两点,人逐渐的被手机约束,最终成为手机的奴隶,表现在手机24小时不离身,时刻保持手机的电量,不自觉的拿起手机等等。

4、手机异化的其他原因

手机异化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其根本和主要原因,以及现实基础外,还有很多原因,很难一一列举,在这里就着重强调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快速的生活节奏,手机的及时通讯和娱乐适合“快餐”式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购物方式的改变,网络购物能节约更多的时间和资金;餐饮方式的改变,外卖的盛行,改变了传统的生活习惯;支付方式的改变,电子化、智能化的支付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支付和理财方式。由此,社会环境的改变加速了手机异化的形成。网络空间方面,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行业的制度和监管技术尚未完善,存在巨大的网络“漏洞”,国外间谍借此渗透,国内不法商人用此谋取利益,网民被网络的虚假信息蒙蔽了眼睛,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变得更加依赖手机。

三、应对手机异化问题的路径

1、丰富精神娱乐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尤其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当时现实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不足或者质量低下时,人们纷纷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精神的寄托。减少人们对手机以及虚拟网络的习惯性依赖,首先丰富现实的娱乐条件的供给,增加优质产品服务,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舒适优雅的社区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放下手机,走出房间进行锻炼,增进邻里交流沟通;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高质量的文艺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参与的快乐。当人们有着丰富有趣的业余生活形式与内容可以选择时,对手机的依赖就会减少。

2、注重科技理性,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通过外部力量将人们从手机异化之中解救出来,除了丰富现实的精神娱乐方式,还需要去除当前网络环境中一些不利因素,减少其带来的手机异化。为减少一些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的事件发生,作为手机的内容生产者,如手机软件的开发商,应该加强技术的投入,減少产品自身的弊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给手机使用者。网络运营的管理者,加强制度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法规以保证网络信息的质量。例如对一些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直播主播的言论的管理,减少其对手机网民的误导。国家也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领域加强监管,严惩利用盗取个人信息进行犯罪的行为。

3、手机使用者找回主体性,加强对手机异化的认识,约束自身行为

我们应当意识到造成手机异化局面的责任主体并非科技或者科技产品本身, 而在科技产品的应用者—人。因此,在解决手机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时,我们应该从人本身出发。

首先,提高人们对自身在手机面前异化现象的认识。在今天整个社会开始广泛的关注诸如转基因技术等的科技异化问题,但是对于手机异化这一问题仅仅是学术界有所探讨,真正处于异化之中的广大手机使用者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手机作为现代人类生活时刻离不开的产品,其带来的异化问题更应该的清楚地被人们发觉并且有所思考。各式各样的手机、纷繁复杂的软件、层出不穷的内容推送使得人们在手机面前一直处于被引导而陷入且不可自拔的状态。作为手机的使用者,要先找回在手机面前自身的主体性,首先应该意识到自身异化问题的存在,明确其危害。要在对待手机的认识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人们不再是一味地追随电子网络和科技产品,认识到自身已处于一种异化的危险之中,才可能在行动之上有所克制。其次,提高人使用手机的自我约束,增强自律。人们了解了沉迷于玩手机的危害也意识到自身对手机的重度依赖,但是不能无所作为,应当刻意地控制自身的行为,减少对手机不必要的使用。在玩手机的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后选择放下手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分散没有手机时的空虚感。比如睡前的半个小时,以往都是刷朋友圈,尝试换做睡前阅读与冥想。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选择软件时,尽量选择积极健康,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内容。最后,人应当主动丰富业余生活的活动形式,从手机走向实践、走向自然。娱乐方式太单一致使人们选择借助手机消磨时间。人类应当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寻求新的娱乐途径,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以当下的大学校园为例,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参与感兴趣的社团,追求德智体美劳的发展。

因此,日常中切不能颠倒人和手机的关系,手机只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品,是人对象化的产物。找回人的主体性,人们真正将手机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使这一科技产品真正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反过来控制和奴役全人类。总之,人必须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分清主次并且对自身行为加以控制,才能将人从这种异化的现象之中解放出来。

【注 释】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参考文献】

[1] 叶立国.试论高技术与人的异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7).

[2] 唐晓春.论手机异化和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02).

[3] 王兰.从社会学视角看21世纪的“低头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作者简介】成玉皓(1995—)女,汉族,山西霍州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