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综述

2020-07-04吴慧琳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扶贫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摘 要】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可以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各方面研究已经深度展开,涉及对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路径分析等,但是缺少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整合和梳理。本文对近年来社会工作和精准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梳理出了基本数据、热点问题,评述了其优长与不足,对相关的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 扶贫;精准扶贫;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想在2020年达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必须严格执行精准扶贫政策,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保证扶贫的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力量,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鼓励和推动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发挥其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学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就没有停歇,从中国知网服务平台统计的研究精准扶贫领域的文献已达三万篇以上,研究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从2016年至今将近五百篇,但是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方面记录甚少。

二、研究数据

本文决定选用中国知网平台收录的文章进行分析。利用“精准扶贫”、“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精准扶贫”:从数据整体趋势上来分析精准扶贫自2013年起步直至2018年逐年上升,2019年处于研究的低潮期,2020年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脱贫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对精准扶贫的研究重新成为热点;

通过“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关键字检索,从数字上表明这方面的研究不及精准扶贫,从2016年开始社会工作学者对于二者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与精准扶贫研究趋势相同在2017年后对社会工作参与到精准扶贫领域中的文章逐年上升,直至2020年研究文献同以往相差无几,但是研究热度丝毫未减。

三、研究热点分析

1、社会工作和精准扶贫的理论耦合性

所谓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理论耦合是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利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专业理论、专业方法等方面来解释社会工作嵌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和优势。社会工作与扶贫具有同样的性质,因而社会工作同精准扶贫存在着契合点,社会工作才能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侯利文提到:“精准扶贫在实施的过程中达不到高度的精准阻碍了精准扶贫的继续推进;而社会工作在主体、对象、伦理、目标、方法等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正好弥补该政策在推进中的不足,因而他认为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理念牵引、和技术靶向现实推进精准扶贫进程”;[1]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对待贫困的价值观、工作方法、工作过程、目标追求方面具有同构性”。理论耦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的内涵界定。对精准扶贫的内容每位学者的表述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工作对象的精准识别,也就是“扶誰”的问题;二是工作方法的问题,精准帮扶,“怎么扶”的问题;三是工作主体、机制的问题,言及“谁来扶”、回答了“扶谁”“怎么扶”的问题,通过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分析贫困人口的贫状况、治贫原因、实际需求等制定精确的计划,做到“对象精准”和“扶真贫”;四是工作成效的问题,实现真脱贫、“精准脱贫”。

(2)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来看。“以人为本”,精准扶贫是一个政策性概念,社会工作专业强调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因而社会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贫困人口为中心;“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强调利用案主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将政府、工作人员帮扶同自身努力相结合,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依靠自身摆脱贫困。

(3)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上看。“优势视角”:所谓优势视角是指强化和突出案主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弱化其“问题人口”的标签,相信案主具有依靠自身解决问题。在扶贫中则认为即便是处在贫困地区中受到长期贫困问题的困扰,也有他们自己不知道的潜在优势存在和利用他们的潜在优势与自有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

“人在情境中”理论:这里的情是指情景,就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的人物状态;贫困人口产生贫困的原因错重复杂,对贫困片区中的贫困人口来说与贫困个人没有很大关系,是由片区的环境决定的,对于非贫困区中的贫困人口来说贫困可以说是个人因素导致的。

赋权、增能理论视角:是阿玛蒂亚·森:阿玛蒂亚森他从能力和权利的视角思考造成贫困的原因,以此来分析问题。程萍认为,可行能力是指能够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受教育的机会、工作的机会和取得社会成就的可能”,[2]在森看来可行能力就是一种自由,能够实现各种功能性活动的自由,而贫困就是这种自由的被剥夺。

2、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的实务耦合性

所谓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的吻合是指从“精准扶贫”政策的角度出发,来证明社会工作可以满足政策的要求,具有实务方面的可行性,将社会工作嵌入到精准扶贫的框架之中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

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中指出了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应该将其理解成持续的、不断推进的过程”。精准扶贫是实践型精准,因而需要在系统的实践中达到精准的目标,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注重实践,这也证明了从实务的角度社会工作具备可能性。

面对政策要求社会工作应当从自己的介入研究和具体实践向“精准”靠拢,虽说社会工作本身具备“精准”的特点,但是并不能达到政策所要求的高度,社会工作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实务作用。谢俊贵在《论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精准化》中提到“精准扶贫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实现社会工作精准化”二者能够相互渗透、因而需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精准扶贫”的模式,提升社会工作者和机构的工作能力。正因为二者存在着实务取向上的耦合,才能在实践中相互要求,互相促进。

3、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

根据统计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出了目前为止的介入模式有“委托--代理”模式,类似于购买服务,存在契约关系;是目前相对成功的模式。

“委托--代理”模式,是建立在“三区计划”取得成效的基础制度上,受各级民政部门的委托、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人才扎根到贫困县、乡、村,开案开办社会工作机构,开展贫困地区特殊服务工作并且协同政府进行扶贫开发工作、完善扶贫工作后的跟踪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实现真正的脱贫,社会工作者再撤出;为贫困地区培养了2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服务范围的拓宽、专业力量的壮大、普及宣传专业社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这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目前为止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

四、文献述评

将文献量的统计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呈现出了一种大概的趋势,相关研究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介入路径、具体领域等各方面入手;从内容分析上来看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政策结合的理论层面,缺乏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实务研究和具体模式的研究与创新,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现有的研究都是片、块式的研究,研究体系尚未形成;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以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结合的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务、模式的探索,可操作性不强。陷入了思维局限,多聚焦于特殊群体,整体把握不够。

依靠政策和專业优势的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实际上社会工作的参与度和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与本国国情结合程度不够;社会组织机构内部人员素质、工作能力、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本土化程度、公众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够,致使社会工作在嵌入精准扶贫的框架之中出现了不贴合的地方。未来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应该是社会工作界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要想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跳出现有的重理论轻实务的研究方式,从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能性;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以特殊群体为重点,更要把握全局将社会工作嵌入到各个地方;注重实务研究将社会工作嵌入到精准扶贫的框架之中,从精准扶贫的政策角度来探讨二者的契合性;强调社会工作自身的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提升在促进精准扶贫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使社会工作专业日益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侯利文.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理念牵引、技术靶向与现实进路[J].学术论坛,2017-01-23.

[2] 程萍.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森的赋权增能视角[J].社会工作,2016-10.

【作者简介】吴慧琳(1996.9—)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贫困社区治理.

猜你喜欢

扶贫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证监会“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