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书画修养对竹刻艺人的影响

2020-07-04王菁

翠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竹刻艺人雕刻

都说书画同源,其实刀笔更是同根同源,刀还先于笔。提高自身书画修养,学书习画是竹刻艺人的必修课。随着书画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自创能力也不断提升,用刀才能得心应手。

一、竹刻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竹刻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今已知较早的竹雕器。

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发展至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

明清时期,中国竹刻工艺日益繁荣。竹刻在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派。两派竹刻艺术家既从竹根刻圆雕人物,又在竹制笔筒、扇骨上镌刻,有的还善于利用株皮与肤里的不同质感创造"留青"的特殊艺术效果。

清后期可能是刻竹者自己不能自画自刻,须请画家代为画稿设计,刻与画分离,刻竹者成为单纯的刻工,只能在竹材的表面落刀做文章,不可能刻去一层求人再画一层。故此,清后期的竹刻作品,大都是低而浅的阳文或阴文,器型多臂搁、扇骨。相反,昔日流行的圆雕器物,透雕、高浮雕之笔筒、香筒却难觅踪影。所以说,清后期的竹刻艺术日渐衰落。

二、竹刻艺术与书画的关系

1.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草、行等,一般来说,摹刻博古器物的文字和毛笔书写的书法作品,其用刀技法是不同的。在竹子上刻字,不是简单地将字刻出或留出,刻书法,必须懂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有浑厚、刚劲, 有秀丽、妩媚, 有圆而劲,有古而拙,篆、隶、楷、行、草, 欧、柳、颜、赵,各具风貌,气韵不同,神态各异,运刀自当有别。

以书体定刀法,以刀法表现书韵。雕刻之前悉心揣摩,心领神会后方可举刀。或因力度之轻重而具深浅,或因书体之异同,用笔之光毛,而更换刀具。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深浅宽窄、转折飞白、笔势的呼应、行气的连贯,融会合度,韵味自显,其品自高。

2.与绘画的关系

雕刻绘画作品,如同雕刻书法作品一样,应懂画理、明画法,才能得其神韵,否则只是依样画葫芦,难脱匠气。纵观历代竹刻名品的作者,无不通文墨,晓画理。

古人论画,有“墨分五色”之说,以墨之浓淡干湿润其色,笔富弹性,提按顿挫,线条粗细变化,以构其形。运刀之理与运笔相同,惟工具与载体不同。行刀时力求刀痕有深浅粗细之变化,全赖刀口形状大小之不同于用刀角度、力度之变化。

明中期以来,尤其清中期以后盛行的阴刻,以方圆刀结合,直起直落刻画点线来表现物象。根据刀痕的深浅有深刻、浅刻、毛刻之分。阴刻刀法冲切并用,冲刀流畅,切刀顿挫,相为掺和,最适合用来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因而极受擅长诗书画印的竹刻艺人的青睐。

浅刻具有各种表现力,且优于其他刻法,最宜表现绘画中的丰富层次、墨色的浓淡干湿、物体的质感等。留青法刻中国画,别具特色,竹皮嫩黄,竹肌赭红,二者色差较大,图纹清晰,洁净高雅。善书会画的刻者,在起稿时就想好,各种刻法的配合,各种刀法的运用,使作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刻法精湛、耐人寻味。

三、书画修养程度不同对竹刻艺人的影响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互相衬托,灵活运用,构成了中国书画的特有韵味。而竹青层对书画笔墨韵味又最具表现力,只一点,是其他雕刻材质所不能比拟的。竹青层的多留少留,可以分出许多层次,再加刀法、刀痕的巧妙运用,就可以把中国书画的笔墨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历史上文人墨客们喜爱竹刻、介入竹刻的缘由所在。

1.书画兼善

明代中晚期,竹刻艺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分别是嘉定派和金陵派。嘉定派是明嘉靖年间朱鹤所创。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嘉定人,会诗文、善书画、通古篆、精雕刻。所以,他在其竹雕设计、制作时,常以笔法融于刀法之中。“嘉定三朱”是以南宗画为正法,又糅合北宗笔法,创造了深刻技法。

吴之璠,字鲁珍,是清早期的竹刻艺术家。吴之璠本身艺术修养很高,他精于行草书画。

周颢,字晋瞻,号芷岩,略晚于吴之璠,是雍正至乾隆年间著名竹刻家。他对书画有很深的造诣,对于竹刻艺术也天分很高,独具慧眼。

金陵竹派方絜,字矩平,号治庵,工诗文、善书画、精铁笔。他的作品在题材上,除画本、小像外,多名家书画、蔬果小品,或自题自刻,尤喜摹刻金石文字。

徐素白,現代竹刻艺术家,擅长留青浅刻,运用阴阳并蓄的刀法,层次丰富,兼长书画,亦常以自己书画稿作竹刻,或直接以刀代笔,落刀成书画。生前经常同书画界朋友探讨如何在雕刻中表现画意和笔意,从而使他的雕刻技艺产生了质的飞跃,作品摆脱了匠气和俗气,呈现出书卷气和文人气。

2.书画不能兼善

用竹刻来表现书法,明清以来名家辈出。自嘉庆、道光以邓渭引领刻书先风,梅邻、韩潮再放异彩,延至王勋只是盛习因循,并无殊名。论刀工,他与诸前辈即便有高低之分,也未必有天壤之别。差距主要源自个人修养,其次与雕刻材质也有一定关系,唯独与他本人的雕刻技艺关系不大。王勋刻字以行楷居多,草书极少,未见篆、隶,多为自书自刻,未见摹刻名家书法,他人代笔也极少。从书法镌刻上看,虽有相当功力,但早期作品稍显气韵不足,难为楷模,相比其人物刻画略显逊色。主要原因似不关乎雕刻水平,而实为自身书法修养所限。对于他这样一位手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来说,技术应该不是问题。

书法的表现,难度要大于山水人物画面,是因为除了技术之外,更有艺术的要求。这一点,金西厓在《竹刻小言》中有所阐述:“世人每谓刻书易而刻画难,实则刻书难于刻画,何止倍蓰。刻画稍有舛误,尚可修补掩饰。刻书则必须全神贯注,不容有一刀走失也。”此言极是,不管何种材质的书法雕刻,败笔一出,绝难掩饰,尤以阴刻最难掌控,下刀如落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王勋所刻文字虽无名家书法风神,而轩爽磊落之气度亦有可观。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书艺未精、书名不显的情况下,不去摹刻名人书法,仍然坚持自书自刻,总比为了扬名而攀鸿附骥、趋傍高名者难能可贵。

书画作品中常见画艺突出而书艺平平者,竹刻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王勋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他善于利用竹黄的优点来表现人物,技术以致纯熟,可书法的境界却在另一个世界,对他来说也许一个是径路通天,一个是死路一条,不能兼善。

竹刻艺人如果书画艺术功底较好,其所刻作品尚能颇具神韵;而一般的艺人只能求形似,让人知其所刻,商品的意味较浓而缺少艺术性。对于优秀的竹刻艺人来说,兼通书画是艺术进境的一个台阶。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留青竹刻”这门艺术选修课,就是基于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有涉及绘画、书法。而从参与的学生实践中我发现:仅凭一时兴趣,是摹刻不好作品的。但凡能够呈现出较为优秀的摹刻作品的学生,其美术、书法课程的成绩均较为突出,且频频在各类书画比赛中获奖。

正如徐素白之子,徐秉言先生总结的刻家成功之道所述:“一是在雕刻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书画修养,要懂画绘画,对书画有鉴赏评判能力;二是要虚心向书画家们学习,同他们合作共同探讨研究‘刀笔相融,刀笔统一的问题,这是提高刻艺水平的一条捷径。”

四、结语

竹刻艺术是融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高雅艺术。特别是平面竹刻的雕刻,无论雕刻技法如何,其纹饰构图都脱离不了诗、书、画、印的影响。

其一,竹刻艺术移植了书画的构图内容。由于许多竹刻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書画基础,因此在他们进行竹刻艺术创作时自然而然地就把书画移植到竹刻中,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其二,书画艺术的审美标准被应用于竹刻艺术中。竹刻艺人在汲取书画艺术修养的同时,自然地把书画审美标准引入竹刻艺术中,使得竹刻艺术从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审美标准,并以此推动了竹刻艺术的发展。

吴之璠薄地阳文的大片留白,取自于中国画构图的“计白当黑”形式;张希黄的留青雕刻充分运用竹材质地和色泽的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多留、少留或不留,呈现深浅不同的层次,符合“墨分五色”的画理,这些都充分印证了书画修养对竹刻艺人的影响。

好的竹刻作品不应该只是书画的雕刻版本,而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必然体现于雕刻技法与书画修养的融合,使之有别于书画线条的平面表达。竹刻艺人的综合艺术素养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它能影响作品价值的判定。

作者简介:

王菁,常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书法、篆刻方向);就职于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专职书法教师、高校讲师。

猜你喜欢

竹刻艺人雕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On art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花灯艺人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