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曼氏裂头蚴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7-02牟干马潇枭高宝安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吡喹嗜酸粒细胞

牟干 马潇枭 高宝安

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可侵犯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我国尚有脑裂头蚴病、眼部裂头蚴病等相关报道,但世界范围内关于肺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极其罕见,其临床表现各异,缺乏一定的特异性,诊断困难,在临床上极易导致漏诊、误诊。我院2019年11月曾收治1名肺曼氏裂头蚴病的青年男性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资料

患者,男,28岁,于2019年11月30日因“干咳半月”入院,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否认特殊病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无痰,无畏寒、发热,无鼻塞、流涕,无乏力、盗汗,无头晕、头痛,无咽痛、咽痒,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无腹痛、腹胀、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全身皮疹,无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等不适,病后至当地诊所就诊,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效果欠佳,仍有干咳,近3日出现恶心、干呕,至我院门诊查胸部CT提示“双肺感染”,门诊遂以“肺部感染”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 T 36.2℃,P 90次/分,规则,R 20次/分,规则,BP 135/70mmHg。神志清楚,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稍粗,双下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2019年11月30日入院前门诊查肺部CT提示双肺感染,建议治疗后复查排除其他(见图1)。入院后查:白细胞21.15×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54.4%,嗜酸细胞计数11.50×109/L,ESR、PCT、NT-proBNP、ENA、ANCA、G试验、呼吸道五联检、隐球菌荚膜抗原、乙肝表面抗原、凝血功能、肝功能、生化、心电图均正常,颅脑增强MR未见异常。

入院后给予静脉注射莫西沙星(0.4g qd)、多索茶碱(0.2g qd)、口服奥司他韦(75mg bid)治疗3天后,2019年12月2日复查:白细胞20.65×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50.3%,嗜酸细胞计数10.39×109/L,肺部CT提示较2019月11月30日,左下肺感染灶稍吸收,部分变淡,右上肺另见新增小片状影(见图2)。继续给予上述方案治疗。

2019年12月5日完善支气管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腔内未见新生物。送检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4.0%;送检“右下叶基底段气管镜液基标本”行超薄液基制片并染色,镜下见:较多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少量基底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灌洗液送GM试验、曲霉菌免疫学试验、真菌涂片、抗酸染色、TB-DNA均正常。同时外送寄生虫七套全项检查:裂头蚴抗体阳性(+),结合患者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考虑裂头蚴感染。2019年12月7日开始加用吡喹酮(1.2g tid,连服3天)抗寄生虫治疗,同时加用强的松(30mg 1次/日)抗炎治疗。2019年12月11日再次复查肺部CT提示较2019月12月2日,双肺斑片影明显吸收好转(见图3),查血:嗜酸细胞百分比0.6%,嗜酸细胞计数0.09×109/L,恢复正常。加用吡喹酮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咳嗽症状,恢复较好,一般情况可,于2019年12月12日出院。

图1 双侧肺部感染病灶

图2 左下肺抗感染治疗后感染灶稍吸收,右上肺另见新增小片状影

图3 加用吡喹酮治疗后复查双肺感染灶明显吸收

讨 论

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多见于青年患者,青蛙和蛇类为其主要中间宿主,人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病主要是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肉、蛇肉以及其他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民间不少人群通过使用生蛙肉或蛇肉外敷消炎而致病,部分患者是通过饮用未经处理或污染的水而感染[1-2]。世界各地都有关于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但这种疾病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常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3],我国是世界上曼氏裂头蚴病主要的流行国家,该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

曼氏裂头蚴病的寄生部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口腔颌面部、皮下组织以及内脏,其中以内脏裂头蚴病最为罕见,可寄生于包括腹腔、睾丸、卵巢、膀胱、呼吸道等在内的多个脏器,且因寄生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极其困难,也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的金标准是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发现虫体,但存在着较大局限性,故而主要通过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外周血检结果、裂头蚴抗体检查等进行临床诊断。裂头蚴抗体检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感染曼氏裂头蚴病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大多明显增高,但我国也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肺裂头蚴病的相关报道[5],近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地方出现了新的有关肺裂头蚴病的病例报道[6-8]。

本例患者入院查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外送寄生虫七套全项检查提示裂头蚴抗体阳性(+),反复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诉近期有食用蛙肉史,且平素喜饮生水。比较遗憾的是,病人拒绝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电视胸腔镜下手术肺活检,故本例诊断尚缺乏组织病理学证实。但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特点、肺部CT影像学表现、外周血检结果、肺泡灌洗液细胞学以及裂头蚴抗体阳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对患者做出了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诊断。

目前国内外很多病例报道推荐手术是曼氏裂头蚴病的最佳治疗方式[9],对于无手术适应症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药物推荐首选吡喹酮治疗,本例患者由于复查肺部CT提示有游走性病变,因而给予吡喹酮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肺部感染病灶明显吸收,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治疗效果肯定,且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预后。也有报道表明,对于吡喹酮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阿苯达唑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0]。

近些年来,我国曼氏裂头蚴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未来,为降低曼氏裂头蚴病的发病率,倡导国民不生吃蛙类、蛇类、家禽或其他野生动物以及不饮用生水将是主要的预防措施[11],同时也希望通过加强科研、提高影像学诊断技术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对曼氏裂头蚴病的诊疗水平。

猜你喜欢

吡喹嗜酸粒细胞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伊维菌素吡喹酮咀嚼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出现黄疸的相关病因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治疗效果的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