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民的匠心与坚守

2020-06-29王庆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6期
关键词:铜器灯会王府

王庆

李安民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西装笔挺,精神矍铄,声若洪钟,说起大同铜器的历史与发展,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根本不敢相信他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他更是目标寥远,自信满满。听着李老的讲述,我们与他一同走进大同铜器的历史过往。

曾经辉煌 无奈衰落

李老说,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畅销全国。明清时期,大同铸铜、制铜工艺品已相当繁盛,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大同铜器尤以铜火锅而闻名。最具品牌效应的是,1973 年9 月 15 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生产的“九龙奋月”铜工艺火锅作为国礼相赠。之后,包括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内的许多高级饭店,纷纷派人来同订购铜火锅。一时间,大同铜火锅产销两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1978 年,组织上调任李安民到大同市金属工艺厂担任副厂长,分管厂内筹建、供销和产品开发工作。在完成职责工作之余,他拜麻寿才、张文德、乔占才等老艺人为师,学习铜艺制作。1984 年担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

然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现代金属的发展,不锈钢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生活领域的铜器产品逐渐无人问津。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大同铜火锅生产开始衰落,生产铜火锅的大同金属工艺厂不得已关门停业。

不忘初心 坚守使命

老厂长李安民深爱这份祖辈流传下来的工艺,他深刻铭记着大同铜器的历史渊源,更见证了大同铜器曾经的辉煌。他不甘心大同铜器技艺就此失传,就联合起原来厂里的老艺人,在自家的小院里,用一錾一凿,把这份手艺传承了下来。

他 們默默坚守,用那份不变的初心敲打着这份痴 心的事业。

李安民始终坚信,作为祖辈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工艺,不应该消失于人们的生活和视野。

经过不懈的努力尝试,他们先后研发出了系列精品茶具与酒具,深受人们欢迎。难得的是,李安民对大同铜火锅进行不断地研发创新,使之从偏重于观赏向实用观赏兼经济型转变,能满足高频度、大火力的使用要求。

在火锅底盘、锅身、锅盖和小盖上,分别刻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等图案,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品种繁多,经久耐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产品不光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畅销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以及港澳地区。大同铜火锅由此声名远播,成为大同城市的名片。

传承技艺 绽放光彩

2009 年,大同铜火锅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 年,李安民成立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将铜器工艺制作的传承作为终生事业;2012 年 6 月天艺昌工艺品厂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 年,大同铜器制作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让大同铜器重绽光华!”这是李安民最大的心愿。2015 年 9月,在省城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九龙奋月”铜火锅技惊四座,荣获该届文博会金奖。

2016 年 12 月,天艺昌工艺品厂接受了市委市政府为大同古都灯会制作传统巨型火锅“王府升锅宴”的任务。李安民率数十位大同铜器匠人,历时两个多月,一锤一錾,以纯手工精心打造而成的巨型铜火锅成为一道奇观。该铜火锅高 5.17 米,直径 3.57 米,一次可加工近一吨食材,那千人同吃,万人齐观的震撼场面,成为古都难忘的记忆。“王府升锅宴巨型铜火锅”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认证。

2018 年 1 月又接受制作“王府龙凤锅”的任务。在该届灯会上,两口巨型的“王府龙凤大铜锅”惊艳了人们的眼球。两口大面锅,一个雕龙,一个附凤。巨型的锅体、灶台和风箱,组成了一道令人瞩目的民俗文化奇观。这两项制作成为大同古都灯会的亮点,极大地提升了大同旅游城市的文化氛围。

如今,年届八旬的李安民老先生依然没有停手,坚持带徒弟,开学堂,精心传承技艺,让大同铜器这块耀眼的名片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铜器灯会王府
宋朝的灯会
灯会
刘朝中
山东日照地区出土汉代铜器鉴赏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铜器天艺 尽在婆娑斑斓中
临潼新丰秦墓出土的“啬夫”铭文铜器及相关问题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