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曲阅读

2020-06-27刘清三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2期
关键词:首词赏析题目

刘清三

备考指导

词盛行于两宋。词与诗的不同在于词有词牌,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声韵、平仄等。多数词由两段组成,前一段称为上片或上阕,后一段称为下片或下阕。词有许多别名,如长短句、乐府、歌曲、诗余等。要记住一些著名词人的词集名,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苏轼词集叫《东坡乐府》,晏殊词集叫《珠玉词》,晏几道词集叫《小山词》,辛弃疾词集叫《稼轩长短句》,李清照词集叫《漱玉词》。

曲兴盛于元代。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戏剧的唱词,就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作为诗歌范畴的曲,指的是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规定。散曲的标题前面常冠有宫调名、曲牌名。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散曲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语言方面,既讲究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的特点。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或描写。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句中还可以有衬字。衬字明显具有口语化、俚语化特点,起到使作品明朗、活泼的作用。

曲与词有很多不同之处:曲不避字眼重复,而词则会尽量避免;曲可以有衬字,而词没有;.曲多不分段,词多为两段。整体而言,词较雅(诗最雅),用语含蓄,曲较俗,用语直白、通俗。因而,相对来说,曲容易理解,而词多需要细细品味。

词曲阅读题目的设置,除了对思想感情的考查,还十分重视对艺术手法的考查。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对比、衬托、比喻、拟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物、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备考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上行杯

[五代]孙光宪

离棹逡巡①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②心情知不共。

金船③满捧,绮罗④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注]①逡巡:迟疑不决。②去住:离去与留下。③金船:大酒杯。④绮罗:穿绮罗之人,此处指侍女、歌女。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棹逡巡欲动”含蓄、传神地表达了离人的情绪。

B.“去住心情知不共”,作者说行客和送者的心情各不相同,其实是相同的,都充满了离别的悲伤。

C.“金船满捧”虽言盛情相送,却更显离别悲情。

D.“绮罗愁,丝管咽”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2.赏析词中的“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三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昭君怨

[宋]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①花信②。小雨一番寒,倚栏杆。

莫把栏杆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①灯期:元宵灯节期间。②花信:花开的消息。这里指小桃花开。

1.下面选项中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B.“小雨一番寒”,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耐人寻味。

C.过片“莫把栏杆频倚”,之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杆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

D.“何处是京华,暮云遮”,篇末点旨。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京华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构思曲折巧妙,试做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踏莎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描绘了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暮春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望去,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透露出作者对春天万物充满勃勃生机的欣喜之情。

B.过片“翠叶藏鶯,朱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C.“炉香静逐游丝转”,写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词人酒困入睡,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院落,透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春愁况味。

2.赏析词中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

[宋]张 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注]。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注]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成风头状,弦柱之槽口在凤头下方。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点明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抒情以少胜多。

B.李白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目送去帆,久久伫立,不忍离去的深情。张先却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显愁苦。

C.“今宵”句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情景来表达深沉的离忧之情。

D.此词言送别,一反写景伤怀的套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实处着笔,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

2.賞析词的最后两句:“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苏武慢

[宋]蔡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呜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①,恨满金徽②,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注]①书盈锦轴:用苏蕙织锦回文诗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用以指妻寄夫之书信。②金徽:金饰的琴徽。徽,琴上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笼在水上,古垒上胡笳悲鸣,渐渐沉寂,为全词定下了豪迈悲壮的基调。

B.下片转入对“旧游”的回忆。“邃馆朱扉”“小园香径”“桃花人面”,暗含着对方的身份和词人的美好往事,与眼前的萧瑟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C.“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笔触纤细,从女方着笔,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D,“凭仗西风,吹干泪眼”八字,酸楚之极。“吹干泪眼”,足见独立之久。“凭仗西风”,只因为无人慰藉,只有西风为之拭泪。

2.请概括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写出敬酒的歌女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脸上没有笑容,刻画出歌女内心的情感。

B.《阳关曲》指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作者说“休唱阳关”,是因为他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托。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之意。

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令人感情上一松,而下面一句“何人此路得生还”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

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因为长安是当时国都,作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君王的期待,意蕴深厚。

2.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点绛唇·丙寅①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宋]张元干②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干已去官多年。②张元干: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③暝鸦接翅啼榕树:傍晚,乌鸦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上,啼声不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表达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B.“故人何处?”表达对故人的牵挂与思念之情,同时也暗含着主战派的不得志。

C.“又是流年度”不只是感慨時光易逝,更蕴含着作者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虽赋闲却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

2.赏析词中的“一夜溪亭雨”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

[宋]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在广东被俘解送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世说新语》,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枕簟凉生”,一个“凉”字,既是言秋天到来天气生凉,也暗指作者悲凉的心境。

B.“井桐一叶做秋声”,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自然引出下文。

C.“月淡潮平”,月色浅淡、潮水无波,表达了作者历经多难后平静的心情。

D.这首词吊古伤今,感情沉郁,多用典故,含蓄表达了内心的亡国之痛。

2.请赏析上片“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注]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栏杆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注]邵长蘅(1637-1704):一名衡,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如雪舞,桃花如雨落,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致,词人把帘幕高高卷起,希望把美景尽收眼底。

B.作者看到芳草碧连天,一直延伸到姑苏台的旁边。视野开阔,扣合标题“春日登楼”。

C.下阕一开始,由视觉转向听觉,写杜宇声声啼叫,催着归去。传说中杜宇是古蜀国国君,死后化作鹃鸟,后人传其叫声为“不如归去”。

D.燕子每年秋冬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飞回本乡。由“重来燕子”可以推知词人当时应该是身处北方。

2.试赏析词中“凭栏杆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三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清]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裱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1.这首词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拨不断·闲乐

[元]吴弘道

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万木天寒冻欲折,一枝冷艳开清绝。竹篱茅舍。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暮云遮”一句点明时间。暮色中的乌云遮住了阳光,天色暗淡下来,暗示了天将降雪,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作者写一群大雁在阴沉沉的乌云下,顶着寒风,排着队向远方飞去的情景,绝妙地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内心。

C.“渔人独钓寒江雪”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对渔人的同情。

D.竹篱茅舍是远离官场的乡村生活的写照,作者对这样的生活是满足的。

2.如何理解标题《闲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蟾宫曲·田家

[元]卢挚

沙三、伴哥来嗒!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①,碌轴上淹着个琵琶②。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注]①昔涎刺塔:口中流涎、身体邋遢的样子。②碌轴:今作“碌碡”,平场地、脱粒用的石磙。淹:极写口水之多,将人淹没。琵琶:形容小二哥身形消瘦,肚子凸起,像个琵琶。全句写小二哥躺在碌碡上的状态。

1.下面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三句写两个乡下小孩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地登场,因为下河捞虾,两腿满是青泥。

B.第四至六句写沙三和伴哥坐在树荫下磕破西瓜而食。“太公庄上,杨柳阴中”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村庄环境,显得真实可信。

C.“看蕎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农村生活气息浓厚。

D.这首曲子歌咏了元代的春日田家生活。

2.请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中吕】普天乐·秋怀

[元]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①,思莼季鹰②,笑我飘零。

[注]①子陵: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于富春江。②季鹰:张翰,西晋时人。史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家。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生忙忙碌碌,孜孜以求,“驿马”“书灯”写出了他的四处奔波和潜心读书。

B.为了功名二字,作者焦虑苦闷,不时对镜自照,如今已经“白发星星”。

C.作者说严子陵、张翰这样的隐士定会嘲笑“我”羁旅飘零,暗含归隐之意。

D.这首曲子善于用典,文词通俗直白,体现了张可久散曲的特色。

2.请赏析“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一、1.【解析】“去住心情知不共”,行客和送者的心情确实是不相同的。“离别的悲伤”只是笼统来说,具体来说:在去者,不免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之感;而在住者,则会在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的疑问,当然还有牵挂、担忧等。

【参考答案】B

2.【解析】可与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比较。同样是以景结情,令人回味。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诗中是实景,李白是送者;而本词中,作者是离人(注意“故人相送”),这里的写景是虚写,是想象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写法更显独特。

【参考答案】作者想象:离别后,自己远去,友人长久伫立在江边,直到自己的帆影消失在如雪的江浪中。运用对写法,借写友人对自己的不舍,表达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之情。同时,以景结情,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二、1.【解析】D项,说“作者直抒胸臆”不妥。“何处是京华,暮云遮”,作者望寻京华,京华却被暮云所遮,望而不见,以景作结,情感耐人寻味。另外,“京华”即京都汴梁,最后两句易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曰,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蔽日”喻朝廷被奸佞之臣包围),作者似暗用其诗意,如此,这两句词寄托更深。

【参考答案】D

2.【解析】题干已经指出“构思曲折巧妙”,那么结合整首词(可参考上面的客观题,理解词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即可,要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如“倚栏杆”“莫把栏杆频倚”等。

【参考答案】这首词先写随着春天到来,原本是元宵佳节的热闹与花开时节的春色,接着却写词人独自凭栏,感受雨后的寒意,情感为之一转。分明在倚栏远望,下阕却转而又说莫倚栏,因为烟雨阻隔,望而不见。但偏偏又远望京城心切,欲罢不能,最后以暮云遮蔽作结。构思曲折巧妙。

三、1.【解析】A项,“透露出作者对春天万物充满勃勃生机的欣喜之情”的说法错误。整首词写的是暮春的闲愁,这里写郊外暮春的景色,蕴含着淡淡的惜春、伤春之情。

【参考答案】A

2.【解析】赏析这两句词,首先要联系整首词理解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着重从手法、语言、形象等角度分析其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风”拟作人,写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作者移情于物,本是自己不忍杨花落尽,想留住春意,却怪“春风不解”自己心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留春却留不住的无奈之情。“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写出了杨花的恣意、不受约束。

猜你喜欢

首词赏析题目
神回复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追根求源
步辇图赏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